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学堂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情感杂谈 |
分类: 洪兰谈育儿脑心理 |
正题开始前,咱们先来看一下Lily家发生的2件小事……
Lily家里有两个孩子,而弟弟因为调皮,经常招来爸妈的吼骂和惩罚;相比之下,哥哥则显得相安无事。时间久了,邻居们很好奇,这对家长怎么这么偏向哥哥呢?
有一次,Lily和邻居聊起她的两个孩子,就说她家大儿子特别有眼力,看到爸妈累了或心情不好时,就不再死缠烂打地提什么要求,而是自己安安静静地看书,等到爸妈得空、心情好的时候,再提出自己的要求。
但是弟弟却恰好相反,特别没有眼力,经常在父母非常紧急的赶工作或者不愉快的时候,缠着父母要这要那,最后只能招来父母的呵斥。
还有一次,下雨后,孩子们一起淌水玩,一个男孩子不小心掉进水里,摔了满身的泥巴。这时候,有的小孩过去帮忙,有的小孩笑得前仰后合。
在看到小男孩要发脾气时,那些嘲笑他的小孩赶紧闭嘴,或者一溜烟跑了。只有弟弟,一边吐舌头一边做鬼脸,还沉浸在嘲笑小男孩的快感中。结果可想而知,他被小男孩“胖揍”了一顿……
事后,弟弟哭丧着脸找Lily诉苦,Lily哭笑不得。Lily很奇怪,同一对亲生兄弟,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可以说,弟弟之所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是因为他无法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即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有同理心的孩子,通常能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比如说,他看到没有人陪xxx玩,他会察觉出xxx不开心,会过去安慰xxx,并陪xxx一起玩。
心理学家们发现,拥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也能读懂别人的情绪,进而能更尊重别人,同时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而同理心低的孩子,不仅容易受到伤害,还容易伤害别人。
2015年,荷兰学者的一项大型研究就表明:较低的同理心和较多的攻击行为相关。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内在世界那些不能及时被同理的情绪,最有可能被压抑和隔离,然而,这种被压抑和隔离的情绪并不会消失,它会渐渐地变成对自我的攻击。有一种心理理论认为,成年的抑郁症,就与曾经未被同理的情绪有关。
可见,有没有同理心,不仅仅决定着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成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而且还能深入的影响到一个人的内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