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消息、通讯、特写
(2012-09-26 09:28:56)
标签:
技巧杂谈 |
分类: 实用文本 |
学习目标:
一、新闻文体特征
二、高考考点设置
三、解题方法技巧
新闻文体特征
新闻: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1)基本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准确是新闻的灵魂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一是使用准确数据,二是客观反映新闻现场,三是还原采访经过,
四是采用细节描写,五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准确是新闻的灵魂:
准确的数据能加强事实的真实可信度,
准确的叙述和描写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使人血肉鲜明,性格突出,或者营造出新闻场景,使读者如亲历其境。
新闻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客观事实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如何认识新闻中客观性和倾向性之间的关系:
1、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准则,新闻报道无论如何不能掺假
2、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3、但新闻工作者受他们生活背景、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等因素影响,新闻报道中会有倾向性。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揭示新闻事实,对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对正题补充说明。
导语: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
背景: 是指新闻事实的历史状况,周边环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内外联系。
背景材料的作用: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②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
③升华新闻主题;④增加新闻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具有可读性。
结语:是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
■结语的作用:
①对全文作概括小结,②阐明新闻事实的意义;升华主题
③使新闻事实充实丰满、解答读者疑问,④可提出值深思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
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
好处:
能迅速地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使读者一目了然,满足读者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
二、高考考点设置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访谈、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怎么考?
一、文章写了什么?(筛选信息,概括要点)二、文章怎样写的?(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为什么这样写?(鉴赏评价文本某些特色)四、针对文本你有什么看法?(探究)
高考要考这些——
新闻阅读考点设置
1.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4. 分析新闻的表现手法 5.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 6.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近5年山东高考实用类阅读
2007 |
梦碎雅典 |
新闻 |
2008 |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
传记 |
2009 |
杨澜访余光中 |
访谈 |
2010 |
她只能活七小时 |
新闻 |
2011 |
没有天堂 |
科普 |
近5年高考实用类新闻阅读
年份 |
作品 |
文体 |
2007 |
梦碎雅典(山东) |
新闻 |
2010 |
她只能活七小时(山东) |
新闻 |
2010 |
让法律保护阳光(广东) |
新闻 |
三、解题方法技巧
考点1: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
考题设计:2007山东高考卷《梦碎雅典》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答:答案:属于导语部分。
(导语作用)方法小结
4、情感态度(作者)5、引出下文(铺垫)
2.
2007山东高考卷《梦碎雅典》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背景作用)方法小结
①全方位地为人物服务
③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一般技巧:人物+主题+效果+特性
考点2: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
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手法2.表达什么内容3.达到什么效果
考点2: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010 广东卷《让法律保护阳光》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
2、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3、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说不美观。
①用拟人(手法)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效果)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内容)
②用反问(手法)的修辞方法强调(效果)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内容)
③用排比(手法)的修辞方法突出(效果)了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重重阻力。(内容)
一般技巧:手法+内容+效果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语气。
⑨对比——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其特点。
⑩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考点2: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常用表达方式的基本作用
1、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2、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
3、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4、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考点2: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叙述方式
2010年山东高考卷《她只能活七小时》,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有什么好处?
以顺序的方式,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叙述方式作用)方法小结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脉络清楚、印象深。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连贯性强。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另一件事。)作用:对叙事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考点2: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人称作用
《擦鞋者说》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
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
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份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秘方”了!
【考查第一人称的作用】
【人物】 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
【内容】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安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语言】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
一般技巧:人称作用=人物+内容+语言
叙述人称的选择(方法小结)
1.第一人称:便于叙述故事.充当线索,便于心理描写.抒发情感等;
2.第二人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显得亲切。
3.第三人称:拉开和读者的距离,这样便于议论,因为议论是要冷静的,所以抒情时常用“你”.议论时常用“他”。
考点2:分析文本的描写手法——细节描写
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
【答案】这两句话,通过一系列细微的动作,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袁隆平这位农业科学家、“泥腿子院士”深入实践的独特形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实践出真知”的中心。
写人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
句式:通过描写……等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
6时左右,有人喊起来:“看,天上有颗星在飞!”搜救人员纷纷下车,在-4℃旷野上抬头仰望。……──《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
【赏析】这篇作品真实地记录了飞船成功着陆的历史瞬间,生动、细致、准确地描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很好地烘托了飞船着陆瞬间的现场气氛。这些精彩的场面细节,把我们带进飞船归来的现场。伴随着记者现场描写的推进,我们也经历了从凝神屏息以待到飞船成功着陆时的欢呼雀跃。大量精彩的场面细节,使整篇报道更加厚实丰盈,引人人胜,令人叫绝。
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句式:通过对……等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 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倾向。
细节描写的作用:
1.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真实再现)
3.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临其境)
5.凸显新闻人物特点(人物性格)
考点2:分析文本的描写手法——侧面描写
2011烟台诊断考试《爱人者人恒爱之》本文主要通过别人的叙述,侧面来写杨善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新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2分)
(2)说明了杨善洲的为人有口皆碑,他以自己一颗广博的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比正面描写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使主题更加突出。(2分)
侧面描写【方法小结】
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
烘托了人物形象,使之立体丰满(人物)
考点2:分析文本的描写手法——语言描写
2012烟台期末考试《珍贵的50分钟》,文章涉及到的人物语言不多,但很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有经验的韩文华大声喊道:“快上南天门,坐索道下山!” 吴光栋生气地说:“不要钱!要救命! 孙京涛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快去找车!”
人物语言大都使用短句,话语短促、果敢、坚决;(2分)符合当时救人的急迫氛围,突出了人物一心救人的急切心情,有利于突出人物高尚的精神品格和无私的内心世界。(2分)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突出主题。
考点2: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其中衬托手法最为常见。
2010淄博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个人的精彩》这则新闻的中心是写周洋夺冠,而文中却多次写教练李琰。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①以教练李琰的担心写出形势的不利,来衬托周洋夺冠的不易,突出夺冠的“精彩”。(2分)
②借教练的眼睛和评价写周洋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平日训练的顽强刻苦。(2分)
表现手法【方法小结】
1、表现手法对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
2、表现手法对新闻主题的作用
3、表现手法对群众接受的作用
考点3:对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选材角度
选材:
①典型性:注意点面关系。②时代性:典型代表。③真实性:注意引用和数据。
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主次详略是否得当;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
材料的作用→ (意图主旨)
内容上----概括表现了什么
结构上----铺垫、衬托、对比什么
主题上----突出什么主旨或表达什么观点
效果上----人物形象鲜明、事情完整、交待背景原因、渲染环境气氛)
考点3:对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小标题作用
烟台诊断考试《爱人者,人恒爱之》文章三个小标题有怎样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爱人者,人恒爱之
——从口碑看杨善洲
他爱家人,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他爱同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他爱百姓,永远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
三个小标题形成行文线索,统筹全文材料,突出“爱”的主题;
三个小标题在材料安排上形成递进关系,从家庭、单位到社会,逐步拓展,使人物形象越来越立体丰满。
小标题作用(方法小结)
结构上:统领材料,形成行文线索,层次分明,行文清晰流畅
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突出文章的主题。
3:对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标题艺术特色
《放蛇逼迁,房地产商之毒有甚于蛇毒》
分析题目的艺术特色:题目采用了对比手法,使用文言句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房产商放蛇逼迁,手段毒辣。既高度概括了新闻事实,又指出了这种做法的严重危害,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痛恨愤慨,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激发了阅读兴趣。
考查标题的艺术性
①概括了怎样的新闻内容
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④是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3:对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时间的作用
2010年山东高考卷《她只能活七小时》,这篇报道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突出了时间,渲染了紧张气氛,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2012年烟台高三期末试卷《珍贵的50分钟》这篇特写特别突出了时间这一新闻要素,有什么好处?
文章主体部分行文以时间为序,诠释了“50分钟”对小寒松生命的珍贵,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突出了救人的急迫。
时间的作用:
渲染了紧张气氛,现场感强;
时间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考点4: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题设计: 《梦碎雅典》第21题: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谁静默,为什么静默,通过静默表达什么情感
谁朝起点走,为什么会是慢慢地一步一步的走,通过慢慢一步一步表达什么情感
答:观众以静默的方式表示他们深深地同情。
2010山东高考卷《她只能活七小时》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你们指代谁,为什么说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医生都做不了的事情,表达什么情感
【解答提示】“你们”指帮助获得青霉素的博士、记者和警察们。进行电话寻找,协调各个部门,迅速找到青霉素,快速运到医院,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一般技巧:语境+意义+情感
(理解句子)方法小结
①找出指代意义;
考点5:理解文中句段——中间段的作用
[范例]201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第20题: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举法拉第的例子,类比的意味非常明显,新能源就是当时的电,电的现状就是新能源的明天。明白这一点,答题就有了基本方向。
①照应上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
②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
③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考点5:理解文中句段——开头段的作用
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采用倒叙的写法,交待了事件的结果,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营造了感人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中间段:承上启下
结尾段:照应开头,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给读者回味思考空间
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方法小结)
内容上,突出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表达主题等;
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渲染气氛等;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承上启下、过渡、开启下文等;呼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作用;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角度,去阐述效果
考点6:理清思路,归纳要点
201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第21题: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
“阳光”在文中有借代意味,意指所有的新能源;新能源的发展遭遇困境,所以需要法律来保护、推动。
含义:“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2分)
一般技巧:题目含义=本义 + 内容 + 中心
要明白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需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然后分析了新能源不能自由的两个原因;再指出新能源发展的巨大前景,只有通过立法来保护它的发展,才能让新能源获得自由。
①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们得不到开发利用。(1分)
②不自由主要有两个原因:受科学认识局限,受眼前利益局限。(1分)
③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2分)
考点7:分析新闻的语言特色
考题设计: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答: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一般技巧:客观平实+主观倾向(手法)
考点8:探究文本体现的时代精神。
考题设计.2007山东《梦碎雅典》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答“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一般技巧:观点+理由(内引外联,总分总)
这个能力点含有两个层面的命题指向:
一个是“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侧重于对人物个体语言行为心理折射出的性格、思想、品质的分析
一个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侧重于对人物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的分析,揭示人物的性格、思想及精神风貌代表的时代意义。
解答这类题目
一是要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探讨有个性色彩的性格、思想、品质特点;
一是要联系时代,把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揭示其性格、思想及精神风貌代表的时代意义。
【方法小结】
1、概述相关事实
2、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素质)
3、阐发所受启发(相同、相反)
考点8:探究新闻所体现的社会价值。
2010年山东高考卷《她只能活七小时》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1)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文本)
(2)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文本)
(3)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