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合群,强者交际,智者独行

弱者合群
《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世人总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于是便百般迎合,强行合群,从而迷失自我,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古语云:“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你以为是在合群,其实,只是在被平庸所同化。
不如将心思放在提升自己上,维持关系的最好方式便是让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
古人说:“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真正聪明的人,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不会强迫自己合群,更不会随波逐流。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便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为了合群而合群,一味的迎合与讨好,浪费了时间,花费了精力,损失了前途,可谓是得不偿失。
人生苦短,何必强迫自己合群,更不要让自己成为只知合群的弱者。

强者交际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
君子之间的交际像水一样平淡,舒服,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样的交往才会长久。
正如强者一般,不刻意迎合取悦,更不随意疏远,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彼此舒服的相处。
真正的强者是擅长交际的强者,说话让人舒心,做事让人舒服。
若是出于迎合,偏向任何一方,都是在得罪于人,给自己制造祸端。
强者的交际不用讨好,无需取悦,甚至连刻意维持都不需要。
这样的关系,真诚,舒服,相处不累,也令人安心。
亲而有间,疏而有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正是强者交际的最高境界。
人生很贵,不要将时间与精力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与其迎合别人,不如尊重内心,与舒服的人,一起做舒服的事。

智者独行
《庄子·在宥》中讲:“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庄子认为,独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更是智慧的象征,会让人变得出众,变得强大。
享受独处,丰富内心,更能成就自己。
猛兽总独行,牛羊才成群。
独行不是高冷孤傲,更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在这繁杂的人世间,保留一份清醒。
热闹的合群中,总会迷失自己,失去本心,用别人的意志来做事,只能变得更加平庸。
而只有在独行时,才能不被外界的喧嚣禁锢自己的身体和思想。
从而真正的听从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就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
别害怕独行,学会享受独行,独行的时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庄子·天下》中讲:“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人只有在独行时,才能拨开迷雾,看清人生的真相,便能成为真正厉害之人。
可人世繁杂,不同的人,不同的交际方式,便有不同的结果。
弱者强行合群,失去自我,将自己堕入深渊; 强者善于交际,相处舒服,让人心安;智者喜欢独行,丰盈自己,成就人生。

曲高和寡,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
有种渐行渐远,叫做曲高和寡
宋玉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文学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行为不好,就把他找来说:“别人对你很不满,在背后纷纷议论你,你应好好反省。”
宋玉回答:“大王,您先不要责备我,请您听我讲一个故事:在咱们楚国郢城,来了一个唱歌的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流行的曲子,随着他一起唱诵的有几千人;后来,当他唱《阳河》、《薤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时,跟随他一起唱的只有几百人;而当他唱《阳春》、《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随他一起唱的人不过几十人而已!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
楚襄王觉得宋玉的话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他了。

如果你的境界越来越高,譬如认知、地位、三观……那么能与你交流的人肯定是成反比的,所谓“高处不胜寒”!
翻开时光轴,历史上“曲高和寡”的例子也有许多:
伯牙与钟子期。伯牙善于弹琴,琴技高超,真正能欣赏他音乐的也只有钟子期。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后来当知道钟子期去世的消息时,伯牙悲痛欲绝,在钟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曲怀念的曲子后,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墓前,从此,再没有弹过琴。
孔子弟子众多,但是唯一能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的也只有学生颜回一人,当颜回死去时,孔子绝望地喊出了“天丧予”。
我有一个发小,小学我们在同一个学校和班级。那时我们的成绩都很优秀,不分伯仲,并且形影不离。到了中学,鸿沟慢慢开始拉开。他考入的都是市里重点中学,高考考了六百多分,最终选择了交大,再后来又出国进修一年……
过年偶然碰到,就在一起聊天叙旧。虽然我们的友情还在,但在聊天时还是会略显尴尬,不是友情变质了,而是共同语言变少了。他聊的我不懂,我感兴趣的他却不知所措,只能望着各自的背影渐行渐远……
后来了解了共情社交,自己的疑惑也随之解开了。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的共情社交会逐渐的减少;并且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越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朋友越少,越长大越难和别人交心;还有为什么两个原本社会地位一样的人,其中一个发达了之后就会疏远另一个的原因。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足够完善,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他们都可以自给自足。

有一个叫做“时间”的节点,它负责过滤掉短暂相聚的,筛选出长久相处的。时间必然会洗刷一些人,但真正的朋友,从未疏远。
生活中一直都不缺有事可以互助,没事可以聊天喝酒的朋友,但缺少那种可以与灵魂深处对话的知己……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最喜欢的友谊就是:“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在爱情上,如果双方的三观不同或是相差过大,最终也会渐行渐远。
所谓三观不同,不要强融。门当户对不仅仅是指物质,三观也需要门当户对。那什么是三观呢?
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历、事业、看过的书、去过的地方;
人生观则是过去的经历、有着什么样的家人和朋友;
价值观受天生的穷富、是否受过磨难等影响很大。
你的三观决定了你的思维和为人处事等等。三观不同,就像我给你讲道理,你当成笑话听;我给你讲笑话,你却当道理听;我说的你不懂,你说的我觉得无趣!
因为时光荏苒,人们的三观开始背道而驰,想要的生活不同了,没什么共同语言了,自然而然就造就这样的结果。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如果有幸,找一个三观相同或相近的有趣灵魂,陪你终老!
有些幸福是来自坚持,有些幸福是来自遗忘。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成熟,我们与父母的“距离”也渐行渐远,父母在很多事情上已经无法“掌控”我们,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父母的思维和行为已经固化,而我们的思维却在不断更新升级,父母已经追赶不上我们的脚步了,所以就会有摩擦发生。
造成摩擦的原因主要是价值观不同导致。父母生长的环境和教育与我们天差地别,就肯定会形成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所以看待同一件事情会有分歧。那是不是就没办法解决了呢?
肯定不是的。我们长大了,父母却变成了“老小孩”,我们应该像父母对待我们小时候一样,充满耐心和包容,指导他们学习一些新鲜事物,包容他们的一些习惯,这样双方的距离就拉近了。
我们还要多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多跟父母聊聊他们喜欢和知道的东西,对父母喜欢的事情保持认同,他们会显得特别有“存在感”,自然摩擦就会减少了。现在到了我们回报父母的时候,为他们撑起坚强的后盾,给父母一份安全感。
过了30还和父母闹矛盾的人只是小鬼。——北野武
人,活着,就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问问自己是否对得起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亲情里是否感激涕泪,爱情里是否问心无愧,友情里是否终身无悔,对身边人,是否此生无憾!
一言以蔽之,致我渐行渐远的亲情、爱情、友情…珍惜所拥有的,活在当下。

曲高和寡,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人是有分三六九等的,无论是身份地位,亦或是见识与能力,不同的人群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不同层次的人想要相互了解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若是你感到孤独,不被理解,也不必幽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只是没有找到适合你的那个群而已。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正如宋玉所说: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当你走在巅峰时,能和你相呼应和的人少之又少。你的想法不被理解,也就理所当然了。麻雀不能像凤凰一样扶摇万里,自然无法与之遨游,探究天地的宽广。池鱼只在尺寸之地嬉戏,又怎会了解大海的胸怀。你我凡夫俗子,也同样难以同伟人、圣人那样思考。
所以,不要害怕孤独,那是一种优秀的表现。
当然,孤独不等于孤单。当你觉得孤单没有朋友,甚至亲戚之间都比较疏远的时候,那可能就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待人接物礼节是否恰当?一个优秀的人一定也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不一定人见人爱,但一定不会孤单徘徊。
如果你能力出众思想超前,普通人不理解你,那是很正常的,你不该埋怨别人不懂你,而应该要理解别人。切忌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真的会让你孤单无友,孤独无助。你有你的境界,但不妨碍你和他人和谐共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