《致橡树》公开课(毛化群)

标签:
情感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_____平阳万全高中________
项目名称 |
校内公开课 |
项目负责人 |
毛化群 |
活动时间 |
2014.9.16 |
活动地点 |
高一(1)班 |
活动主题 |
校内公开课 |
主讲人 |
毛化群 |
参加对象 |
语文组教师 |
申请学时 |
2个学时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导入 2、解题 3、整体把握、宏观欣赏,注重朗诵 4、赏析诗歌(学生主导) 5、主题引申 6、布置作业 |
||
活动反思 与意见 |
本堂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学效果相当不错。本节课主要是在诵读中感受,在鉴赏中品味,在领悟中提升,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涵养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爱情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导,在音乐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入其镜、会其意、悟其情。最后主题引申的环节起到了对诗歌主题多义性的探讨,引发学生对主题个性化的解读,正可以解读朦胧诗的特点。 |
||
过程确认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http://s10/mw690/003dtnNWgy6M8E6B5cl49&690
http://s8/mw690/003dtnNWgy6M8E6S2nt67&690
http://s16/mw690/003dtnNWgy6M8E7jB3F4f&690
附:
致橡树
一、导人新课
1.课件封页展示( 背景音乐伴奏)
2.老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老师:那么我们先唱一首歌的片段,好吗?
3.老师:歌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一句中“情”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齐答:爱情。
4.老师:因为爱情,成为人们演绎的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故事也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道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把握,更要找到课本与社会生活中的结合点,通过学习课本来关注社会现象,今天我们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关注社会现象。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情为何物?爱情是什么?
二、诗歌赏析
(一)解题:
师:致是什么意思?
生:向对方表示、表达。
师:表达什么?又是谁向谁表达呢?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己先把全诗读一遍,整体感受一下。
师:好了,读了一遍以后,到底是谁向谁表达,又表达了些什么呢?
生:木棉向橡树表达爱意。
(二)整体把握、宏观欣赏
1.老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请同学们齐读。
2.老师:朗读是欣赏的开始,我们需要多次去读、多次去品,下面我们分组朗读:
(女)我如果爱你--……不,这些都还不够!
(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男)像刀、像剑、也像载;
(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女)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合)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课文结束。
3.老师:
本诗可以理解为表现诗人爱情观的,按这一理解分析,诗人一开始就表明了她的爱情观的吗?
老师:诗人开始对某些爱情观持否定态度,然后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这自然将诗分为两个诗节,分在何处?
(二)第一诗节赏析
1.老师:请全体同学朗读第一诗节。
2.老师:诗歌赏析需讲究方法
3.老师:请找出第一诗节的意象,它们依次是什么?
学生: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4.老师:诗人通过六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我认为凌霄花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2):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3)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它们有何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说得很好。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
师: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师:“也不止”和“绝不学”有何区别
生:“不止”是“不愿仅仅做”,并不是“不愿做”,因为泉源、险峰“这些都还不够”。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4)“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又如何理解?
生:都是一味给予,一味奉献。
师:诗人是否重复了?为什么?有人评价这是一种“女强人式”情爱模式。万物生长靠太阳,“日光”何等重要!春苗盼春雨,没有春雨春苗就会枯死,“春雨”何等金贵!这种女性,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家中唯我独尊,男人俯首帖耳;社会上呼风唤雨,听我号令。可谓“一手遮天”。
【补充】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女性的平等权利被片面地解释为取消了性别差异的男女同一化:“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都一样”、“不爱红装爱武装”等口号流行一时,消除了女性性别特征的“铁姑娘”、“女民兵”、“女突击队员”成为理想的女性形象。这类充满“阳刚之气”的女性形象充斥了当时的报纸版面和宣传画。
5.这六个意象在句式上有些特点,前两个意象都用3句表达,中间两个意象都用了2句,最后两个意象都用了1句,这样的句式变化,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学生:带感情地朗读第一诗节。
老师:(引导)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女诗人对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现象冷静思考,希望在爱情上能够独立、平等,这种情感被压抑了几千年,现在似火山爆发,喷薄而出,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似海上之巨浪,一浪高过一浪,推向高潮,这是发自内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后的呐喊,所以诗人最后喊出:不,这些都还不够!
学生:循着这种感情,再朗读第一诗节。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三)赏析第二诗节
那么,诗人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1、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成为一棵树?
生:独立、平等。(板书)
师:俗话说,人有人言,花有花语,树有树声。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应另一棵树的灵魂。所以,诗人选择成为一株木棉,以树的形象和橡树并肩而立。在诗人的眼中,只有以独立平等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诗人希望所有女性都像树一样活着,而不是像藤条一样攀附别人。
2、那么,这两棵树相处的情形如何?在诗句中找出。
生:“根,紧握在地下 / 叶,相触在云里 / 每一阵风过 /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 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该怎么样呢?
生: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补充】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4、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师: 寒潮、风雷、霹雳和雾霭、流岚、虹霓指的是什么?
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爱情中的磨难。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同甘共苦(板书)
现在我们就明白作者的意思了,爱人之间应该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应该相知相恋相依相爱,相互尊重,相互独立,相互平等,而不是一方依附于另一方。再看“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是不是很矛盾?
学生答:不矛盾。“分离”是指人格、事业的独立,“相依”是指情感好。
没错,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独立相依(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5、 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和女性,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诗人希望追求的爱情关系。而这种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就是伟大的爱情,这种爱情才会坚贞不渝,所以诗人最后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即这种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而且爱对方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由此我们对诗人的爱情观就明白了。
三、特色分析
老师:诗歌的意象塑造借助语言,而语言的表达又讲究技巧,试分析在这首诗中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技巧?
学生:运用了排比、比喻、象征、对偶、反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
老师:同学们回答不错。我们先欣赏比喻,六个意象六个比喻,我们只选一个赏析,其余的由同学们课余去品味。
四、主题引申
同学们,我们说“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