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2020-10-06 06:38:13)
标签:

传统文化

社会生活

分类: 社会人生

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无数人泪崩!)

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他们渐渐老去,成为弱的那一方,我们占据强者优势。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往往藏着我们最真实的人品,决定了我们的一生。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1、父母,是我们的根
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的根本。
我们就像天上的风筝,在广阔中尽兴,在微风中爽朗;父母如同风筝之下的线轴,拼尽全力牵扯,只为成全我们一片蓝天。
时光流逝,风筝越飞越高,越来越忙;线轴越转越旧,越来越唠叨。
风筝开始敷衍每一次与线轴的谈话,减少陪伴线轴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线断了。
风筝失了方向,一头栽到树枝上,遍体鳞伤。

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追逐所谓的名利梦想背井离乡,待与父母永别才幡然醒悟,苦尝遗憾。
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就像鲜花有根,在慢慢凋零的年岁里,内心始终充满希望;
父母去,如同鲜花失了根,看似绚烂,内心早已枯萎。
人,不管活得多枝繁叶茂,都不要忘记埋在底下的根,要及时尽孝。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2、百善孝为先,行善要及时
《韩诗外传》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间的遗憾之所以成为遗憾,是因为人生无法重来。
有人说,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清明烧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
深以为然。
行善要及时,岁月从不饶人。
曾看过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男子叫韩伯俞,从小到大,每回犯错,母亲都会打他,但他从未哭过。 后来有一天,他又犯了错,母亲打他,结果他大哭。 母亲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他说: “以前,您打我,很疼,但我能感受到您是为了教育我才如此,所以没哭。 但是,今天您打我,力气小了很多,已经感受不到疼痛了,说明您已经老了,我能孝敬您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啊!”
岁月无情,时光飞逝,很多人记忆里的健壮,早已佝偻。
人生苦短,总要在触不及防间欣然接受那些难以想象的事实。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为人子女,不要相信所谓的来日方长,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要在来得及的时光里,尽情陪伴。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3、对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世说新语》中言:“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回味一番,只有无奈与辛酸。
父母见证了我们的出生与长大,我们却要面对父母的衰老与死亡,前者是喜,后者是悲,汇聚成平凡的人生。
人人皆如此,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悲”中倾注一些喜,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对他们和颜悦色,用包容与爱陪伴他们人生最后一程。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往往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生活中,很多失败者会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到父母的身上,认为他们害了自己的一生,心中仇恨入骨,更谈不上“孝顺”二字。
他们对父母的百般苛刻,是变相的人格扭曲;他们要求父母完美,自己却千疮百孔。
人无完人,父母只是用他们的方式爱我们。
《战国策》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有的“计”,是难以使人接受的,或是错误的,但在爱的基础上,能被一一赦免。
能包容父母的人,足以包容天下;对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劝孝歌》 言:“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生而为人,要有孝心,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要知足感恩。
父母在,我们仍是少年;父母去,我们只剩沧桑。
人活一世,请珍惜缘分,请善待父母。
共勉。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所有的高情商,背后都是一种善良

   言能听,道乃进。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情商,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而是德行具足后的虚心、包容、自信和格局。

深以为然。

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真正的高情商,其实是心里装着别人。

情商高的人,往往懂得真心实意地站在对方角度着想,说话做事会让人感到舒服。

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 高情商的人,懂得给人台阶下。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懂得遇事不随意指责他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

比起指责更有力的是宽容,让人下不来台的并不是明智的行为,给人留足面子的才是大气之人。

春秋时期,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正当大家喝得欢畅的时候,忽然一阵风来,所有的蜡烛都被吹灭了,周围一片黑暗。

其中有个大臣喝多了,趁黑拉楚庄王妃子的衣服,妃子顺手扯下了他的帽带,随即和楚庄王说:

“刚才蜡烛熄灭后,有人对我无礼,我把他的帽带扯下来了,您促人点灯,看看谁的帽带断了。

谁也没想到楚庄王却对妃子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为此,去惩罚这个臣子酒后的一时错误,让他以后怎么做人呢?” 

有时候,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的一句随意指责,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

于是,楚庄王为了顾及对方的颜面,命令群臣说:

“今天众卿一起喝个痛快,不把帽带扯下,就表示没有尽欢。

大臣们都把帽带扯下来了,没有人知道刚刚的轻浮之举是何人所为,那人因此逃过一劫。

三年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楚庄王几度陷入险境,都被一位将军及时相救。

楚庄王感到疑惑,问道:“我对你并无特别恩惠,你为何如此奋不顾死?

这位将军说:“我罪当死,那次宴会,我就是被扯断了帽带的人。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人为善,福虽不至,祸已远离。

楚庄王怎么也没料到,自己当时为他人着想,留一寸余地的善举,最后会救了自己的性命。

遇事不随意指责,体现了楚庄王的容人之量。

在别人陷入窘境时,把人逼到绝境的不是强者,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不让人难堪才是高情商的体现。

高情商的人,即使是在自己有理的情况下,往往也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别人留有余地和退路。

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 高情商的人,懂得看破不说破。

有人说,所谓情商高,就是好好说话。

一个人情商的修炼,往往是从好好说话开始,而好好说话,往往又是从“不乱说话”开始。

孔子曰:“纳于言而敏于行。” 

说话要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容易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

曾经看过一个印象很深刻的故事:

有一位朋友,是个口吃,说话很慢。

一天,他们几个人走在路上,遇到有人过来问路,没料到问路人竟然也是个口吃。

整个问路过程,这位口吃的朋友没有说过一句话。

同行的人感到奇怪,等问路的人离开后,他们问他为什么刚才为什么如此沉默。

口吃的朋友说道: 

“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说话了,那人会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

有时候,你一句无心的话语,都可能会让场面变得尴尬,气氛变得紧张。

能说会道,是一种能力。

不乱说话,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善良。

情商高是一种人性的修炼,高情商的人有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及立场,说话做事顾及他人感受。

蔡康永说:“我不在乎说话之术,而在意说话之道。我的说话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不乱说话的背后,不只是管住了自己的嘴,更体现了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高情商。

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 高情商的人,善于聆听他人说话。

记得有一句话是:

“人性的弱点就是,都愿意去倾诉,不愿意去倾听。

日常生活中,能言善道的人很多,但是懂得适时缄默,去倾听别人说话的人却很少。

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乏夸夸其谈的人,缺的是用心听他人说话的倾听者。

真正拥有高情商的人,懂得如何真诚、耐心地去倾听别人说话。

曾经,有一位青年,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懂自己,感觉生活苦闷无趣。

他决定去向法师请教,法师听出了他的烦恼。

于是整个过程,只有青年在倾诉,这位法师由始至终没有打断过,一直在认真地倾听,并且看着他的眼睛不断地给予回应。

青年讲了一个下午,法师一直真诚地对他表达认可、肯定、同意、理解。

结束离开时,青年的精神面貌和刚来的时候已经大不相同。

因为在平日里,根本没有人用心听他讲话,那些人只在乎自己要说什么。

现在终于遇到可以让自己一吐为快的机会,他感觉自己心情都舒畅了。

《史记》中有言:“言能听,道乃进。

很多时候,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倾诉相比,人们更需要被倾听。

懂得倾听不仅有利于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更容易赢得对方的信任。

认真地倾听对方说话,是高情商的体现,更是一种无声地善意。

一个高情商的倾听者,懂得认真地倾听他人,在他人说话的时候,不会表现的毫不在意。

懂得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感受,照顾对方的情绪,了解对方的心声。

懂得认真地给予回应,给够对方足够的礼貌和尊重。

有一句名言说:

“如果我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用真诚的心,替别人着想。

替别人着想的善意,才是最高的情商。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做一个情商高的人,心中常怀温柔与善意,真心实意地站在对方角度着想。

你将心比心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最终一定都会加倍地反馈给你。

当世回报父母恩福报最大——高情商背后是善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