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一身月光回家
标签:
杂谈感悟人生 |
分类: 观心 |
前天晚上公司开送别会,与同事聚于一2层小楼喝酒聊天。中间出到楼下抽烟,偶然抬头,见皓月当空,白云如絮,心想是不是又快到十五了。后来一问,才知快到中秋了。日本是不过中秋节的,故而即便是临近了,也是浑然不知的。
中秋佳节,家人团圆,吃着月饼,一起赏月,闲谈西东,其乐融融。想来中国有这么多富于“人情味”的节日,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再加上最隆重的春节。无论在外打拼有多少苦累,多少泪水,在那中秋月明之夜,披一身月光回到家中,与老父老母坐在一起,谈谈孙儿,谈谈工作,谈谈出门在外的苦恼抑或是成功,老父老母稍稍减轻了一些牵挂,自己也能够卸下过去的种种不如意,第二天迎着朝霞重新轻装上阵。我想,这就是,或者说,也是中秋节的意义之一吧。
我不知道外国人怎么样,但我知道中国人,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尤其是春节,不管远隔千山万水,不管在世界的那个角落,中国人都象被磁铁吸引一般,挤火车,倒汽车,坐船渡,翻山越岭,只为在那除夕之夜能够赶回到故乡。这在外国人看来,多少有点理解不了。但在中国人来说,那是理所当然,毫无疑问,或者说根本不用思考和犹豫的。因为那是家,那是故乡,那里有父老乡亲,有兄弟姐妹,那里是出发点,是原点!但凡在外累了,到了那个家总可以卸下所有的烦恼,一身轻松的。
明月,在中国文化里边,或者说文人里边,有着重要的地位。看古代诗词歌赋,咏颂太阳的似乎不多,而关于月亮的,却比比皆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知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乃至月是故乡明,月儿弯弯照九州,明月千里寄相思,等等等等。
个人以为月亮不仅常常带着诗意,而且她代表阴柔,代表水,上善若水,甚至代表中庸,所以之比太阳,月亮似乎与中国文化更加有缘,更加有契合。
有一句话,叫月是故乡明,还有一句,叫什么外国的月亮比国内的圆。对后面一句,我不想评论,否则又愤青了!
对于月是故乡明一句,且不说故乡的月亮是不是真的就比外边的明亮,但在游子的心里,或许总是挂着那么一轮故乡的明月,如水一般洒向大地,沐浴在那月光下,感到无比的惬意放松。即使外边的月亮再亮,在心里总也比不上故乡的月明。这也是游子的故乡情结吧。
但即便是现代交通手段如此发达,也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之夜回到故乡。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好多游子也只能是在异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为此就需去忧愁,或者伤感吗?
其实不必,因为“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那故乡,能够回去最好,暂时回不去也没事,有了那份牵挂,有了那份心,总有归家之时!在那之前,不如暂且“客树回望成故乡”,把异乡暂且当成故乡,反正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都是旅者,随遇而安,岂不更好!
宋朝王巩贬官岭南,京师名歌女柔奴随去,多年后又随王巩还京。苏轼去拜访王巩,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了,心有所感,填词一首,现摘录如下:
定风波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http://s7/mw690/af86a9c4gcd2dbe01c5e6&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