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中的窗和床
朱有伟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有一篇“文包诗”《英英学古诗》:
英英 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奶奶 背得真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英英 这首诗是说,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奶奶 嗯,奶奶听懂了。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英英 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http://s6/mw690/afaa1423gx6BTs0TKjr75&690
课文配有插图,如联系文中的句子“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那么此处的“床”明显是指“卧榻”,一种卧具,功能近似于现代的床。插图原本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但在此处却误导了学生。
首先是这图中的扇窗户太大,大得几乎可以当做门。这秋已深,凉风袭,若将诗仙冻感冒了,可如何是好。而且图中的窗只剩窗框,不见木质的窗棂。在唐代,平民户居所用的窗户通常是直棂窗,一般棂木条为单排,是固定不可开闭的,但可挂帘或糊窗纸成半透明状。可开启的直棂窗应为两排,如使前后两排棂木位置相重或相错时,直棂窗则成开启或关闭状态。可以开启关闭的直棂窗户,工艺较为复杂,可能只在皇宫中才有采用。
http://s6/mw690/afaa1423gx6BTscdlrL25&690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http://s2/mw690/afaa1423gx6BTsdb7tD81&690
山西平顺县天台庵(唐昭宗天祐yòu四年,公元907年)
唐白居易所著《草堂记》:“木,斩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磩阶用石,幕窗用纸,竹帘纻帷,率称是焉。”这种“幕窗用纸”的窗户就是直棂窗。按营造法式的规定:窗棂木宽二寸,厚七分,两棂之间间隔宽一寸。如此,直棂窗的透光率,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在李白那个时代,人们在室内只能看见从窗纸上投射进来的朦胧月光,那是不会产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要想看见那如霜一样的银色月光,就只能是在空旷的室外。
其次是图中李白站的地方不对。诗中的“床”字在唐代既指“坐卧之用具”,也有“井边的围栏”的意思。依据上文可知屋内的月光朦胧,看不真切,李白在室内望月不合情理。而将“床”解读为室外的“井边围栏”(《辞海》里有此注释)是完全合理的,且更符合整首诗的意境。因为《静夜思》表达的是乡愁,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故出行在外又有“背井离乡”的说法。李白用水井和明月这两个意象来表现乡愁,是十分自然的。另外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商隐的《富平少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这些诗句中的“床”也可以作此解释。
查找文献得知,对于《静夜思》的创作地点,学术界尚无定论,主要有安陆、扬州、金陵三种说法。日本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认为,《静夜思》是李白31岁寓居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小寿山时所作。而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认为:“其作地或在安陆寿山。”张一民和王彩琴在《李白〈静夜思〉作年及作地新考》中考证,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秋天,李白时年26岁,身在扬州旅馆,卧病期间。其《秋夕旅怀》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是同时期在扬州所作。孙宏亮在《李白〈静夜思〉考证——兼与张一民、王彩琴二先生商榷》一文中,认为此诗当是李白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至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游金陵时作,具体地点在金陵长干里。
且不管是何时何地,李白必定是漂泊在外,在明月高悬的秋夜里无法入眠,起身来到屋外,依立井栏,沐浴清辉,举头遥望明月,不觉想起了蜀中的青莲乡又或者是中亚的碎叶城,思索吟哦之后写下了这千古绝唱。
《静夜思》中的“床”指井边的围栏,这一观点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也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不知教材编委为何还要配上这幅不合诗意的插图,是怕小学生无法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