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
第一课 观潮
一、《观潮》
(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èn mē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fèi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huó zhú)渐(
),(
),(横卧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bē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càn chàn)动起来。
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用“√”选出合适的词语。
2、我会划去在文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我能写近义词。
顿时(
)
犹如(
)
颤动(
) 逐渐(
)
4、我还能写出形容声音大的四字词语。(至少写四个)
山崩地裂
5、短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
,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
。
6、从第一段话中的“
”、“
”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7、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
。(只填序号)①景象非常壮观 ②所听到的声音③所看到的样子④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
8、“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
, 说明
。
9、短文中第二段话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
10、这段话从(
)、(
)两方面来描写
的壮观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11、“观潮”的“观”是(
)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
)意思。
12、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13、《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
)、(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
第三课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 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à
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
给文中第一段的(
)中加标点。
2、
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
)
3、
这段话主要写了作者第(
)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
。
4、
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
),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
),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
)、( )、(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
),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和(
)之情。
5、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多、(
)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
6、
这段话是
(
)态描写。
7、“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加双引号的鸟的天堂表示
,是指
,没有加双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
8、在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9、“应接不暇”的意思是
,用“_____”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10、按文中内容填空。(6分)
(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
。“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______。
(2)“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没有鸟________ ,而是_______ 。
1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静寂(
)
兴奋(
)
应接不暇(
)
1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画上“~~~~~”线。
13、缩句: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14、在百鸟争鸣中为何单独写画眉鸟的叫声?
答:
文段选读(二)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
靠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zhū zū)大树,枝上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 shù)。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 sh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表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cù zù)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 fé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ì shì)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画出正确读音。
2、我会在文中的括号里划去不合适的词语。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渐渐(
)
似乎(
)
颤动(
)
4、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从
、
、
三个方面入手,细致地刻画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作者是按照从 顺序来观察。
5、“不可计数”的“数”应该读第(
)声,它在这里用作(
),不可计数的意思是
。“不可计数”指的是
。“数”的另外一种读音是(
),组词(
)。
6、这榕树的“真面目”指的是
,用“
”画出“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
7、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
第二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9、“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写出了大榕树
的特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了大榕树
的特点。
10、朗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语气应当(
)
(1)激动低沉 (2)激动响亮 (3)平静舒缓 (4)平静低沉
11、短文选自(
)写的
。
第五课 古诗两首
1、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时题在(
)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
)、(
)、( )、(
)、(
)、(
)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字(
),(
)朝人,号(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
《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
)
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
)
3、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
的道理,(
)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
)。
4、
《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朝的爱国诗人(
),诗人以(
)字贯穿全诗,诗中(
)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5、
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
”。
6、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
。
第六课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
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
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 。嫩红:
嫩叶:
3、
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答:(
)
4、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答: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1、
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
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
)
3、
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
)
4、
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
)的,后变为(
)的了。
5、这段话选自课文
,作者是
。
6、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
)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一、形状,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二、动作,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
” 等词语感受到的。
3、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
”划出来。
4、爬山虎的脚的位置长在
,形状像
,脚的颜色是
。
第七课 蟋蟀的住宅
(一)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和(
)。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
)、(
)、(
)、(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
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
)、(
)、(
)、和(
),外部特点是(
)、(
)、(
)和(
)。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和(
)。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B:(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蟋蟀(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肯随遇而安。
4、修辞:
A: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
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二)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
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这段话共有
句,主要写
。
2、读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它们”指的是
。
(2)“随遇而安”的意思是
。
(3)这段中哪些语句具体说明这句话的意思,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3、这段话用了
、
说明方法。
4、蟋蟀选择的住址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答:
第九课 巨人的花园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敖!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
解释词语
叱责:
。
任性:
2、
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答:
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答:
4、
本文是一篇(
)。作者是(
)国作家(
)。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
)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
)的道理。
5、
“巨人生活在(
)和孩子们(
),感到(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喧闹(
) 训斥(
)
7、写反义词。
隆冬—(
)
孤独—(
)
荒凉—(
)
漫长—(
)
8、当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他看到了什么?请用“————”画出来
9、当孩子们被巨人赶走后,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用“~ ~ ~ ~”画出来。
10、是
(谁)使巨人终于明白了
。
第十一课 去年的树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
)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
”)
2、
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
答:
3、
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
)、(
)和(
)。
4、
《去年的树》作者是(
)国作家( )。这篇童话通过(
)展开的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
)与(
)的对话;第二次是(
)与(
)的对话;第三次是(
)与(
)的对话;第四次是(
)与(
)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占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
)。
5、
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
答:
6、这一段话中和眼睛有关的词语是( )、(
)、(
)。我还知道小鸟唱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是因为
第十三课 鹅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
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
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
答:
3、
这段话从(
)和(
)两个方面写了鹅(
)的特点。
4、
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
)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
)。
5、
你喜欢这只鹅吗?为什么?
答:
6、
作者还用(
)来比喻鹅的(
),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
),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7、
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
),主要采取了(
)等修辞方法。“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
)、(
)和(
)中”,这句话是文章的(
),起(
)的作用;又是(
)句,不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
8、
写出带点字的音节。
大模(
)大样
净角(
)
9、
写出“傲慢”的近义词:傲慢—(
)
10、
根据词意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
拘谨不自然,不放松。(
)
11、找出本段的比喻句。
12、概括这一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13、鹅的步态与鸭如何不同,请用“﹏﹏”把它划出来。
14、围绕这个句子,作者从(
)和(
)两个方面具体介绍鹅的傲慢。
《鹅》第2、3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
)(选填序号)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第三自然段写了鹅的叫声
的特点。第三自然段还采用了
写法突出鹅的叫声这一特点。(选填序号)
A
、比喻
B、对比
C、排比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养鹅等于养狗?请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4、在下列句中填上含有“然”的词语。
(1)凡有生客进来,鹅(
)厉声叫嚣,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
)如此。
(2)今天(
)下着雨,已经下了快一个星期了,天气(
)没有一点转晴的迹象。
5、读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既是全文的
句,又是
句,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第5自然段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直线画下来。第一句
2、鹅需要
这三样东西下饭。它的吃相令人发笑,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第十五课 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与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得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她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可是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3、“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突出了什么?
答:
1、
你想对这只古怪的猫说点什么?
答:
2、
描写猫的叫声的词有:(
)
3、
“小梅花”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答:
8、《猫》的作者是著名作家(
),原名(
),字(
)。他笔下的猫性格有些(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时特别(
),有时又特别(
);二是高兴时(
),不高兴时又(
);三是有时无比(
),有时又无比(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
)之情。
9、猫的老实,表现在
;贪玩表现在
;尽职尽责表现在
10、造句
(1)任凭……也……
(2)非……不可……
11、找出本段的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12、“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换一种说法。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请把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
13、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
咕噜咕噜:
、
、
、
。
14、读句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这句话中“几朵小梅花”换成“几个脚印”好不好?为什么?
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