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名家讲谈

(2017-10-28 08:17:06)
标签:

感悟人生

教育

分类: 传统文化
儒家●道家●佛家●中国传统文化
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名家讲谈

   春秋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这三家的鼻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前后。公元前5664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又过了十五年,即公元前551827日,孔子出生在山东曲埠。

儒家●中国传统文化

   一、 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爱人(《颜渊》),并進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为,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这五种品德,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学生要在这四个方面学习:学问、言行、忠恕和信义。

   孔子特别强调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地。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其所谓,就是的精神体现。

   二、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个重要范畴。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在孔子看来,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因为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能自法侯出更不允陪臣执国命。在家庭方面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其要点有二:第一是,第二是。孔子所谓,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对于这种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

   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 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又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也向他的学生学习,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朝代的有道国君都遵循孔子的思想治国平天下。

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名家讲谈

道家●中国传统文化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相传老子气质禀赋与众不同,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他历经文王、武王时期,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牵连而被罢免官职。老子深感人世的险恶,便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公元前4789月的一天,老子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尹喜说:先生您就要隐居了,以后就听不到先生的教诲了,就请先生勉为其难,著书传世吧!老子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作了短暂停留,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之后,老子西出函谷关,过流沙而去……流沙是指新疆的大沙漠,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

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前37章为卷上,后44章为卷下,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其基本思想范畴是,故称道家。道家之称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论六家之要指》。

为了让有缘人得道,让上士最终返本归真,老子在短短的5000字中告诉了人们这个的含义以及与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的关系,如何做人并最终如何达到返本归真等一系列问题,而对其它问题的阐述恰恰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地做铺垫。老子为了让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还多次谈到了有的圣人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是如何做的,以此作为人们的榜样。

 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地。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的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据说当年孔子曾到周都,拜见了老子。从老子那儿回来,孔子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可见,度人的觉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老子之道,微妙难懂,是神的教化;孔子之言,只不过是人的学问,是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他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他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比如老子认为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因而人们在世间的生活也要顺其自然。简言之,儒家是入世的思想,道家则是出世的思想,他给人留下的是修炼的方法。后来的那些修道者,凡是遵从老子的道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道渊博深邃,源远流长,这是乾坤所定,为万世师表,所以后来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

此外,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汉年间,老子与民间的神仙方术结合,形成了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鼻祖。不过,道教与道家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道家思想的传播也为后来佛家思想的传入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名家讲谈

佛家●中国传统文化

   当中国的大道在神州大地上流传的时候,与此同时,在同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释迦牟尼的佛法已经开始弘传。

   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劫比罗城。其母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于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南部)生下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从小就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喜欢思考人生的真理。十九岁的时候,释迦牟尼抛弃了王位,离开了王宫,出家修行。当时的印度,有各种宗派的修练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先修 无想定三年,最后终于修成。但他认为那不是道,不是根本,就舍弃了。释迦牟尼又修非想-非非想定三年,最后达到了这个境界。但他发现那也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释迦牟尼两次知非即舍,当时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饿得不成人形。他这样苦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来到恒河边。瘦弱的他饿得实在撑不住了,昏倒在河边。恰好有一个牧羊女经过,给他吃很好的乳酪,释迦牟尼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但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便渡过恒河来到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第四十九天凌晨,他抬头望天,看到了天上的明星。这一望,神通与功能瞬间炸开,他的思维在刹那间被打开,一下子想起了自己以前修炼的东西,知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及种种开悟后应该知道的事情。由于开悟时释放出的能量冲击波,很大的一个地理范围在释迦牟尼开悟的那一瞬间震动起来。当时的人认为发生了轻微的地震、山崩和海啸,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开悟所致。当然,佛的能量是慈悲的,不会伤害到人。释迦牟尼知道自己得道了,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开悟后的智慧与能力。经过十二年艰苦卓绝的修行,释迦牟尼佛终于睹明星而悟道。之后,释迦牟尼佛便开始了四十九年的传法生涯。

   释迦牟尼佛的法门的特点叫作戒、定、慧戒就是戒去常人中的一切欲望和执著,定是指人入定修行,慧是指人开悟开慧。大藏经多少万卷,都不离这三个字。当然,它具体的表述铺展开来相当庞杂,但其实质就是这三个字。

   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其它宗教又开始兴盛起来。印度的佛教最后与婆罗门教相结合,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宗教——印度教。印度教不再信释迦牟尼,也不供奉什么佛了。所以,佛教在印度产生,最后却在印度消失了。

   佛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据说在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始進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進入鼎盛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加上历代皇帝重视佛教,大量佛经传入中国,译成汉文,广为流传,开始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佛教流派。如天台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这时的佛教,已经渗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中。

   到了宋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全面渗透到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法学领域,对诗歌的影响更为突出。许多有文化的僧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

   可以说,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有关的作品。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影响。

   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而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信三世。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第二、信六道。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第三、信善恶报。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名家讲谈

听儒家大师佛家高僧道家高人讲经说法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楼宇烈教授。他讲的主题是:佛学的现代价值。

 楼教授开始先用大量的事实证据来说明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趋势:传统的回归,自我的回归。他用了很多例子说明东方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活的巨大作用,他以中医为例,以前很多人说中医不科学,要把中医推出医疗系统。但现在已经把中医定为复杂性系统系科学,中国的中医有30万人,但全世界的中医有50万人。他大量引用我们道家经典来说明传统的作用和重要性。他用太上老君写《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来劝大家要战胜自己的贪嗔痴。还说现在世界上有三个老子道德经的研究中心,一个是德国一个日本一个是美国,中国的没有!佛教的禅宗在全世界非常流行,现在甚至出现了基督禅。禅宗的修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修禅已经不只是坐禅了,意大利出现了行禅,就是走路中悟禅。而天台宗的内观法在美国已经形成产业,有各种各样的心灵治疗班。他说整个世界都在回归自然尊重自然顺从自然,向东方靠拢,只有中国不把自己的传统当宝贝。他担心中国的所有传统的好东西都可能会走上出口转内销的形式。

   楼教授呼吁大家应该重视研究中国传统的东西。最后给佛学定性,说明佛学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楼教授是用唐朝人的说法给佛教定性的(足见楼教授对传统的重视):儒治国,道治身,佛治心。佛教要研究和发扬治心的优质,让人们回归自我。他提了一个观点:慈悲做人,智慧做事。他说慈就是给人快乐,悲就是帮助别人,有奉献精神。

   楼教授知识渊博,精神十足,给大家讲了两个多小时。让人深受启发。谢谢楼教授的赐奉!       

                  三楼的演说大厅
                 慈善功德会月净法师介绍
                  楼教授精神十足
           楼教授回答问题                    
             几乎满座的听众反应热烈

   我发现学者讲课的特点是,知识渊博,讲课而精彩,理论高明,但就是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他们的设想。你想知道那就提问才行。上次李教授讲完课后,师父问了两个问题:一,如果您说的理论是对的,请问您是如何推广您的理论,二,去除人性中的私欲,佛和道都有自己的方法,儒家是如何做的。李教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要与政府协调,争取政府把儒学编入中小学教材。第二个问题没来得及回答,听众就争着提问讨论,一直到时间到。昨天,当我听到楼教授说要慈悲做人智慧做事后,我就在纸上写了个问题:“请问智慧是怎样开发的,如何得到的?请楼教授赐奉,福生无量天尊”。果然讲到最后他没有提这方面的话题。等最后主持人要大家提问的时候,我赶紧把手举了起来,主持人帮我递上纸条。回来后,我觉得我的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高明,如果时间倒退,我会这么问:“道教是通过体察自然,治身修真开发智慧得到智慧的,道家认为不修真就得不到真理。请问佛教是如何开发智慧和得到智慧的?”(但我不知道这够不够高明,如果哪位有更妙的说法,请不吝赐奉!下次再有机会的话可以帮你问。呵呵!)我的问题虽然不甚高明,但楼教授也把他的绝招传出。楼教授见到我的纸条后,先呵呵笑了两声,向我看了一眼(我坐第二排)才回答:智慧不是教出来了,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体位出来的。恩格斯的辩证法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握好时间地点时机,做好事情就是智慧。佛教有个说法叫做“对机说活”,就是要看对方的根器,然后用对方能体位到的方式说话,这就是方便法门。 在楼教授向我头来一眼的同时,他全身突然感到一股火热之气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而他的回答我感觉就是我们南宗的秘诀:以事练心和临炉指点。这两点的基础是得找个明师!

   看来儒家的大师的秘诀得学生亲自提问才行。一个更实在的问题:佛教八大宗派里面,论理论法门,天台宗是最完备的,但为什么反而不必禅宗流行呢,我们需要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楼教授的答案是:天台宗的理论太繁杂,这需要有经济条件有时间的人才能研究,而禅宗则比较方便,不要有太多的理论的,简单易行。对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楼教授没说,这里也就不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