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

(2019-10-12 08:06:38)
标签:

社会生活

分类: 感悟人生
你的独处方式,决定你的层次
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

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周国平曾说: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

  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大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去哪都是一个人,去食堂,去图书馆。很多人会在背后议论,认为她是个奇怪的女生。

  偶然的一天,我因为有事和同伴分开走,正好碰见她。

  出于好奇,跟她聊了两句,发现她这个人很好接触,说话很舒服,不张扬,也不刻意。

  我鼓起勇气问:“你人这么好,为什么你总是一个人呢?”

  她说:“我不喜欢等人,也不喜欢耽误别人时间。”

  “那你自己每天不会觉得无聊吗?”

  “我每天也会和朋友聊天的,但是从来不会为了迁就别人,打乱自己的步伐。”

  开学到现在,三个月,她已经把往年的四六级卷子做了很多遍,现在在准备导游资格证的考试。

  在图书馆里读过30本古诗词,自己画画设计去投稿做兼职,用挣来的钱去旅行。

  当其他人在KTV里庆祝这一学期终于结束的时候,她已经一个人走在稻城亚丁的石头台阶上。

  写诗集,做旅游攻略,自学软件做视频,现在已经是知名博主。

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

独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选择。

  如果说孤独有寂寞的意味,那么独处就是一个人的清欢。

  虽不热闹,但是充满智慧。

  就像大冰在《摸摸头》中描述的小女孩:

  “兜兜那时蓄着一米的长发,背影如烟云,她写诗、画画、爱旅行,出版过自己的长篇小说,鹤立鸡群在世俗的生活中。”

  一个人的旅程看起来孤独,身在其中的人却乐此不疲。

  不去迎合外界的标准,只为心中的目标出发,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爽。

  只有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完全取悦自己,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

独处,是精神上的狂欢

  独处是与自己相处的能力,也是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我们需要精神上的共鸣远胜于虚无的热闹。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是一个特别喜欢独处的人。他每天都会独自在书房里待6个小时,除此之外还会围绕家附近的小树林散步。

  在书房和小树林里的独处时光,诞生了很多达尔文对于世界的思考。基于这些思考,他完成了伟大的《物种起源》。

  可见孤独感和有质量的独处差别在于:精神是否饱满的集中在自己身上或者要处理的事情上。

  孤独感使人感到难过,但是有质量的独处,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智慧。

      独处是精神上的狂欢。

  独处给精神的家园带来了繁盛。

  我们熟知的很多作品,都是在高质量的独处下完成的。

  司马迁利用在狱中的时间,把毕生所学和史学资料集合一体,完成了《史记》。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非常喜欢通过独处寻找灵感。他可以几小时伏案独坐,听听音乐,写文章。他说:

  “一个人安静地待在井底,是我做了一辈子的梦。” 

  细数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在默默的享受独处带来的精神自由,放荡不羁的灵魂。

  只有独处的时候才得以实现真正的安放。

  独处不仅可以升华个人的灵魂,还留给后世无限的精神财富。

  追根究底,人类在独处中实现精神的进步。

     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

独处,是一种境界

  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人杨绛先生,曾被钱先生称赞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淡然于世的态度,不与外界相争。

  她安安静静做自己,读书写字。

  她与钱钟书先生,常常同居一屋却各自读着自己的书,研究自己的学问。

  在她看来,只有不断的在独处中找到自己,才是人生中的大事。

  她说: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的改造自己。

  1996年独女圆圆离世,丈夫钱钟书在次年离世,接连的打击,并没有打垮杨绛先生。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

      “我压根不能逃走,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一个老人在迟迟暮年,坐在书桌旁,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梳理回顾了一家人的点点滴滴。

  最终写出了《我们仨》,读过的人无不动容。

  当经历过人生磨难和流离波折之后,依然静谧,淡然,不急不躁的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这位看透世事的老人,在独处的境界可谓是最高级形式。

  独处对于她来说是一种与世界交手的形式。

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独处是选择,是自发认识自己最好的途径。

  我们能做的就是独处的时间,踏踏实实的做好当下该做的。

  不迷失过去,也不惊恐于将来。

  不要着急让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

  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最后想把杨绛先生在《100岁感言》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

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谈问题,上等人论格局!

中国社会有三等人:

下等人,专论是非对错;

中等人,一心解决问题;

上等人,格局决定成就。

先看下等人

如果谈问题,他们能力不够,如果论格局,他们高度不够,于是就专论人的是非。他们从不关注问题本身,喜欢凭借内心的臆测给别人带帽子,由于不善于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他们就只能站在道德和人品的制高点上、往往以传统世俗观念为依据,去批判和非议一个人。

他们一旦否定了一个人,这个人做的一切都是不对的,他们喜欢先给对方扣上一顶帽子,然后尽情往对方身上泼脏水。他们还会互相议论,在自己的群体中产生集体效应,这样就可以打倒和推翻一个人。

最关键的是:他们最在乎的是自尊和面子,一个人越是百无一用,越执念于那些无足轻重的底线,处处都要表现出自己强大的自尊心。他们脆弱而敏感,实的不行就要虚的,于是产生了补偿心理,越失败就越要面子,急需获得别人外在的称赞和认可。

所以他们总是被情绪左右,喜欢能够满足自己情绪化的东西。一旦某个人被别人针对和否定了,就会加倍的报复对方,所以这个群体里永远都是各种“是非对错”“伦理道德”,充满着各种人身攻击和大吼、与谩骂。中国还有一句古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所以,我们要远离这些人。

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

再看中等人

下等人喜欢“对人不对事”,而中等人喜欢“对事不对人”。因为他们已经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潜意识里开始远离各种是非对错。他们往往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是某一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或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术派人物。

他们喜欢讲理,下等人那里传过来的流言蜚语,会被他们自动过滤掉其中情绪化的东西,他们一般不会和下等人争吵,不是他们不会吵,而是他们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粗俗者的姿态。他们喜欢彼此协商和理解。总之,他们一切行为都在围绕解决实际的问题。

他们不喜欢沉溺世俗,也不擅长形而上学,喜欢就事论事,埋头做自己的事,他们的价值就是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他们往往踏实而努力,属于是中产阶层,有恒产者才有恒心,所以有一定的责任心和操守,不会轻易被左右。

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

再看上等人

中国最需要的,是有大格局的人。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他们早已远离是非对错,也不会被具体的问题所牵绊,擅长跳出事情看事情,喜欢总结归纳,所以总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个体相比,他们更关注人性;与解决问题相比,他们更关注结局。

他们不会因为是非对错而伤了感情,也不会因为具体问题而错过价值。他们常常喜欢站在问题的最高点,以大局为己任。同时他们总是把姿态放的很低,低到无形。山不畏其高,高者为峰,高是一个人的格局;水不畏其低,低者成渊,低是一个人的姿态;

大格局的人既像山一样高远,又像水一样无形。能与万物融合甚至妥协,所以不招怨恨;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因此能“海纳百川”;能滋润万物,因此是万物之所向;随变化而变化,是为万变。他们自信,但不自大;他们狂放,但不狂妄;借用李白的一首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就是中国社会的三等人,也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三等人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大千世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要看懂自己,看清自己的局限。

最后终于明白:提升自己的格局,才是阶层逆袭的最好途径!


格局决定结局,格局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宽,只渡有缘之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要做下等人,可以做中等人,最好做上等人!独处方式决定层次——身边的上中下三等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