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2014-06-04 19:36:46)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以校为本的有效的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学校办学品位上层次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共识,而目前校本教研的低效问题却相当的普遍,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学校必然面临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希望以此引发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本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应该从学校目前校本研修的具体现状出发,分别在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与加强。
一、提高教师个体学习与研究的有效性。
提高教师个体学习与研究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教师个体的教研需求、愿望和动力的激发。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对于教师教研需求、愿望和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分别制订学校和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划,让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激活教师个体的教研需求、愿望和动力。其次是养成教师的读书习惯。读才知不足,开卷才有益。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才能接触可能引导自己的新思想,新的思想才能引发自己思想观念的变化。读书是研究的基础,也是寻找研究方法的重要方法。再次是养成教师的反思习惯。反思的好处在于经验能够及时总结,问题能够及时发现,研究的问题跟工作本身联系紧密,问题的解决能够及时转化为工作的成果,所以反思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四是养成教师的记录习惯。读书必有感受,反思必有感悟,研究必有成果,这些都需要记录去留存和积累。因此,现阶段提高教师个体学习与研究的有效性,教师教研需求的激发和养成读书、反思和记录的习惯成为首要因素。
二、提高同伴互助的有效性
提高同伴互助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落实的是定时教研的习惯。学校的校本教研应该形成日程,各学科需要有定时的固定的教研的时间。每次的校本教研应该定时间、定内容、定组织者,定发言人、定考核,确保教研活动定时、有效。其次养成教师教研的四个好习惯:参加教研活动的习惯、承担教研任务的习惯、倾听他人观点的习惯、表达自己观念的习惯。有效的同伴互助需要有效的准备、有效的参与和有效的交流。再次是教研内容的选取和方式的选择。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状况研究是校本教研永恒的主题,吃透教材永远是校本教研的方向。通过集体备课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吃透教材,因此集体备课是提高同伴互助有效性的重要方法。课例研究也是提高同伴互助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因此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科研化也是提高同伴互助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因此把教师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通过科研的方法去研究解决,也能很好的提高同伴互助的有效性。
三、提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
提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点对点”的指导。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应该点对点、师徒结对、师徒捆绑,这样的“点对点”的指导才能较好的提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二是骨干教师的专业示范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应该通过专业示范为青年教师提供榜样和标准,使青年教师的学习更直观化、明晰化,提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三是专家报告。学校应该是专业学术文化浓厚的地方,学校应该利用好校内外的专家资源,经常的专家报告是提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四是专家咨询。教师的教学、学校的办学,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惑,专家咨询是提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提高校本教研管理的有效性。管理甚至可以说是其关键因素。如何改进与加强学校校本教研的管理呢?笔者认为,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目前,学校建立了不少校本教研制度,但这些制度却只是挂在墙上的文本,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力差是普遍的现象。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就是要在校本教研制度的操作性、执行力度上去完善与改进。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的过程检查落实与指导。校本教研的过程就是校本教研制度执行的过程,校本教研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校本教研的过程反映,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提高,依赖于校本教研的过程的质量,因此检查校本教研的过程就是检查校本教研制度的执行情况,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加强检查与指导是校本教研有效性提高的重要举措。三是落实校本教研的考评与奖励。校本教研的考评与奖励目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需要加强与落实校本教研的考评与奖励。四是建立校本教研成果的发布平台。这个环节目前也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建立校本教研成果的发布平台,对于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满足教师教研的成就感,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重视这个平台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提高,加强并改进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可以期求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