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建新
发表于《黑河日报》2009年1月16日第3版(上)和2月11日第3版(下)
鄂伦春族自古生活在我国大、小兴安岭密林深处,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地域公社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除狩猎外没有其他产业,衣食住行,几乎所有的生活物品都攫取于大自然,因而形成了具有浓郁山林气息的生活习俗。其中野生动物狍子是鄂伦春人生活重要的资源之一。狍子肉是鄂伦春人特别喜爱吃的食物;冬季,鄂伦春人喜欢住在镶花边的狍皮围子围成的“斜仁柱”;鄂伦春人从头到脚都穿戴兽皮的服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狍皮制作而成的。鄂伦春族在其漫长的游猎生活中,积累创造了一整套娴熟的实用而精美的狍皮制作工艺。因而,2008年,“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小兴安岭属寒温带气候,冰雪期长达七个月,最冷时气温可降到零下45℃左右。为抵御寒冷,鄂伦春族人便选择了保暖性能最好的狍皮作为围屋和服饰的主要原料,而且在他们生活的区域,狍子也最多,容易猎取。
用兽皮缝制衣物,首先要熟化兽皮。心灵手巧的鄂伦春妇女,凭着最原始的工具和方式,将兽皮鞣制得十分柔软洁白,而且绝对不损伤皮毛。他们熟狍子、猞猁等中小皮张的方法是:先把皮子晒干,将煮熟的狍肝捣烂,涂抹在皮板上,再喷一些水,有的摊一层朽木屑,包好闷几天,使皮板变软。熟皮子时,人坐在地上,用双脚夹住皮子的一角,,先用“克得热”(约二尺长的弧形带锯齿刮具)反复刮鞣,待皮膜和污垢暴起,再用“毛乌旦”(又称
“茅乌克得日勒”,约二尺长的弧形钝刃刮刀)刮掉,就这样反复揉刮,直至皮板柔软且富有弹性为止。然后,几个人围成一圈,将柔软的皮张撑开置于余火上方,一边借文火温烤一边均力拉抻,皮张就变得很平展,适于剪裁了。
缝制衣物的针最初是骨和木制的,将狍子的小腿骨加工成细骨签,再在石头上磨成骨针,据说用落叶松的心木做成的针比骨针还硬。缝制厚皮衣物时,比如上鞋底,骨针和木针都扎不透,就截下狍角的一个叉,在石头上磨成尖角锥,缝厚皮子或上鞋底时先锥再缝就容易了。
兽皮服装必须用兽筋线缝纫,即使衣物破损筋线也不会断。方法是:把晾干了的狍、鹿和猂筋,用木锤砸成绵软的纤维,再搓成细线就可以使用了。
顶针也是用兽骨制作的。鄂伦春族妇女缝制衣服时是将顶针戴在食指上,拉线的时候针尖朝自己,为的是避免扎到别人,尤其是在身边玩耍的孩子。从通商交换以后,开始用钢针,用铜顶针缝制兽皮衣物。

用冬季绒毛狍皮缝制的皮袍,鄂伦春语叫“苏温”,男式皮袍叫“尼日来苏温”,多为右衽长袍,前后开衩,便于骑马,颜色为狍皮本色,婚礼服喜欢用朽木烟熏成黄色,或者用朽木、黄玻璃木内皮煮成黄水,将皮板染成黄色。女式皮袍叫“阿系苏温”,式样与男袍基本相同,只是没有前后开衩,开衩在两边,更贴身一些,装饰要比男袍漂亮得多,领口、袖口和襟边均以它色薄皮镶一宽边,宽边外围辅之黑色细边。镶黑边、滚黑细边的皮子选取狍子的肚皮薄皮,熟软去毛,用水冬瓜或稠李子木取料水煮,并放入适量黑矾,染成的黑薄皮,黑色纯正,不易退色。制作精美的皮坎肩“额拉格布其”也是狍皮制作的。女皮袍和坎肩,宽、细边之间衬以艳丽的彩线绣,绣着各种花纹。尤其开衩处的多种花纹图形,既起到上马时不被拽裂的加固实用作用,又充分体现了的越来越强烈的审美追求,具有了越来越精湛的装饰艺术效果。
用夏季猎取的狍皮做的皮为沙毛,呈红色,俗称“红杠子”,用其做的春秋服装鄂伦春语称“古拉米”,毛朝外翻穿,即可防雨,又是极好的狩猎伪装。布匹传入以后,夏季男女都穿布袍,装饰呈多样化。
男子穿的狍皮短裤,裤腿过膝,后来改穿长裤。出猎时裤子上面还要穿短毛狍皮套裤“啊拉木西”、“阿木苏”,两条裤腿是单独的,各有皮绳系连,基本是用夏天的狍皮缝制而成的。妇女的裤子样式比较独特,比男裤瘦些,长至脚面,腰两侧有开衩,前面有肚兜,肚兜顶端钉皮条,系在脖子上,既保暖又便于骑马,可以护住前心,又起到乳罩的作用,讲究的人还在裤子两侧和裤脚处绣上花边图案。
鄂伦春人的狍头帽“灭塔哈”,可谓是独具匠心,聪明智慧的鄂伦春族妇女,将狍子头颅剔除骨肉,顶部不但完整的保留着双耳双角,而且在原来的眼眶处用黑白两色皮子镶补,绣制出乌黑明亮的眼珠。下部镶一圈皮毛,平时翻卷在上边作帽檐,冷时放下来护住耳朵。这种形象逼真的狍头帽,戴在顽童头上俨然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狍子。
鄂伦春人冬季穿的鞋都是用兽腿皮拼缝的,“奇哈密”是一种短皮靴,用砸软的猂皮、狍脖皮或野猪皮做靴底,用熟化的狍腿皮拼缝成靴靿,呈浅黄色,前尖有均匀的皱褶,稍微上翘,非常别致。用冬季绒毛狍皮做成袜子“刀不吐温”与“奇哈密”配套冬天穿用,底夹层塞层乌拉草,暖和跟脚,踩在雪地上没有声响,倍受猎民喜爱。“奥劳气”是一种传统短皮靴,用熟化的猂皮或公狍脖皮做靴底,用3-4层棉布做靴靿,靿至小腿。夏天男女都穿这种靴鞋,布靿可以镶边,可以装饰各种图案花纹,深受妇女喜爱。鄂伦春人的手套也是别具一格的。猎人在严寒中处理猎物手容易冻坏,鄂伦春族妇女就创造出即暖又方便的带靿镶图案的冬季绒毛狍皮二指手套,称为“考豪烙”、“哇尔格依”,分拇指和四指两部分,用狍肚狍皮做靿,靿长至肘,戴时用皮条系在衣袖上,掌面腕部留一横缝口,处理猎物时,手可以从缝口中伸出,手套仍然护在手背上,为了起到美观和加固作用,还用染成黑色的皮子剪成云卷纹等图案镶在拇指上以及拇指和四指之间。还有一种五指手套“仨尔巴赫依”,用初秋刚长出绒毛的狍皮经过熟化,皮板柔软颜色洁白,用其做成五指手套,手套背面绣出花、云纹等图案,在手套腕部套口处,间隔三、四厘米镶饰两道珍贵皮毛,间隔处绣几何图形,更加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具有独具风格的狍皮手套,即保暖实用,又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姑娘们常以此物赠送恋人。
绒毛狍皮被子“乌如达(格尤千色乌拉)”,分为用筋线抽成本色镶嵌图形和它色镶嵌云纹图形两种,既保暖又美观。“奥沙师克吐恩”是狍腿皮拼对缝制的镶边皮褥子,样式极其别致,也可用其它兽腿皮制做。“乌鲁克布吐恩”是用狍、猂、鹿脊背上的皮制做的皮门帘,冬天挂在门口御寒。冬天围“斜仁柱”的狍皮围子和其它兽皮围子“额尔顿”,顶端和下部四周均镶嵌以云纹为主的各种花边图案。“卡皮参(卡皮)”是用狍腿皮、獾子皮、小野猪皮制做的挎包和皮箱,也可用黑、白、褐等颜色的皮子对出各种花纹来制做。“乌鲁呼参”用狍腿皮制成的可扎口的烟口袋,上面绣着花,出猎时别在腰带上。有的皮口袋“乌塔汉”、“蒙格力”也用狍腿皮来制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各级政府在鄂伦春族内施行“禁止猎业”、“禁猎转产”的政策。在维护生态平衡,拯救濒危的野生动物的同时,鄂伦春族的狍皮制作工艺也随之濒临失传。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需要,借助于国家林业部门有关政策的限定,为我市新生、新兴、新鄂三个鄂伦春民族乡批准极少量的猎取狍子的指标,目前,鄂伦春族为数不多的狍皮制作工艺老传承人带领新传承人正在加紧制作传统狍皮制品,并陆续为“中国民族博物馆逊克鄂伦春族分馆”和爱辉区新生乡“岭上人展览馆”增添新的狍皮展品,使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达到国家文物标准,得以有效保护,得以发扬和传承下来。2009年2月9日至23日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展出了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