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贪欲贪心胜似毒药——多行善法福慧双修

(2017-09-30 06:43:48)
标签:

感悟人生

社会生活

分类: 修心悟道
贪欲贪心胜似毒药
贪欲贪心胜似毒药——多行善法福慧双修
  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欲。
  有一个乞丐在大街上垂头丧气地走着,他的衣服破旧得都可以看到他身上的肉了。他的脸黄黄瘦瘦的,看起来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他一边走,心里一边嘀咕着:“要是能让我吃一顿饱饭,那该多好!为什么我这么穷呢?”他痛恨自己的贫穷,他怪菩萨“怎么不照顾我?”
  在这个时候,菩萨突然之间出现在乞丐的面前,乞丐揉了揉眼睛,认出是菩萨,他还知道连忙“扑通”跪在地板上,低声哀求说:“慈爱的菩萨,帮帮我这个可怜的人吧,可怜可怜我吧!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菩萨和气地跟这个乞丐说:“那你告诉我吧,你最想要什么?”
  乞丐早就把自己刚刚只想要吃一顿饱饭的要求忘到九霄云外了,马上改口就说:“我要金子,菩萨。”
  菩萨说:“好吧,脱下你的外衣来接吧,不过不要接得太多,那样会把你的衣服撑破的。这些金子只有被接住,而且要牢牢地包在你的衣服里,才是金子,如果掉在地板上,就会通通变成垃圾。”
  乞丐大喜过望, 三下五除二就脱下了那件衣服,菩萨轻轻地这么一挥手,只见金子突然像下雨一样闪着金光,一颗一颗的金子掉在了乞丐的衣服上,马上就堆成了一小堆。
  菩萨说:“小心啊,你的衣服就要被压破了,再多装一点,金子就要掉下去了。”乞丐看着这金色的金块,两眼发光,哪里听得进菩萨的劝告,只是一个劲儿兴奋地叫:“再给一点!再给一点!”正喊着,突然“哗啦”一声,他那破旧的衣服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金子全部滚落到地上,就在落到地上的那一刹那,全部变成了砖头、玻璃和小石块,菩萨消失了,乞丐又变得一无所有了。
  贪心是毒药,能害死自己。
  人一贪就不满足,不满足就会不快乐,不快乐会更贪,所以做人一定不能贪。不知足的人永远不会快乐,快乐的人永远是知足的。我们悟道人因为有智慧,在残酷的现实社会当中更容易生存。
  大家想一想,我们做人,不跟别人争不跟别人斗,我们就觉得很快乐;如果经常跟别人争斗,我们会觉得非常地难过。人间的欲望,就犹如一个猎人,在人间布下了天罗地网,等待着傻乎乎的动物自投陷阱。欲望吞下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智慧就慢慢在消失
  我们在恶劣的欲望当中延长、消磨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忘记了人格,孤独地随着欲望的污染,天天走下去,在一成不变的烦恼的规律的制式当中侥幸地生存着最后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为了一点名和利,我们什么都不要了,连本性都丢失了,最后就剩下了人的一副躯壳。
  我们在痛苦当中才想着挣扎,找回我们本初的觉悟。猛然回首,才惊觉自己愚蠢地在人间浪费了多少时间,才想找寻一个完整的生命。现在,你们刚刚找到了,好好地保护好你们慧命吧。
贪欲贪心胜似毒药——多行善法福慧双修

多行善法福慧双修
         时多用心 远离贪嗔痴
  “十善”是五戒的延伸,乃身、口、意三业所行的十种善业,与“十恶”是相对的,离十恶则成十善。
  十善包括:“身”三善法——以“护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戒淫”离“邪淫”; “口”四善法——以“诚实语”离“妄言”,以“柔软语”离“恶口”,以“调和语”离“两舌”,以“质直语”离“绮语”;“意”三善法——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恨”,以“因缘观”离“愚痴”。
  以不净观离贪欲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相处的原因,在于“明争暗斗”,民间如此,官场也是这样,多数都在争斗中生存,这实在使人感到心痛。为什么争斗呢?原因就是一个字“贪”。因为贪图财色、名利、地位,所以你争我夺,不得安宁。
  世间大部分都是为满足“身躯”的享受而产生贪念——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用要用好的;为了这个污臭不净的身躯,不知造了多少恶业。
  为何说身躯不净?水忏文中有段话:“九孔常流不净物,”人身就是一层皮肤包着骨肉脓血。从九孔流出来的,都是屎尿痰涕。大家想想,人身有哪处是干净的?何必为了它与别人斤斤计较,造作恶业?
  身躯虽是不净之物,但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块非常清净的宝地,那就是“佛性”。此身能造恶,亦能修习善法,所以学佛者应该时常“观身不净”来摒除贪念,并且利用这个身躯积极地布施行善,开启心中的“佛性”。
  除了身外财物的布施,这个身躯也能布施。佛陀本生经中有割肉喂鹰的故事,佛在《无量义经》中也说:“头目髓脑悉施人。”现在医学非常进步,不仅可以在往生后捐赠器官或遗体,活着时就能捐血或捐髓,既能救人又不损害自己身心的健康。我们一直在呼吁器官捐赠、骨髓捐赠,以及遗体捐赠,因为这个身躯迟早会败坏,何不在它有用的时候布施出来帮助别人呢?
  学佛要看淡名利、地位、修行是为了众生,一切劳动都是为了众生;心中常存此念,就不会产生贪欲。
  若执著于此不净之身躯而作种种恶业,实在可悲可怜,唯有善业利用此知,积极行善, 精进修行,才能提升人格,增进道业,不枉来这人间走一回。
  以慈悲观离嗔念
  佛陀说:“当知嗔心甚放猛火。”人时常因为嗔怒而乱了行为,一发脾气就六亲不认,损人又害已,如果希望自己不论遇到什么状况都不会动怒,时时予人亲切和蔼的感觉,则必须有非常柔和的心念,而柔和的心念源自于“悲”。
  一天,佛陀的弟于舍利弗和罗睺罗出去托钵,受到一群无赖戏弄,有人把泥沙放进舍利弗的钵内,有人打罗睺罗一拳,血从面颊流了出来。但他俩都不会理会那些无赖的欺侮,径自走了,舍利弗告诉罗睺罗:“你不要生气,我们要怜悯众生,起慈忍心,这是佛陀教我们的,这是我们修行的逆增上缘。”
  罗睺罗流着泪回答说:“我没有生气,也没有埋怨,我很感谢佛陀教导我们慈悲心念与忍耐的功夫。佛陀一生为了众生辛勤地教化,而众生却仍如此顽劣,心中充满憎恨,逞强欺弱。社会的动乱与天下的灾祸,就是起因于众生缺少慈忍心。我是因为悲悯他,才流泪啊!”
  学佛者若像他俩一样,用慈悲心看日常生活中的人、事,自然能够拥有非常柔和、清明的心念,即使面对逆境亦能忍耐,不现怒容,不出恶言,并且怜悯那些作恶业的人,而不生怒之心。
  若社会上人人以慈悲心与忍辱的行为相互对待,哪还会有动乱与灾祸?必然是人人幸福、处处吉祥啊!
  以因缘观离愚痴
  世间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建于因缘,则随着业力流转六道之间:觉察因缘,则能放下执著,解脱烦恼缠缚;把握因缘——珍惜并善加运用修学法与救度众生的因缘,就是福慧双修的人间菩萨。
  许多人学佛只是为自己考虑,只在意自己能不能得度了脱生死,没想到应该学习佛陀的慈悲与勇气——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救度娑婆世界苦难众生为修行的目标。如果每位学佛的人只想自利而不愿利他,如来家业就无法延续下去,苦难众生就无法得度。
  唯有启发心中的长情长爱,把握帮助众生的因缘,才是彻底远离愚痴,得到真正的智慧。
  远离十恶,奉行十善,会很困难吗?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必须“多用心”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动,语言及思想,审慎思维是善还是恶?若有恶的成份,赶紧改过来,朝善的方向去做。只要能够持续不断努力,身、口、意,就会愈来愈清净。
  一个真肯用心的人,才能深切体会佛陀的教法,并且以坚强的决心与毅力身体力行,逐渐“超凡入圣”;而不肯用心的人,日子过得迷迷茫茫,造了什么业,自己都不晓得,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可悲吗?
贪欲贪心胜似毒药——多行善法福慧双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