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思考

(2014-09-28 15:03:11)
标签:

情感

教育

校园

时评

分类: 课程改革

目标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学生的学习无所适从。那么我们应如何编写学习目标呢?

一、三个维度

新课程要求学习目标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理解为“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理解为“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以理解为“乐学”。三维目标不是三个不同的目标,而是一个目标从三个不同维度的阐释,所以彼此是不能分开的。目标维度全面了才能实现对学生整体化的培养。

二、体现学生为主体

目标的指向主体必须是学生。但老师门在涉及导学案使以“师”为主体,以“师”为出发点。例如:

1、了解作者,使学生理解父爱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洛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和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激情。

分析一下,以上这两个目标的表述形式,不难发现,使用了“使……”“引导……”等使让动词,这样动词的实施者应该是老师,这样的目标的表述的主体依然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违背了新课堂理念的学生才是学习主体。

三、可测量、可量化

目标要具体,有可操作性,目标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具体明确的。但我们在编写目标的时候往往陷入一些误区,例如:

(一)目标大而空  例如:“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本课时究竟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怎样培养呢?这样的目标太大,每一课时的目标一定要具体可感,不能让学生摸不着边际。

(二)目标泛泛    例如:

“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究竟凭借什么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怎样习得说明的方法?它的措辞很泛泛。具体到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何让学生可知可感可明确,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的思考,详细解读。

四、解读目标

设计好了课时目标,学习目标就真的起到了引领学生把学习之舟划到彼岸了吗?这就涉及到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目标,这就涉及到了老师对目标的解读。根据目标的不同性质。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解读。①直接用语言阐述,关键点强调阐释。②利用多媒体,圈点勾画出关键点,让学生更直观印象更深。③用多媒体展示例题的形式,将抽象的要求形象化(语意衔接题型)④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来加强学习目标的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