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之秀:陈建胜书法欣赏(二)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画欣赏 |
《艺舟双楫》——为建胜写
马龙(人民日报《非常艺术》执行主编)建胜兄要在北京办他的书法个展,嘱我写些文字。我们同龄,同样喜欢书法,评论的话我是不敢妄说的,只能写一写印象中的东西,期待能于建胜兄共同进步。
我与建胜兄相识在北大海棠学社。初次见面的那晚,他从随身的书包中取出一本《说文解字》,说这是他放在身边随时阅读的书。听这话,我有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这本书的书页已显得有些翻卷发旧,那是时常被人捧在手中阅读的缘故。而即便时常翻阅,这本书的品相依旧给人挺拔与整洁的感觉,那是读书者爱惜珍重此书的缘故。建胜兄为我打开书页,映入眼帘的简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只见书页上划满了红黄蓝绿的线条,不同颜色的线条专指一种书中的内容,在这些线条的旁边,密密麻麻地写着读书人的读书笔记……这便是我记忆中建胜兄最初的形象。这形象中,不光有建胜兄言谈举止中所流露出的文雅谦逊的气质,更有那本《说文解字》所带给我的触动与震撼,还有我所感知到的中国文字与书法艺术千年流变的深沉与丰厚。
后来看到建胜兄的书法作品,那感觉正与我对他的最初印象相合。
建胜兄首先是个读书者。他跟我说起他已用两年时间通读了《说文解字》,现在正又重新再读,并整理相关古文字的资料。此外他还读了许多古代的经典典籍。作为基础,他更细细读了王力先生四卷本的《古代汉语》。他还告诉我,他正计划着开始再用数年的时间系统研读整部《史记》或者是《汉书》。对于真正的读书者,我有一种深深的崇敬之情,建胜兄便让我生出这种感情。
其次,我看到的建胜兄是以为年轻的书家。他对书法的喜爱缘自幼小时家庭环境的影响,随后的读书生涯更让他对笔墨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之情。在他的学书道路上,有陈忠康先生的启蒙,有张如元、林剑丹、季惟斋、戴家妙诸夫子的教导与提携。对于一个书法艺术的学习者,在学艺之初便能得到这些前辈师长的提点,可谓是莫大的福缘。在众多师友的帮助下,建胜兄用心最多的是篆书、隶书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点画、结体、线条这些书法艺术基本元素的领悟,而更可贵者,他并没有完全止步在这些技法元素的结合中。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他所体现的不单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更深层次者,是它对中华文化的延续作出的贡献。对由“法度”而向“道术”的深入,是建胜兄书法作品中最值得关注和体会的方法。他形神逼肖地去临摹《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这是他对于书法流变的重视。而在一件隶书临作中,他又写出另一种体悟:“余习隶一载,汉碑名品皆所涉,常随手涂抹不成篇,尤喜带入篆法于其间。”这看似矛盾的临帖指向,正反映着建胜兄对于书法艺术更进一步的追求。如果说建胜兄的行草书还在逐渐进入传统的阶段上,那么可以说他的篆隶作品已经是在熟悉传统之后,个人体悟逐渐显现并强化的阶段了。正如他提到的“尤喜带入篆法与其间”,这一观念在他的很多篆隶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他在隶书中慢慢变化出篆书笔意,而在以小篆为主体的篆书作品中又时有古文字法和篆书形体变化的渗入。这使得建胜兄的篆隶作品在浓郁的文人气质基础上更增添了高古肃穆的意味。而这笔下点线形体的些微变化,使建胜兄的书法特立于人们“八零后”书家群体。
当今书坛,“八零后”书家早已“积极踊跃”地登上了这一时代的大舞台,而在辉煌的成就之下,却难掩种种弊端的存在。与众多“八零后”书家的不同在于,建胜兄的独特气质并非仅仅来自书法一道,而是来字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认。把书法艺术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察,我们更能够看到书法艺术的渊源与流变,更能看到它与古代文字、古代历史、文学、篆刻等等文化微妙关系。建胜兄是一位有宏大思维与开阔眼光的人,他作为一个读书者的用心之处正在于此。而书法,则是他迈向这文化深层的另一只桨。
书法家简介:陈建胜,字三畏,1983年8月出生于浙江永嘉楠溪乡间。曾学医,书法得陈忠康先生启蒙,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痴迷文史,用心《说文解字》、古文字学、中国古代史。师从张如元、戴家妙、季惟斋三先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法作品参加:全国首届篆书展入展、首届浙江省书法篆刻新人展获新人奖(最高奖)、万山红遍—浙江书法大展入展等。出版:《书法艺术》(上海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