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兰教授五维科学教养】教养是一门艺术,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标签:
健康教育美食情感育儿 |
分类: 洪兰谈育儿脑心理 |
【洪兰教授五维科学教养】教养是一门艺术,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正文:
她是一个女人,言语中常带着女人的温婉;她是一个妈妈,笑容里自然洋溢出一股慈爱;她是一个教授,眼神里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她,就是洪兰。
对教育孩子,洪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养是一门艺术,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人生赢在转折点
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洪兰却不以为然。“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这句话,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洪兰说,刻意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进行比较显然是多余的,孩子成长的经历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极大地影响,即使你的孩子小时候没有表现出任何天分,但你要明白有个词叫作“大器晚成”。
全家只能有一套教养方式,且应该由妈妈来制定
“如果爷爷奶奶、父母亲是孩子的model(模范),那这孩子一定成长得的很好。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因为时代的不一样,我们的观念不太一样。最大的问题是,家里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父母亲六个人养一个孩子,这六个人关于教养的观念都不同。
爷爷奶奶苦过了,所以孩子要什么,给他吃。可是这样会宠坏孩子,对不对?很需要的是一个沟通,全家只能有一套教养的方式,当然这里的决定权是在母亲身上。因为将来这孩子长大好不好,是母亲的责任。
她有这个责任,她就有这个权利。所以母亲可以跟她自己的父母亲,跟她的公公婆婆讲,孩子我希望是怎么教,大家同在一个家庭里面,希望大家可以遵守这个母亲的规矩。
我们看到很多的妈妈,不喜欢孩子在吃饭之前吃零食。你也看到很多的公公婆婆就这样塞。塞的时候呢,多半还讲一句话:‘不要给你妈知道’。这就是欺骗嘛。”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看过洪兰教授的这一段对话,对洪教授的观点,我深以为然。
一大家人管孩子,就像管理一个公司一样,哪个公司经得起多头领导?
不过,在大多数家庭里,“全家教育方式一致”却很难做到。
因为,沟通成本太高,沟通起来太累。
1.一些长辈,容易自以为是
最后的结果是,长辈会漠视孩子爸妈定下来的原则和规矩。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不会守规矩,还学会了“见风使舵”,学会了“欺骗”,学不会“慎独”。
2.一些长辈,不会好好说话
但一个家庭的悲剧,往往是从不好好沟通开始的。
3.一些长辈,没有“界限感”
在这里我们想说对于第三代的教育,我们要遵从以妈妈为核心,一切尊重下一辈核心家庭(core family)的管理原则。当然,长辈觉得后辈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会提出来,直到全家达成统一的意见为止,绝不会“阳奉阴违”。
任何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愿意好好说话、好好沟通的家庭。
在沟通时遇到冲突,我有一条“锦囊”送给大家:及时喊“stop”。
帮助孩子了解他自己
诱发孩子学习的动机来促使他主动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小时候可以成为任何他想成为的人,大人的手把孩子塑造成最后的他。”不要盲目迫切的让孩子一条路走到黑,即使你替孩子选择了这条路,也请去激发他主动学习的动机,帮助他们了解自己。
人类的抑制力20岁才会成熟。洪兰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说,你经常可以看到幼稚园的小朋友边打人边说对不起,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抑制力还没成熟,但教育又使他们超越了动物的本性。而当你看到孩子因为缺乏抑制力而犯错后,一定不能打孩子。洪兰说自己从未打过孩子,优秀的孩子不应该是打出来的。很多家长尤其喜欢打耳光,这却是万万使不得的。
所以,你该做的事向孩子解释他为什么错了,让孩子自己来了解自己哪里不对。同时,洪兰强调了即时向孩子解释的重要性,她提到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父亲工作非常忙,就要求孩子们每天写日记,通过日记来了解孩子们每天经历的事。如果日记里提到父亲觉得需要纠正的事,他会立即将已经睡下的自己喊醒了进行教育。
“当跟孩子说‘NO’的时候,请指出一条他能走的路。”洪兰表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无法认清什么才是对的,但很多家长在阻止的时候,只是一味说你不可以这么做,那么,孩子只会越来越想要这么做。她说自己有个朋友为了帮助沉迷电玩的孩子,带他到大山中住了几天,并挖掘出了他射箭的兴趣,自然和游戏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