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一)

标签:
国学社会生活 |
分类: 传统文化 |
国学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目录 |
---|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渊源演变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e491609953d42b98.png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16c899e3c1c1f60e.jpg
涵义解读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95fb16d3a4a3b4fb.jpg
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属性
国学、经学≠儒学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6bbc315ef623a147.jpg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
百家并存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78794aa80f4f5e47.png
从章太炎本人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学"作为内容当然是贯穿其一辈子的思想主题。从他入俞樾的诂经学社做学生起,直至临终那一刻,他坚持的就是"饭可以不吃,学不可以不讲"。不过,"国学"作为一个概念却不是从来就在他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早先,作为国粹派主将的章太炎是用"国粹"来指称后来"国学"所代表的内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将概念改换成了"国故",并作有《国故论衡》。在第三个阶段,才有"国学"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还会使用"国性"来称呼国学。显然,就这四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国粹"无疑显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难以回答"凡是历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这样的疑问。"国故"则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似乎给人某种灰尘仆仆的感觉,比不上"国粹"的古色古香。"国性"所指当然也是历史传统文化。章太炎认为,中国当时面对强敌外逼,即便亡国了,只要国性存在,依然有复国的那一天。显然,国性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较而言,"国学"的提法不仅中立,而且具体。以此为背景,我们似乎也能从"国学"立科而不是"国粹"立科的做法中体会出国家中正的态度。
那么,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章太炎的话来说,就是"国学的派别"究竟有哪些?他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文学的派别,这些派别绝非儒学一家能够涵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