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不长久。
取经
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
停车
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
问:“你们的泊位是固定的吗?”
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多为别人着想时,路才会走得更远。
合作
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
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羡慕的是你!”
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藏了起来。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了垃圾堆里。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我们只不方便三小时
那天跟老公幸运地订到了票回婆家,上车后却发现有位女士坐在我们的位子上,老公示意我先坐在她旁边的位子,却没有请这位女士让位。我仔细一看,发现她右脚有一点不方便,才了解老公为何不请她让出位子。
他就这样从嘉义一直站到台北,从头到尾都没向这位女士表示这个位子是他的,下了车之后,心疼老公的我跟他说:「让位是善行,但从嘉义到台北这么久,大可中途请她把位子还给你,换你坐一下。」老公却说:「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三小时而已。」
听到老公这么说,我相当感动,有这么一位善良又为善不欲人知的好老公,让我觉得世界都变得温柔许多。心念一转,世界可能从此不同,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转向的能力,就看我们怎么想,怎么转。
我们不会在三分钟内成功,但也许只要花一分钟,生命从此不同。

为什么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我国的俗语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部分。
俗语的魅力也在于能让人们从三两句的话语中领悟出许多人生哲理,和学习到一些书本上不能学习到的知识,总的来说俗语具有,言短意赅且通俗易懂,富含哲理且朗朗上口。
以下这老话你认为这些有道理吗?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有需要向别人借东西的时候,大到一件生活工具,小到一些纸笔小器具。
尤其在过去农村,生活艰苦的日子里,就是在这一来二往中,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就拉近了。
但,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借。
这就是老人们常常说的:“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那为什么这两样东西不能借?
借米不借柴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
就是说在农村,如果有人来你家里借米,你可以借给他,但是如果来借柴火,是没有人愿意借的。
因为,木柴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再者,“柴”字和和“财”同音,向邻居家里借柴,这样也就意味着把别人家里的“财气”借走了,而古人是很忌讳这些的。
当然了也有人说,这是“帮穷不帮懒”的道理。
柴火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只要去捡就不会缺,可想而知,家里没柴的人基本上都是好吃懒做的人。
借衣不借鞋
为什么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别人穿,却不能借自己的鞋子呢?
首先,在古代,脚是一个非常隐私的部位,鞋子对人来说就相当于贴身的衣物,所以这种东西是不外借的。
另外,鞋被别人穿过之后,在人们看来,就是“破鞋”,而“破鞋”有着不好的寓意,所以人们也不愿意借出去。
其实除了鞋和柴,在一些讲究的地方,还有刀也是不能随便借,或者是借药罐、拐之后不能还。
比如,农村置办酒席,厨师过来煮菜帮忙的,都会自己带着刀。
因为刀不能借,借刀发生点什么事,借的人也脱不了干系。
当然,到了今天,不管是柴还是鞋,都极少有人再向别人借。
但古人这样说,其实:就是要提醒我们,在向别人借东西的时候,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所借之物会不会给对方造成麻烦或者是负担,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又或者是借了之后按时归还,就像老话说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一借一还虽然只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在这一借一还的关系中,不仅体现的是道德涵养,也是对所借之人情义的一种回馈。
下面再分享些经典俗语,供大家思考!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
名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纸做花儿不结果,蜡做芯儿近不得火。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