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教育校园时评 |
分类: 课程改革 |
目标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学生的学习无所适从。那么我们应如何编写学习目标呢?
一、三个维度
新课程要求学习目标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理解为“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理解为“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以理解为“乐学”。三维目标不是三个不同的目标,而是一个目标从三个不同维度的阐释,所以彼此是不能分开的。目标维度全面了才能实现对学生整体化的培养。
二、体现学生为主体
目标的指向主体必须是学生。但老师门在涉及导学案使以“师”为主体,以“师”为出发点。例如:
1、了解作者,使学生理解父爱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洛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和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激情。
分析一下,以上这两个目标的表述形式,不难发现,使用了“使……”“引导……”等使让动词,这样动词的实施者应该是老师,这样的目标的表述的主体依然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违背了新课堂理念的学生才是学习主体。
三、可测量、可量化
目标要具体,有可操作性,目标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具体明确的。但我们在编写目标的时候往往陷入一些误区,例如:
(一)目标大而空
(二)目标泛泛
“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究竟凭借什么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怎样习得说明的方法?它的措辞很泛泛。具体到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何让学生可知可感可明确,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的思考,详细解读。
四、解读目标
设计好了课时目标,学习目标就真的起到了引领学生把学习之舟划到彼岸了吗?这就涉及到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目标,这就涉及到了老师对目标的解读。根据目标的不同性质。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解读。①直接用语言阐述,关键点强调阐释。②利用多媒体,圈点勾画出关键点,让学生更直观印象更深。③用多媒体展示例题的形式,将抽象的要求形象化(语意衔接题型)④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来加强学习目标的解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