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学堂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情感育儿教育 |
分类: 洪兰谈育儿脑心理 |

大家是怎么理解强迫症这个概念的呢?强迫症这个词的现如今出现频率越来越高,那么有关于强迫症具体表现为什么形式呢?
大家可以发现有强迫症的人对于某种事情具有非常强的指标性和规定性,对于完美这个定义的追求超乎于常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事情不光只在成年人中出现,在儿童中,也非常普遍的出现了这一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对于字迹要求就十分严格,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必须一笔一画地把字写得非常清楚以及工整,不允许出现任何错字或者是涂改的痕迹。
家长可能会误以为这是孩子表现好的一种方式,但其实这已经是潜在的强迫症的体现了,另外还有一些孩子会物品的摆放有自己的固定的模式,并且对此表现特别偏执,不允许任何东西出现在他认为的地方之外的地方,如果发生这一情况,孩子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现象的发生?
这就不得不提到“言传身教”这个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的言行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因素。家长日常的要求以及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
家长反复强调以及重复出现的词语,会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心理限制,以及行为限制,如果家长对孩子对物品摆放有严格的规定,那么孩子就可能出现对物品摆放这种强迫症的表现,如果家长是对作业的要求比较高,那么在作业方面出现强迫症的概率就比其他能高一点。
所以强迫症的出现与与家长的行为和表达方式是有一定的关联。家长的行为方式是指家长对于某一行为的自我约束以及对孩子的约束,这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小细节,比如说如果孩子把遥控器放在了沙发的茶几上,但是家长如果在此之后重复的放进遥控器的抽屉,那么当孩子注意到这一行为之后,它就会对物品摆放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会认为只有放在抽屉才是正确的,这就是家长的行为暗示。
家长的表达方式是指家长在语言方面表述方式,当某些特定的词语或者是句子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带有情绪,就非常容易让孩子对这些词句产生一定的内心变化,从而导致孩子容易产生强迫症。在了解了强迫症是怎么形成之后,我们再来聊一下它的解决方法。
首先是拥抱孩子的自然习惯,当然这并不是说让孩子随心所欲,而是在养成好习惯的前提下,让他去拥有自己的习惯,不一定要和父母相同。他可以有他自己的习惯方式,可以自己选择去整理自己的物品的方式、交友方式、生活方式等。
其次就是在沟通中不要带有太强烈的负面色彩去和孩子沟通某一件事或者某种习惯,即便是在纠正孩子不好的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以及情绪。大家身边有没有强迫症患者的出现呢?
当强迫症表现出明显的特征时,其实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累积才导致的。强迫症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改掉强迫症这一习惯也是需要长时间的改变。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应该从小孩抓起。你的孩子有没有什么奇怪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