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喻、比拟(拟人)的区别是什么

(2019-03-23 17:19:46)
标签:

教育

         比喻、比拟(拟人)的区别是什么 

          在阅读中,同学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既像比喻又像拟人的句子。由于它们有某些相似点,往往容易混淆。现将比喻、比拟相关知识简单的作以介绍。 
 一、比喻
          概念: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事物间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是一主一从的关系。
         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二、比拟
  (一)什么是比拟
       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拟人)或把人拟作物(拟物),把甲事物摹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而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物拟作人的修辞手法。
(二)比拟的类型。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例如:“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夏衍《野草》)野草本来是一种无知无觉的植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秉性:“带着斗志而来、坚韧”;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不会悲观”、“傲然”;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叹气、嗤笑”。这样,野草就成了有人的秉性和思想行为特征的事物了,亦即被人格化了。
  2、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老舍《龙须沟》) 作者把适用于描写动物的词语“夹着尾巴”来描写恶霸,表达了憎恶和鄙视的感情。又如:“有一天,他得到阳光,得到雨水,开了花了,用整个生命开朵花,蓬蓬勃勃向着生活。” (杨朔《三千里江山》) 作者将“他”舒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比作“开了花”,十分形象生动。
(三)比拟的修辞效果
    比拟的特点是作者凭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它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有助于读者或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对事物的鲜明的印象。比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三点:
  1、运用比拟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
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使之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例如:“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个例子中,“垂柳”和“芦苇”在诗人的眼中都是有情有意的,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抚摸、护卫”),也具有人的性格(“细心”),读来让人感到亲切。
  运用比拟表现讨厌的事物,可以使之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厌恶感。例如:“这种‘钦差大臣’则是满天飞,几乎到处都有。” (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这个例子中的“满天飞”是将人比作物,明显地带有厌恶之情。
  2、 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
  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例如:“在这里的人们中间,我最不愿与之离别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装进我的行李袋中去。”(马克思《给海涅的信》 )在这个例句中,马克思将海涅当作行李一样来处理,是拟物的手法,显得十分风趣。
  3、 运用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例如:“她似乎衣袋里全装着天真,一掏出来就可以用。”(韩少功《火宅》)“天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这个例中被比拟成一个有形的事物,十分形象。
(四)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拟和比喻都以“比”为基础,都可以收到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在比喻中,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在比拟中,本体必须出现,用来比拟的事物一般不出现。例如:“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比喻,它的本体(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喻体是“三座大山”。“高粱笑红了脸”是比拟,“高粱”是拟体,其本体“人”没有出现。
  第二,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第三,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五)运用比拟要注意的问题
  1、比拟要与情境相协调
  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段,必然会融进表达者的真情实感。在运用中应注意情与景相协调,即情景交融。下面的例句因使用不当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他是爆破组的组长,提着一支打钎的大锤,面对大山充满豪情地说:‘用我铁拳头,一定能把你砸透。’”本例中,“他”这位爆破组的组长只是想改造大山,而不是对大山充满了仇恨,所以,挥舞铁拳“砸透”大山的表述与整个情境不协调。若改为“用我铁拳头,一定能把你改造好。”就使情与景相一致了。
  2、比拟的拟体要符合本体的特点
  运用比拟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以,拟体要尽量符合本体的特点。否则就会不伦不类。例如:“地壳里的元素都有独居的习惯。水来了,它用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冲刷来‘说服’元素,把它们溶解在水里,送入河流,注入海洋。”本例中的“说服”不符合水的冲刷这个主体的特征,因为“冲刷”具有一定的力度,而“说服”总是温和的,将“说服”改为“吞食”更合适一些。
  3、比拟要避免褒贬不当
  比拟,不管是拟人还是拟物,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车上人并不多,天气太热,谁都懒得说话,只有几个年轻的小伙子站在车门口说粗话,眼睛却不时往那女子身上舔。”(贾平凹《商州》)这个例子中将“舔”这个动作移就到几个“说粗话”的“年轻的小伙子”身上,十分生动形象,作者的感情跃然纸上。
  在使用比拟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协调一致,避免褒贬不当。下例因使用不当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秋雨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下就是几天,土豆再不收就要烂到地里了。无可奈何的人们望着窗外长吁短叹。”本例写的是一种悲哀的情景,却用“欢快”来写人们不希望一直下下去的“秋雨”,显然是褒贬不当。
  4、比拟要注意语体
  运用比拟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并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一般而言,文艺语体中使用比拟手法较多一些,科技语体、公文语体一般要慎用,否则会削弱公文的严肃性和科技文章的严谨性。例如:“猴岛入口处一则游客须知:一、进入猴岛,宜以集体为单位活动,请勿单独行动,以防发生意外。二、请勿随意逗引猴群,若发生不测,您的遗憾就会栽种在这里。” 这个例子是一则公告,属于应用语体。其中的“您的遗憾就会栽种在这里”是比拟,夹在这则公告中显得不伦不类。
 
 三、区别
       从结构上区别:从语法角度看抓主干、理枝叶,从句式结构来判断。拟人不出现“像”字,例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像母亲的手,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
       杨柳风即春风,例两句的本体都是“春风”。但句的喻体“母亲的手”在句中出现了,全句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像”构成,前半部分是喻,后半部分是叙述,这句是比喻句;而句的拟体“人”却没有在句中出现,全句只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温柔地抚摸着你”构成,是拟人句。 
       也就是说,比喻重点在“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是仿照人,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构成,重点在“拟”,而拟体(人)则在句中不出现。
    再看一例: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浪花像孩子。)
      、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比喻句,特别是比较复杂的比喻句,只有比喻词,没有其它的动词,陈述主语的动词一般是描写事物的,或者受动者是物。拟人句中,陈述主语的动词一般是描写人物的。当然,并不是外在形式上有“像”“仿佛”等喻词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句。
       从内容上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从内容上看,运用比喻,喻体必须出现,不能省略。
    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如:
雨扯天扯地下着……地上射起无数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是箭头、瀑布,本体没有出现,分别是雨点和屋檐水。
    运用比拟,本体(被比拟的事物)必须出现,拟体(比拟的事或人物)不出现,一出现就成了比喻。比拟只是临时把拟体的某种品格特征赋予本体。如: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只出现本体“浪花”,拟体(人)没出现。
     流水不知疲倦地在欢唱着。这句中本体是“流水”,拟体“人”没有出现。如果说“流水像一个歌手在不知疲倦的欢唱着。”那就是比喻了。
(三)从性质来区别
 
       比喻与比拟侧重点不同。比喻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一主一从。如“纪念碑像巨人”就是以“巨人”喻纪念碑。比拟是以乙当甲,重在“拟”,甲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把油蛉和蟋蟀比拟为人。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摹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 “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的、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