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禅”到底是什么?(二)

标签:
传统文化社会生活 |
分类: 修心悟道 |
“禅”到底是什么?
读过人间诗五首,修得山中一日禅
何为禅?
物道君语:
有人说:“中国人头戴儒家冠,身穿道家袍,脚踏佛家鞋。”
儒、道、佛三家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事、心境态度。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禅僧便将佛理写进诗词中,是为禅诗。
传说,五祖弘忍年事已高,便让弟子们把自己对禅的领悟,写成一首佛偈,想从中挑选一位继承人。
某天夜里,大弟子神秀先去墙上题写: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时,慧能刚来寺里几个月,还没正式剃度。他听闻这首偈后,觉得不对,不识字的他便请人在旁边代写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一看,便知慧能明白了佛法的意义。于是,传其入内室,讲授《金刚经》,传袈裟给他。后来,慧能到了广东,建立南宗,被尊称为禅宗六祖。
这两首佛偈,或许是最为出名的禅诗。
何为“禅”也?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禅不可说也,但或许或借诗见禅。
翻阅几本旧书,从中择取几道禅诗,与君共读。望在这炎炎夏日,如几缕清风,为你解忧,澄心见性。
有些逆境,随遇而安
《终南别业》
·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写这首诗时,王维已是一位老人,半隐在辋川别墅。
经历过前半生的春风得意,再到后半生的安史之乱、阶下囚,此时的王维,早已不参与朝政,一心向佛,归隐山林。
本以为是一条绝路,却意外收获到了不曾有过的开阔之境。这似乎隐隐暗合了他对一生遭遇的感怀。
何为禅?
是一门哲学,一种宗教,一份生活态度,一片心境。
不可太过直白,亦不求下定义。
人生在世,愿求一颗禅心,真切地感受,认真地体会。
从此,花开花落,云聚云散,空山流水,明月清风,皆可入诗,处处皆禅意。
中国的禅起源于印度的禅那,于公元527年由达摩祖师带来中土。
佛陀的弟子分为“声闻”与“独觉”两种:声闻就是聆听高人点渡努力学习,听佛说法学以致用,遵循佛所说的佛法而行。佛陀的随侍弟子阿难就是声闻。
佛陀的大弟子迦叶是独觉的代表人物。独觉即是弟子们听佛说法之后,独自一个人到森林里修行,在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佛法悟通人生的真谛。并依自己所悟得的真理清净自在过自己的一生。
禅宗由佛陀传承迦叶,一脉相传到由西土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传到中国,六祖慧能一花开五叶,展开禅宗的璀璨时代。
“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藉教悟宗
禅是透过佛陀的教导,悟出禅宗的根本精髓。
禅是直接实践佛陀言教的方式,抵达最终的寂静无苦智慧彼岸。
禅宗的传道方也非常特殊: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
六祖慧能说:“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禅宗重视“自力、自度、自救”。
培养特立独行的坚强人格以至达到禅悟的境地,欲想成就得道,就必须亲自经历种种艰苦磨炼。
承言者丧,逐句者迷。禅宗极少使用佛教的术语,重视体证、经验、实践,而不是言说、论析、理论。重要的是做,而不是讲。
语言文字只是媒介,而不是真理。禅是活生生的体验,不存在任何的言语文字中。
禅宗讲求实践而不重视言说,禅并不依据固定的佛教经论。禅宗是经论言教以外的另一支传承。
教外别传
禅宗是创造性的宗派,它不依据固定的经论,没有复杂的思想体系,没有神秘的宗教仪式。
禅以一跃而入直截了当的方式,直接传承佛陀的心髓达至开悟。直指人心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禅宗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向外寻求解脱之道,便是骑驴觅驴。禅,不是依样画葫芦的鹦鹉学嘴,禅,是用自己的心勇敢面对生命。
见性成佛
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心即是佛,佛原本即是众生,众生的问题在于他的心。
心佛众生本是一体,三者无所差别。
长沙景岑禅师说: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人生的种种痛苦烦恼,缘起于我们的自心。未悟通生命实相的众生,即是红尘此岸的众生。
佛是调御丈夫,降服自己的心而达至无苦境界,即是抵达寂静彼岸的佛。
生命即是无穷当下的积累
弟子问:“禅是什么意思?
”达摩说:
“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性就不是禅。”
性就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道,道就是禅。禅这个字不是一般人所能明了的。
禅:不说生之前;不说死之后。不说过去;不说将来。
它最重要的法门是观察:此时、此地、此刻、当下、刹那、瞬间!
禅定
弟子问:“什么是禅?
”六祖慧能说:“妄念不生就是禅。”
弟子问:“什么是定?”
六祖慧能说:“坐见本性即是定。”
本性就是不生心。定就是面对各种情境心如不动。无论际遇好坏顺逆,心都能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
(八风就是红尘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反映当下现前
弟子问禅师:“禅是什么?”
禅师回答说:“今天的月亮特别圆。”
对弟子的疑惑,禅师总是回答以最终的情境。
虽然一生看起来很长,但每天的月亮不一样,每一段时间都不相同,每个当下都独一无二。
禅,即是珍视每一时、每一物、每一刹那当下。
禅者的心像一面镜子,永远只反映当下现前。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说:“为学日增,闻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习禅并不是使人有所得,而是为了舍弃!
舍去心中种种习性:偏爱、憎恶、贪婪、仇恨、嫉妒、虚荣、自卑、自大、骄傲。
禅是生命的态度
禅是看清世间之后,真正认识自己。禅是体悟生命实相之后的生活态度。
禅存在于无涯的时空之中,世间随时随处都能见到禅,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体会。
禅即是离一切相习禅并不是要向外求取,而是对内心的自我省察。
法海问六祖慧能说:“什么是即心即佛?
”六祖慧能回答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禅。”
禅说了什么?
如果你问:“禅说什么?”
表面上它什么都没有说。
如果你认为:“禅什么都没说。”
开悟者会说:“实质上它什么都说了。”
禅是看到生命的真实:满目青山一任看,云在青天水在瓶。
一切天下万物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处于自己的位置,展现该有的样子。
众生妄想世界能依自己的期待化现,开悟者没有一个期待的自己,他只是无我地融入变化。
不受世间污染
佛陀说:“莲花生于水、长于水,但高出水面纯洁不受污染。
人生于俗世、长于俗世,但透过心灵的升华,高出俗世不受俗世污染。”
禅即是生存于红尘,而不受红尘的一切所污染。开悟的禅者,永远活在当下!
不为过去、不为将来。
因为开悟者们知道生命的实相是:
“时间是由所有无穷多数的当下所积累而成的,任何刹那当下才是生命的真实。”
在没有马的国度里,驴子被当成马。现今世上谈禅说道鹦鹉学嘴的假禅者很多。
如何分辨真假禅者?
真正开悟的禅者不是用口说,他们真确地生活于禅境界里如实而行。
禅是体悟生命实相之后的生活态度!自己当家做主,活在每一刹那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