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学堂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情感杂谈 |
分类: 洪兰谈育儿脑心理 |
一位妈妈发现,孩子不喜欢跟自己一起玩积木。每当妈妈拿起积木,他很快就会跑开。但如果换成其他人,孩子反而会投入更多兴趣和专注力,积木搭得也很好。什么原因呢?
玩积木、画画、弹琴、书法、奥数……孩子们每天都在努力解锁新技能。这其中任何一种技能的学习,都有挑战、有困难。我们大人总是希望,孩子能迈过那一道道坎,一直坚持下去。可美好的愿望总会被现实粉碎:经常有孩子遇到困难就想退缩,发脾气、闹情绪,甚至想放弃。
作为成年人,我们目标明确、情绪稳定,比起孩子,我们更能克服困难,坚持做一件事。但孩子不一样。
首先是情绪,孩子一出生,大脑中掌管情绪中枢的杏仁核已经发育完全了,但能够让他在情绪波动时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3岁时才开始发育,直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完成。所以,孩子的大脑主要受情绪控制,这件事要不要继续,靠的也是当下的感受。
而想让孩子愿意坚持做一件事,“好的感受”非常重要。
这种感受我们并不陌生:沉浸其中的愉悦感,努力过后的成就感,还有我们今天想要着重说的——安全感。安全感,不仅是身体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内心的感受,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败,它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
1
当我没做好,爸爸妈妈的态度不会改变
孩子有时候会问:“如果我做不好怎么办?”我们也轻松地答:“失败了没关系,努力了就好”。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我们说出的话突然变了味儿:
你看你,怎么搞的?上次练得不是挺好的嘛……
怎么又错了,不是都告诉你了嘛……
你应该这样……
先看看别人怎么练的,你这都不对。
在孩子面前,我们常常会变得不理智、不聪明,因为关心则乱。在这些话里,你是不是也听出了质疑、埋怨、焦虑和不耐烦。即便嘴上说着“没关系”,但是脸上的表情和说话的语气也会出卖我们真实的态度。
如果一个孩子每次失败受挫,都会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眼神和表情,他还会相信我们说的“失败了没关系”吗?小孩子多聪明、多敏感呀,他们不禁会觉得“自己很笨”、“做不好爸爸妈妈会不高兴”……背负着这样的压力,他还会选择勇往直前吗?
记得《爸爸去哪儿 5 》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一场拉绳比赛,轮到嗯哼上场,他突然很紧张,怎么都不愿意,跟爸爸说:“我害怕输。”
爸爸杜江反问他:“输了又会怎么样呢?刚才有的叔叔赢了,有的叔叔输了,你看有谁批评他们了吗?”嗯哼撅着小嘴,认真想了想,如释重负地回答:“不会怎么样啊!”,最后蹦蹦跳跳地参加了比赛。
很多时候,孩子其实就是这样简单。只要让他们意识到受挫、失败并不可怕,他就更愿意迈开步子去尝试、去努力。
今年5月,“硅谷钢铁侠”黑科技大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 DM-2龙飞船(Crew Dragon)终于成功飞向外太空,并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这也是人类第一次搭乘私人交通工具飞往外太空。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火箭着陆船上,醒目地写着这样一句话:“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我当然还爱着你)”。相信正是这句话,一直支持鼓励着马斯克去面对质疑、嘲讽、和无数次失败。从2003年到现在,他坚持了17年。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遇到困难时的态度。作为父母,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态度,让孩子真的相信“失败了没关系”,然后去接受、拥抱它,继续向前奔跑。
2
我不开心时,有爸爸妈妈陪着
人受挫了就会有情绪,孩子也有。但孩子们往往不会情绪管理,也不懂掩饰,他们会用更加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沮丧、生气、甚至直接撂挑子不干了。这时候我们要怎么做呢?
肯定是想让他尽快走出黑洞,摆脱负面的情绪。相信很多父母都已经知道“共情”这个概念,但开口说出的话却不是真正的共情:
比如:
好啦好啦,我们不玩了,不可以发火哦~
男子汉,坚强点,怎么能动不动就哭呢?
这只是个游戏,没关系的。
别哭,没什么大不了的,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的嘛。
我们继续努力,下次一定可以的。
没做好不开心、发脾气,这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我们的“安慰”、“鼓励”和“劝解”,看似是在共情,但并不在同一频率。我们说的大道理,其实孩子们都懂,只是此时此刻他们需要发泄,也需要一个拥抱,一个肩膀,一份感同身受。
还记得同理心的小动画里,那只掉进黑洞里的小狐狸吗?伤心难过的他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人能陪着他,懂得他的无助和害怕。那只大熊就是这么做的,它爬到井底靠在小狐狸身旁,告诉他:“我在这里陪着你,你不是一个人了。”
所以,真正的共情是,我们愿意走进孩子的黑洞,陪他在那里坐一会儿,即使不说话,用我们的态度、肢体、表情告诉他:“孩子,我懂你的感受,我以前也这样”。这会让他们觉得“失败了也没有很糟糕”,这样的安全感,才会让他们更加勇敢地接受挑战。
3
当我需要帮助,爸爸妈妈会伸出援手
在长大离开家之前,孩子一直需要依赖父母才能生存。小时候他们渴了饿了,生病了,摔着了,我们会随时放下一切去帮助他、保护他。只是随着他们慢慢长大,我们考虑的也渐渐多了起来。
一方面我们仍然想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我们并不想剥夺孩子体验挫折和失败的机会,希望他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么想当然没有错。但对孩子来说我们就是唯一的稻草,遇到困难,如果爸爸妈妈不帮忙,他还能向谁求助呢?我们也在新闻中看到过这样的案例:孩子仅仅是因为作业写不出来、考试没考好,就想不开走极端。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
让孩子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得独立强大,这固然重要。但前提应该是不损伤他对我们的信赖。我们需要他们铭记的是遇到问题时的心态,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身处挫败时挥之不去的绝望和无力。
即使你没有做好,失败了,我也不会生气,依然像以前那样爱你;你可以哭泣、发脾气,我会一直一直陪着你;如果需要帮助,放心吧,我会帮你。这就是我们给孩子的安全感,有了这样坚实的心理基础,他才能在那些需要他继续坚持的事情上,进退自如,勇往无前。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开头的那个小孩,为什么不愿意跟妈妈一起搭积木。如果你是那个妈妈,你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