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学堂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情感杂谈 |
分类: 洪兰谈育儿脑心理 |
许多父母觉得,自己和孩子聊天有些“尬”。其实,只要父母注意方式方法,聊天也没想象中那么难:
1.内容不要复杂
父母和孩子聊天,说话内容不要太深奥让孩子听不明白。
父母说话时语气要连贯,内容应循序渐进,慢慢深入,不要想着能够在一次谈话中解决所有问题。
父母和孩子聊天时应让孩子主动说话,注意观察孩子对谈话内容的情绪变化,及时深入或马上停止。
2.及时抓住契机
当孩子学习、生活出现波动,感觉问题即将发生时,父母应该及时和孩子交谈可以弄清情况、找到原因,把问题消灭在初始阶段;当孩子已经出现问题,父母要立即和孩子沟通,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如果孩子主动找父母聊天,父母要学会倾听,热情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决不能推脱。对孩子这种行为要表扬,鼓励孩子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
3.语言要生动活泼
父母和孩子聊天要用小家伙能听懂的语言,谈话中多用孩子知道的故事打比方会有不错的效果。
父母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让整个聊天过程充满乐趣,孩子往往也会在笑声中接受了教育。
父母在表扬孩子时要使用激励的语言,而在批评时要使用婉转的语气。
正确的语气会让孩子高兴地接受,生硬或粗鲁的语言说教会让孩子对立、争辩,导致谈话无法继续。
4.要有恰当的肢体语言
研究表明,人们沟通中的信息只有7%是通过言语传达的,38%是通过我们的语气语调,55%是通过我们的身体语言。
如果聊天时,父母嘴上说,“我很关心你,很在乎你”,身子却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剧,或者做着自己的事情,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的。当肢体语言和有声语言发生矛盾时,孩子更倾向于相信你的肢体语言。
5.要接纳孩子的情绪
大多数父母在跟孩子聊天时,喜欢否定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
孩子的感受被父母否定后,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并因此产生愧疚感,失落感,从而不想再与父母继续交流下去。
如果父母能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便会说出令她烦恼的原因,父母再针对孩子的问题,帮她一起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
聊天时,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了解他的感觉,接纳他的感受,并给予认同和支持。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了解,他们的负面以及敌对情绪就会减轻,也才更愿意和父母继续聊下去。
父母要做孩子的倾听者,做鼓励孩子说话的促进者,只有心与心的相通,教育才会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