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学堂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情感杂谈 |
分类: 洪兰谈育儿脑心理 |
吴伯凡先生说:唠叨就是说没有对象感的话,没有选择地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无效又重复的话,对规范孩子的行为没有什么作用。
父母的话语有力量,不是靠重复,而是靠实际行动。一般优秀的父母话不多,请你要记住3点,非常重要!
1、戒掉喋喋不休
做家长的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再调皮的孩子,到了学校还是会听老师的,但是相同的道理,自己说出来,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老师们比较有威信,给孩子树立了明确的规则,并且能付诸实施,同样的话不会总是重复,在孩子心里,老师的话就很有分量。
所以,要想让自己说出的话有力量,就不要唠叨,越唠叨,越没有执行力。在孩子某个不好的行为面前,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简洁地说完比啰嗦更有效果。
2、多示范给孩子看
当说教不管用时,不如反过来要求自己,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尝试一遍,这比催他千万遍更有效。
《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一书中写道:
“如果父母只说不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也学会了指手画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孩子是有样学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无一例外。”
道理讲得再多,都不如一次亲自示范。
3、多听孩子说
沟通的艺术,不只是会说话,更在于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亲子关系里,想让孩子听我们说,先学会听孩子怎么说。大人要做出倾听的示范,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看到他的诉求,对症下药,换位思考。
倾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母要停下手头上的活,专心听孩子说,孩子被倾听,感到被关注、被尊重,才有可能听得进去父母的建议,也更愿意对父母说心里话。
朱自清在《沉默》中说到:“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话太多、太啰嗦的父母,常常会给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