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朱有伟
今天的小学生普遍缺少一种“规则意识”,这是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其实,从深处挖掘,你会发现这是一种社会问题在孩子身上的体现。
现在的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小学生的智力发育,加深了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与此同时,在小学生中却普遍出现了自私任性、不讲文明、孤僻胆小、行为霸道、磨蹭懒惰等不良的心理表现。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基础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外,家长与教师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促进他们的行为习惯向好的方面转变。因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公共秩序”能否健康存在的重要依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要的“规则意识”在小学生群体中普遍缺失的现象呢?
原因有三:
一、小学生所处的较特殊的成长周期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的封闭环境,接触社会复杂因素,了解生活,学习生存的特殊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个人心理特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还有就是内部因素,这是指可能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状况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二、“社会剧烈变革”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尖锐
现在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较好的独立于社会。社会、家庭这两个因素在对孩子的影响上更大。“社会剧烈变革”所隐含的意思是,社会成员缺少足够和有效的规则监督,社会成员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己的利益,故矛盾、碰撞此起彼伏。而孩子(小学生)则有可能不能判读这些相互矛盾的行为。此时,其家长的“示范”将会起重要作用。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家长却有可能带着孩子闯红灯,孩子在家长的车里会看见闯红灯的人很多,而且他们闯红灯后并没有受到惩罚。孩子(小学生)就会做出这样的判断:遵守交通规则并不符合我的实际利益。
三、小学教育的“缺钙”现象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什么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没人给出可以有效操作的流程。“素质教育”被提倡的这些年,是学生负担不断加重的这些年;“素质教育”被吹捧的这些年,是应试教育蓬勃发展的这些年;“素质教育”被叫喊的这些年,是教师权威逐步下降的这些年。教师的权威本是教育者震慑小学生顽劣本性的无形的和有效的工具。可“素质教育”提倡的师生平等,不允许变相体罚等一些进步措施却于无形中将教师带入了与“独生子女”家长一样的尴尬境地:掌上明珠,打不得,说不得,还要说好话讨他(她)欢喜。没有外来的“规则”的强行规范,如何让生性“顽劣”的孩子(小学生)自己生成“规则意识”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