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对自己的宝宝大声恐吓!

标签:
父母学堂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情感育儿教育 |
分类: 洪兰谈育儿脑心理 |

一次,在朋友儿子的婚礼上,主持人刚说鸣炮奏乐,花炮还没有点燃,身旁两个妈妈同时捂住了宝宝的耳朵。尽管宝宝的耳朵被捂住,当炮声响起的时候宝宝还是被吓得哇哇大哭。听到宝宝的哭声,女宝宝的妈妈嘴里不停地说:“宝贝不怕,宝贝不怕,一会儿就不响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把手捂得更紧,妈妈越捂宝宝越哭,吵得身旁的人都纷纷投来抱怨的目光。最终妈妈忍无可忍把宝宝抱起来就走,一边走还一边说:“哭、哭、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还有一次,我跟邻居王奶奶聊天,王奶奶两岁多的宝宝在一旁搭积木。突然隔壁传来电热壶的报警声,宝宝当时吓得一哆嗦,急忙哭着喊奶奶。王奶奶一生气,当着孩子的面娘啦吧唧的骂隔壁,同时嘴里还不停的抱怨说孩子本来就胆小,隔壁非用带报警器的水壶。
恐惧心理人人都有,别说孩子有惧怕心理,大人也一样。我都几十岁的人了,到现在还怕鳝鱼呢。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多么恐惧,正是因为受大人恐惧情绪的感染孩子才恐惧,所以面对身边的孩子千万不能这样做:
1、别让自己恐惧的情绪感染了孩子
不知道大家观察了没有,凡是大嗓门父母带的孩子胆子都大,平时说话谨小慎微连声音都不敢放开的父母领的孩子反而胆子小。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孩子出生后谁在孩子面前说话稍微大声一点,她就立即提醒道:“嘘——声音小一点,别吓着宝宝。”虽然她时时提醒,处处注意,可是她家宝宝却三天两头因为受到惊吓而抱去对门诊所去扎针。
我的母亲因为小时候日本鬼子进中国受到了机枪大炮的惊吓,只要看见有人放炮就捂耳朵,我和妹妹小时候一看到妈妈捂耳朵就吓得往妈妈怀里钻。其实孩子天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正是因为受到了大人的感染才恐惧。只要大家细心观察便会发现,时常抱怨“自家孩子胆小”的母亲,她自己本身往往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在孩子幼小的心目中,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如果连最值得信赖的爸爸妈妈都表现出恐惧,你如何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不恐惧呢!
听到放炮的声音妈妈第一时间下意识的先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你对孩子说:“别怕,别怕”,有用吗?因为恐惧是一种传染性相当强的情绪,如果妈妈说:“我的害怕是母亲遗传的,现在己经改不掉了”,那么,你就别责怪你的子女胆小了。相信大家都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吧!
2、不能用下列方式恐吓孩子
记得堂妹小时候特别爱哭,一哭起来哄都哄不好,每次听到堂妹哭二婶不是说:“再这么不信哄就把你扔在家里我走”就是说:“如果再哭,就把你关到黑屋里去”。二婶说说也就罢了,二婶的婆婆还会添油加醋来一句:“还哭吗?再哭就叫老妈虎来把你叼走。”
上述这些恐吓的方式,可以说是以前大多数父母或爷爷奶奶们对付小孩子的法宝。岂不知大人对孩子这么说,便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恐惧的种子,大人说过的事或物都会成为孩子恐惧的对象。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可以以此来吓唬孩子,让孩子听话,但却丝毫无法让孩子养成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据研究发现常被吓唬的孩子,即使长大懂事了也不能摆脱恐惧感的阴影,这是因为对孩子而言,某种体验与恐惧感已经与他们密不可分了。许多专家郑重指出:“教养子女的方法中,没有比吓唬更危险和野蛮的了。”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住我隔壁的一个邻居老奶奶带孩子,儿媳是做小生意的,每次儿媳出门赶集的时候,两岁多的孩子就会哭。孙子只要一哭闹老奶奶马上就说:“哭,哭,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老奶奶这样说的多了,那孩子也就特别恐惧分离,每次看见妈妈离开的时候,孩子就瞪着惊恐的眼睛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角,并撕心裂肺的哭泣不肯放手……
3、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
有一次,我去操场散步,一位爸爸看到自己的儿子被小朋友打哭了,就对儿子吼道:“你就是软蛋一个,还男子汉呢,怎么这么没有用!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当时我被这位年轻的爸爸震惊了,真想上前说他几句。
一天,我家楼上新租房的拿位妈妈带着孩子准备出门,刚到门口孩子看见一只小黑猫走过来,吓得扭头就往回跑,妈妈大声说:“一个小猫怕什么,它难道会吃了你?”
或许上面的爸爸和妈妈的话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但是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就在心里认为自己就是胆小、软弱、没用的人,一旦在孩子心中形成了这样的判断,即使你以后再鼓励效果都不会太好。尽管有的鼓励从表面上看孩子表现上勇敢了一点,但是在孩子内心深处依然紧张和不自信,到最后孩子即使害怕恐惧甚至受到某种伤害也不敢向父母说,只得借助其他方式来发泄,这样就无形中迫使孩子表现出了强烈的逆反。
前面说了那么多禁忌,或许有人会问:“面对孩子的恐惧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提到怎么做,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来。去年元月的一天,刚登陆一个育儿网站就突然收到一条消息:“麦奶(我在网站的昵称),我家宝宝22个月,最近发现他怕隔壁装修房子的电钻声,每次听到电钻声都会把头埋起来,还说怕怕,您给指点一下吧。”消息是刚注册不久的一位新朋友发来的。我在回复中就说到了我家宝宝的一个小故事。下面就把我如何化解宝宝恐惧的真实故事分享给大家:
那天是礼拜天,我收拾好客厅,便去卫生间洗衣服,正在忙碌中突然宝宝一脸惊恐地向我跑来。来到跟前,他一头钻进我的怀里,口中哼哼唧唧不停地叫着。
刚开始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仔细一听才明白,原来外面有人在放礼花炮。随着砰砰砰的爆炸声,宝宝紧紧地搂住我的脖子,小脸一个劲地往我怀里钻。 本来我想安慰宝宝别怕的,话到嘴边又被咽了回去。我知道有关孩子的问题,关键的时候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我大脑迅速一转,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我急忙抱着宝宝就往阳台上跑。
来到阳台,我把宝宝放在阳台上方的晒台上,扶住宝宝站起来,并用手指不远处烟雾和闪光的地方,故意带着惊奇的对宝宝说:“宝贝,快看,那里谁家在放花炮呢。哇——太好玩了!”说着,我松开抱着宝宝的手开始边笑边鼓掌。宝宝看我鼓掌也急忙模仿着我的样子跟着拍起了小手。
花炮放了大约三分钟,我就不停地鼓动着让小家伙不停地看、说和鼓掌。我在说的时候尽量往夸张里说,边说边笑边鼓掌。在我的感染下,宝宝不但忘记了刚才的恐惧,还对花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花炮停止爆炸的那一刻,宝宝立即用小手指指点点、口中还哦哦哦哦地说,那意思是他还听不够呢!
或许大多数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害怕的事情,当然孩子害怕的程度与对象各有不同。有的害怕巨大的响声,有的害怕陌生人,有的对小动物甚至是小虫子恐惧。据研究表明新生儿一般是没有恐惧感的,但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便逐渐对事物会产生恐惧。之所以如此根源就在于宝宝生长的环境,环境不同宝宝恐惧也不一样。记得以前常听老人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咋惯咋行”,这里说的就是育儿环境。
窃以为恐惧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过程而不是病态,让它顺其自然演变是最好的方法。 当然,孩子面对恐惧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对孩子解释清楚,让孩子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避免因误解而产生恐惧的良方。
另外,对待胆小的孩子就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和大胆的同伴接触,使孩子习惯害怕的对象,以便克服心中的恐惧感。
我家大宝宝小的时候由于胆子小,不敢跟小朋友争抢玩具,害怕小朋友的冲撞,就不敢跟小朋友在一起玩。那段时间我花了许多心思,想方设法让宝宝多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我还两次购买了儿童乐园的月卡,只要一有时间就带宝宝去儿童乐园去玩,故意让小家伙接触到碰撞,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当然,面对孩子恐惧的时候,家长做适当的引导和化解是必须的。就像我上面说到我家宝宝怕礼花炮那件事,我当时的做法不仅没有回避宝宝的注意力,反而巧妙地化解了宝宝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感,并把宝宝对放礼花炮的恐惧成功引导到了感兴趣和喜欢花炮上面来。
还有一次,我带着四岁多的大宝宝去操场玩的时候,玩着玩着突然一个花蹦蹦落在了小家伙面前,当时宝宝吓得叫了起来。我急忙走到跟前笑着把花蹦蹦捏在手中,并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玩花蹦蹦有趣的事情。刚开始小家伙听着故事还带着恐惧的表情,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小家伙就没有了恐惧感。故事说完以后宝宝先是半闭着眼睛把花蹦蹦捏在手中,不一会儿就对小东西产生了兴趣,只见宝宝把花蹦蹦放在手上、胳膊上,后来还自言自语津津有味地跟花蹦蹦说话呢。
实践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个度,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由于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的对象随时会改变,父母应设法让孩子避免接触刺激性太强的事物。即使你有心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不必勉强告诉孩子那些让他们神魂不定的事物的真相,因为在孩子产生恐惧感的时候,自己是没有办法冷静来判断真伪的。
今天的分享到此为止,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同时欢迎大家就此话题留言讨论,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