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确定起跑线》集体备课活动

标签:
减负教育校本研训有效性 |
永嘉县金瓯学校瓯北校区校本研训活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
时
|
2018.11.15 |
地点 |
本校 |
活动形式 |
集体备课 |
参与人数 |
6 |
|||||||||||||||||||||||||||||||||||||
活动主题 |
减负增效,提高教师随堂作业设计 |
课
|
确定起跑线 |
|||||||||||||||||||||||||||||||||||||||||
活动目标 |
1. 2. |
|||||||||||||||||||||||||||||||||||||||||||
年
|
六年级 |
主备人 |
王哲欣 |
辅备人1 |
胡平平 |
辅备人2 |
李敏敏 |
辅备人3 |
麻香丽 |
|||||||||||||||||||||||||||||||||||
辅备人4 |
陈安琪 |
辅备人5 |
林芝 |
记录人 |
林芝 |
指导老师 |
盛圣道 |
|||||||||||||||||||||||||||||||||||||
集 |
||||||||||||||||||||||||||||||||||||||||||||
一、 情景引入 刘翔短跑引入,引出100米,400米跑步起点的不同 二、 探究新知
3.第1、2、3、4跑道学生用计算器得出答案 初次计算得出1、2、3、4跑道的周长,全长 4.引导学生理解原来直径的基础上加2个1.25M跑道得到相邻跑道 5.引导观察、推理 不计算,能否有办法知道其他跑道的答案 6. 200M的比赛,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
附件:说课稿、教学设计终稿
http://s3/mw690/003dq7JGzy7pXxhKW7U92&690
《确定起跑线》说课稿
一、说教材
《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承上节过渡语:一个好的探究问题,需要具备适应性、可操作性、开放性。我们的学情与这三个性是相吻合的。)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普遍喜欢体育活动,因此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理性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自我探究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使得探究问题本身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中95%的学生都喜欢小组合作的这种学习方式,这就为本节课采用“观察——猜想——验证——建模”四步骤合作探究提供了可能,问题具备相当的开放性。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跑道宽度相同,相邻跑道长度的差就相等”,从而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是由同一圆心不同半径的半圆构成,外圈半径大,因此外圈比内圈要长”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数学学习方法,明确“跑道内外圈的长度不同是由弯道的构造决定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模型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操场跑道平面图,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400米比赛运动员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 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各跑道起跑线相差多少米?这样促使学生要先了解跑道特点等,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积极参与到探究中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应用意识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本节课由于不能带学生去操场实际测量,那么课件的使用效果尤为重要。课的开始,我让学生通过观察400米跑步比赛和100米跑步比赛的图片,初步感受400米和100米比赛起跑线和跑道结构的不同,整个过程中我使用课件动态展示跑道图的特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初步感知跑道结构。
师:课前大家了解了跑道的有关知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跑道的结构。
预设1:两边可以看成是半圆,中间是长方形。
预设2:有弯道和直道。有1道一直到8道。
【设计意图:跑道虽然是学生们现实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但对于跑道的结构,即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半圆与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组成,多数学生并不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跑道结构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探究确定起跑线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也是就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种连接并非单纯的知识上的连接,也可以是认知经验上的连接。】
(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100米与400米起跑线画面,让学生观察不同之处。
2.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
3.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引入应该要突显出它的价值,采用适当的方式,如形象直观的画面引入比谈话法的效果要好,从视觉上更容易让学生看出比赛规则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那么,各跑道的起跑线具体在哪个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起跑线问题。板书课题:确定起跑线
(三)引导探究,确定起跑线。
1.初步研究起跑线的大概位置
师:你打算从第几跑道开始研究啊?
师:我们习惯上按顺序研究,先研究最靠里的第一和第二跑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研究顺序,给学生渗透一种研究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研究策略。】
2.出示跑道图并标明第一和第二跑道的数字。
3.要使他们跑得一样多,我们应该往前移多少米呢?
3.课件演示:这个差距就是外圈两个弯道组成的圆与内圈两个弯道组成的圆的周长差。
4.提供数据,进一步研究确定起跑线。
(四)推广运用确定起跑线的数学模型。
出示课件体会200米比赛。(课件标明200米跑道起点、终点路线图。)
【设计意图:加入200米起跑线使学生的认知实现再次飞跃,是对确定起跑线的一次拓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