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双修是怎么回事——性命双修的诀窍

标签:
传统文化感悟人生 |
分类: 修心悟道 |
性命双修
性命先秦源流
“百姓”之性,“性命”之性,在先秦古文皆作生,不从女,不从心。即今存各先秦文籍中,所有之性字皆后人改写。在原本必皆作生字,此可确定者也。后世所谓性命之性字,在东周虽惶惚有此义,却并无此独立之字也。吾作此语,非谓先秦无从心之性字之一体。战国容有此字,今不可考,然吾今敢断言者,战国纵有此字,必是生之或体,与生字可以互用……生字本义为表示出生之动词,而所生之本、所赋之质亦谓之生(后来以姓字书前者,以性字书后者)。物各有所生,故人有生,犬有生,牛有生,其生则一,其所以为生者则异。故古初以为万物之生皆由于天,凡人与物生来之所赋,皆天生之也。故后人所谓性之一词,在昔仅表示一种具体动作所产生之结果,孟、苟、吕子之言性,皆不脱生之本义。必确认此点,然后可论晚周之性说矣。
道教重要思想与教义
“性”“命”的含义
道教提倡是“性”与“命”的统一
性命双修的适用范围
性命双修的现实意义
性命双修修习的方法
传统养生
气功术语
刘一明论性命双修诀窍:内丹修炼三原则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性命双修 玄之又玄(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
刘一明认为,修道就是“穷理尽性至命”。此过程分为知和行两个基本的步骤,致知力行缺一不可,两者为修行之一体两面,但在顺序上,是知先行后,即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对这一原则,刘一明曾在多处加以论述:
“修真之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故欲尽其性,必先穷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穷其命之理。能明其理,则真知确见,而不为假者所惑,可以尽性,可以至命。否则不穷其理,是非罔辨,邪正不分,入于旁门曲径,着空执相,非是修真,乃是务假。”
可见,刘一明在修道的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强调理论认识对修行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与刘一明出身书香世家,自幼熟读经史有关,也与其自身的修行经历有关。刘一明自己之修行体会及其理论表述很多是从读丹经子书引发而来,自称“三教经书,无不细玩,丝毫理路,无不搜求,未尝一日有忘。”刘一明悟道后,将自己的修行经验总结上升为先知而行,“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的修行原则,自是顺理成章。
那么,刘一明所要穷究之理是些什么内容的道理呢?广而言之,举凡世间一切学问道理,即所谓物理、天文、战阵、术数、医卜命相、三教之学等等,皆在研习之列,倘一事不明,即一事有迷。但作为宗教家,其主旨不是解释后天现实世界,而是探讨先天超越世界,探讨如何“直入无上至真之地”。作为道教学者,刘一明所要穷的理自是“道”之理。按唐君毅先生对道析出六大层面的含义是:道体、道原、道理、道用、道德、道术。从道原到道术的五个层面,又可以合成“道相”。“道体”乃指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以今之语辞表达,即是“终极存在”。“道相”不外是道体之直接、间接的彰显发用或入道之路,系可道之道。
涵养本源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很显然,刘一明所要穷之道理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道体”之理,常道之理,终极超越实在之道理,刘一明将此至真至上无限之道体称为道、虚无、真一之气,等同于儒家的天理、良知良能、本心及佛家的真如、佛性等等;其二是契入至真之道体的道法、道术、道路之理。
关于道体之“理”,刘一明说得很明确:
“其理为何,理即天地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有体有用有始有终,其间阴阳迭运,消长互更,变化无端。然其最要处总在一气,一气总不外乎虚无,这个枢纽子,非色非空非有非无,不可有心求,又不可无心得,难描难画,难思难议。顺之则生人生物,逆之则成仙成佛。性命于此寄,生死于此出,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穷理者即穷此理也,穷透此理方能行得此理。”
可知,刘一明首先是将超越、永恒、无限、至真的道体视为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终极客观存在。理即道,道即理,此理此道,位天地育万物。此理不是世间思辩之学理,其不可思议,常人不可感知,较之有形之物为“虚无”,但此理才是真正的实在,是道之骨髓、枢纽子、最要处。此理此道是先天性命之根,本命元神之最终实落处,“性命于此寄,生死于此出”。穷理也即是了知先天性命是真、后天性命是假,先、后天有别,也就是穷究先天性命实落处之理。
那么如何追求、回复、返还先天性命,进而返于先天性命的终极实落处呢?此又是所穷之理第二方面,即道法道术之理。刘一明说:
“但此理有火侯,有工程,有权变,有迟速,有急缓,有收放,有隐显,有方圆,有盈亏,有止足,有等等作用。先须明其道,次要知其法。道法两用,性命双修,方是无上一乘之道。一乘之道,乃脚踏实地之道。脚踏实地之道,需要循序渐进。”
对于此无上一乘之道,即修道之理,刘一明重在用渐法,循序渐进。
在刘一明看来,修道中穷理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是“毫发之差,千里之失”,切不可“不知死活,不顾性命”而“冒然下手”。而穷理的主要方法则是“取古人法言,细穷细究,求师一诀,通达前后,毫无一点疑惑,方可行持。”
但是,丹经子书浩如烟海,从何读起?且大道之理及修行法度之理,不是后天思辩之理,乃是特殊的宗教体悟之理,只有在宗教修行实践及体验中才可领悟、印证此直觉之理,修行之前如何可能完全明了?如何能认得清白?刘一明是宗教实践者,于此自当知晓,故其在多处又反复强调“访求真师”,求师真诀,尤其是强调真修实炼的重要性。但在道教各宗各派中,刘一明特别强调知先行后、循序渐进,这是他的一大基本特色。
刘一明如此强调知先行后的原则,除了自身修道的经验外,还受佛教修行程序及宋明理学的影响。
在佛教看来,修学佛法应“借教悟宗,从宗出教”。尤明清以来,教、宗合流,强调读经对于“明心见性”的引导作用和悟后的印证作用,强调“信、解、行、证”,“闻、思、修”等先明佛理、后修佛行的渐修顿悟,顿悟渐修的修学程序。这对刘一明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另外,儒家的影响亦不可低估。知行关系问题是儒家,尤其宋代理学兴起后的一大中心问题。大体而言,程朱“格物致知”,重视“即物而穷其理”,重视知先行后,在学理思辩的基础上,依靠道德实践而“豁然贯通”,以发明心中之“全体大用”,实现“心理合一”;心学一派之陆九渊重“反思,立大本”,王阳明则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反省本心,“致良知”以激发直觉,直接体认和实践道德自律,实现“天人合一”之境界。大略而言,理学一派重视知先行后的渐进学养功夫,心学一派重视知行合一的顿悟直觉。刘一明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对二派之特色自有了解,但其修学路线、知行关系上认同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说法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其知、行内容与朱熹有别。
二、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
内丹修炼旨在返回先天本真状态,成仙成真,超凡入圣。与老庄返朴归真,“为道日损”,佛教体悟本真佛性,儒家明善复初,修行方向大体一致,可谓同路人。在内丹学中,对返还说的具体讨论肇始于陈抟,其提出无极图,提出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内丹基本原则,此原则成为内丹各家各派共同的思想和方法原则。刘一明继承了传统内丹学的这一基本思想,把返还之道作为修道的一个基本原则。他说:“修真之道,返还之道也。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谓;还者,阳已失而复得之义。是于纯阴之内,而返还其本来真阳也。”
对此,他进一步解释道:“问曰:先天后天阴阳各有分界,何以又云后天中返先天?答曰:先天一破生出后天阴阳,而后天阴阳一动一静,其中又生先天。至人于此后天中采取所生一点先天之气,逆而运之,返本还元,复全太极之体,故曰还丹。”
可见,他把逆则成仙理解为后天返先天的返还之道。与返还同义的名词尚有颠倒,他说:“修炼真法之妙,妙在何处,妙在乎颠倒。颠倒阴阳,逆施造化也……主宾反复,而金木并矣。水火交,金木并,道心健,人心顺。”所谓主宾反复,即后天返先天,使先天为主,后天为宾。五行颠倒术也是返还的含义。
洗心退藏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刘一明看来,后天返还先天,是修道的根本方向。只有由后天返先天,放下后天的事物及后天的认识能力甚至生命,先天认识能力才会显发,先天本体才会呈现。只有“逆”才能“成仙”,这是内丹一贯之思维模式。刘一明将此“逆则成仙”的原理在其先天后天二重化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框架中具体阐述为后天返先天,又程序化为返还之两大步:第一步,自后天精气神、后天性命返还于先天精气神、先天性命与先天真一之气,叫还丹;第二步,由先天真一之气再“向上一着”,“内药了性”,返还于道,与道合真。这两大步也是两次质的飞跃。
第一步返还即是由后天性命返归于先天性命,即由有限的生灭不断的现实人生,实现向无限的、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命形态的复归,归根复命。
这是一次飞跃、质变,即由假向真,自阴转阳,回归本源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实施后天转先天的功法在刘一明丹法中,就叫“外药了命”或“还丹”。
实现了第一步返还,已经发生了由凡向圣的质变,何以还要进一步返还呢?
首先,在刘一明看来,第一步返还仅是追回已有之物,此物“未经火锻炼,犹有得而复失之患,故曰小还”。既然已失去一次,失而复得之后,若不巩固之,有再失之患。第二,内丹的目标是“形神俱妙”。实现了第一步返还仅仅得到长生之宝,但仅是“形妙”。若停于此,仅是圣功之半,“寿同天地一愚夫”,不能得“无生”之妙用,而神妙不测,故须“内药了性”,修真空之性、虚无之性。此性是契合道本体之性,天人合一之性,“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须无为,顺应道体之性而温养之。所以内药了性即是“无为之道”,“无欲观妙之法”。第一阶段返还重修命,重采炼,系有为,“采先天”元阳得长生永恒;第二阶段返还,重修性,重在沐浴、温养先天,系无为,得无生妙用。两者之合,两阶段功法之凝结,即是回归于无极之道本体,得大丹之形神俱妙。
后天返先天是修行的根本方向,那么为何“从后天入手”呢?
如果说返还先天主要取决于修行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尚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选择、自由意志色彩的话,那么,“自后天入手”,是谈不上主观选择的,这是天之所与,命运之必然的安排。任何修行人都不得不从后天入手,舍此别无选择。这乃势之必然,父母已生就,天地已造就。人无力选择不出生,出生之际,“哇”的一声,便不由自主地落入无法避免、不得不面对的后天纷乱世界。
因此,任何修道之人,都不得不从后天入手。当然,刘一明对此无可奈何之选择仍给了理论上的依据。即后天中藏有先天,假中有真,阴中有阳。他说:“真者,借假而施功,假者借真而生形。无假不现真,无真不现假,假即在真之中,真即在假之中,大道后天中返先天,亦是此意也。”
因此,人可以借假修真,沙里淘金,从后天寻求先天之真。必须注意,刘一明之“由后天入手”追摄返还先天,是借假修真,借后天返先天,而不是转假为真,不是将后天转化为先天。这也是刘一明反对外丹、反对双修、反对自家色身上修炼,反对周天、转河车等传统丹法,将之斥为小术的基本原因所在。他所理解的筑基也主要不是坚固色身。
后天之色身、外物、他人均非入手处,那么这个入手处在那里?
刘一明认为,这个后天入手处,即在人的心中。即从炼己炼心入手。刘一明看来,后天身心均假,但后天之心与后天之身尚有区别:在后天之心中藏有或混有先天之真阴、元神或天赋之性,此系原有,只是被遮盖;而后天色身之先天命宝已走失,色身不是取坎填离之坎卦。后天之身、心虽然都假,但色身是全假,而人心是假中有真。所谓后天中藏有先天,即指先天之性、真阴藏于后天之人心中。因而从后天入手,就是从炼心入手。
三、性命双修,先命后性
强调性命双修,是内丹学的基本原则,且内丹学往往以此作为高于其他各教的标志。刘一明认同这一原则,且作了发挥。他说:
“若欲成道,非性命双修不可。修命之学,以术延命,复先天,化后天,长生之道固元矣;修性之学,以道全形,破虚空,超三界,无生之道亦元矣。性命双修,道法两用,内外相济,既得长生,又能无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了命了性,不生不灭,元之又元矣。”
可见,其将内丹修炼归结为性命两个方面的修持,而又分别由有为阶段完成修命(还丹)以长生,无为阶段完成修性(大丹)得无生妙用。
婴儿现形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何要性命双修?
这是因为“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是性命的先天状态,因后天之分化,性东命西,天人各别,故修行人必须从后天返于先天性命一体之状态。但若仅修命或仅修性,那么仅得先天本体之一方面,故应性命双修,使性命均显发先天状态,同时使先天性命和合,以实现道体之全体大用,圣功之全能。
因此,对于那种片面强调修性的主张,他作出了尖锐的批判。他非常赞成吕祖“只修性,不修命,此是天下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的观点。在刘一明看来,只修性不修命,因有阴无阳,无法炼就金丹,最多能达到了性而出阴神的鬼仙水平,但“鬼仙虽能出阴神,出入自便,然宅室不固,有抛身入身之患。”
反过来,对于那种只修命不修性的主张他认为亦不可取。他说:“修命不可不修性。夫性者,所以全命之物。若达命宗,而不知修祖性,则不能至诚前知,神明远照,犹如鉴容而无宝镜。纵命基坚固,寿同天地,一愚夫耳。”
修道须要性命双修,那么两者有无先后次序呢?
在性命双修的次第上,宋元以来,内丹家大体上有三种主张:
一是南宗的路线,主张先命后性。从炼化精气入手,循序渐进,先修命后修性。《青华秘文》说:“先性则难用功,先命则有下手处。”其所谓先命后性,系按钟吕系统的次第,从守窍调息入手,炼精、炼气至炼神,炼神阶段,则参合禅宗以了性源;二是北宗的路线,主张先性后命。即先澄心遣欲,明心见性。至本心元性明了后,方以性安命,炼化精气;第三种主张是从性命一体不分,性主命从的观点出发,认为只要了性,自然命亦得了,无须专门修命。如《真诠》说:“性命若作两件双修而分先后,殊未稳当。何也?修性则命在其中,,若能证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
当然,各家所修之性、命往往又各有所指,北宗先修之性未必是南宗修命后所修之性。刘一明在以上各家基础上,均有所取舍。其基本原则是两点:第一,性命分层次,因而功法当分阶段。每一阶段皆性命双修,但有轻重、主次之分;第二,修性修命之先后应灵活契机,根据修行人根器,当先命后性,则先命后性;可先性后命,则先性后命。对于先性后命之功法,他称为以道全形之上品自在法,对于先命后性之法,他称为中品权度法。但他认为上根人少,百年难出一人,而中下根人多,所以他所着力阐述的丹法是先命后性之“权度法”。
对于中下根人应先命后性,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下根人在出生之后,先天命宝已经渐渐走失他家、彼家,必须以有为之法先行追摄。先天命宝返回后,进而性命合一,阴阳和合,归于先天真一之气和道。从此“向上一步”在道体上起用,行无为之法以了性。他说:
“未修性之先,须急修命;既了命之后,又当修性。未有不修命而超凡,未有不修性而入圣。……若不先修命而即养性,则为一已之阴,倘有一毫渗漏,未免有抛身入身之患。故必先修有为返还之道,以固其命基,再行抱一无为之道以了其性宗。性命兼了,不生不灭,与天地同长久矣。”
“先修命,后修性,性命双修仙佛经。只修性理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只了命基不了性,空有家财无主柄。”
“但人只知无为之道为要妙,而不知有作之道是根基。奈何一切顽空寂灭之徙,只知无为,不知有作者,何哉!”
刘一明虽然强调先命后性为修行的一个基本原则,他也并不认为这一原则是绝对的,对于那些上智利根之人,亦可直接修性。说:
“上智利根不待修命,而即修性,一了百当,直登圣域。”
上智之人少,中下之人多,所以对一般人来说,先修命,后修性,仍然是必须遵守的基本次序。若不识根器,妄用“无为法”,最多只能达到出阴神之鬼仙境界。
刘一明内丹修炼三原则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个原则论述知、行关系,强调先知后行,“先明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以避免“盲修瞎炼”。但修道之路,更重要的是真修实炼,所以必须有“行”的原则相配合。“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先命后性,性命双修”,这两个原则是指导修“行”的原则,重点阐释修行实践中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知、行相须为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知得深,明道理,才能行得实;行得实才能进一步明道理,知得深。知行不可割裂。作为指导实践的二、三两个原则又各有侧重点。“后天返先天”原则,重在阐明修行的根本方向、根本方法。根本方向是后天返先天,根本方法是修心,而不是炼形。“先命后性,性命双修”重在阐明修行的基本内容及各阶段修行的侧重点。在修行的任一阶段皆是性、命双修,这是修行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方面。但每一阶段则有修行内容侧重的差异:一般而言,炼己阶段重修心;还丹阶段重修命;大丹阶段重了性。
总之,三个原则互相联系、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刘一明修道思想的原则、核心和枢纽。命 双
前辈们的丹经书籍大部象言假义,从不明说,这其中另有深意,暂不讨论。仅就性命双修而言,如果明白直说就是要求修真者“神形兼修”。何为性命之学:本乎天者,谓之命;率乎已者,谓之性。然“性命”二字,儒释道三家有不同见地。儒教以尽性立命为宗,释家以养性听命为宗,道家以炼性寿命为宗。其关键就在于以神为性,以炁为命。神不内守,则性为心意所摇;炁不内固,则命为声色所夺;神与炁乃一身上品妙药,重在不亡情。故修道者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合道。神与炁就是七返九还的妙药,去而复回谓之返,已得而又转,称为还,其回转的方法中,关键就在于采药。但是,采药有时节,制药有法度,入药有造化,炼药有火侯,这将另篇讨论。性者,元性也,本来面目也,也就是指元神。尽快地调出元神并抓紧命功的修炼就是性命双修。性和命的关系就如同马和车,性可喻为马,命可喻为车,车坏马即奔,屋坏人即走。道家追求即世成道,所以重视性命双修,佛家追求超脱,所以独重修性。
一般的宗教思想,大都是苦难者的呻吟,不少的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大千世界无可留恋,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天国,寄希望于死后灵魂得救。
但是,道家思想仍与此说大相径庭,道家乐生、重生、贵术,认为人生难得,“今生不将此身度,待将何日度此身”,认为人生在世是件快乐之事,死亡才是痛苦的,要把握人生,争取竟其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仙道贵生,因而道家人物均以自身为试验室,寻求探索能够使人长寿的方法,探求突破太极弦与道合真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道功和道术,修持上强调形神相须,生道合一,安神固形,性命双修,性功修心神,命功固形骸。
一般的宗教均认为,人的寿夭,皆由天定,生死由命,富贵在天。道家却截然相反,《西升经》指出:“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强调只要不懈修持,不抱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顺应自然,从中把握自然规律,达到合自然而成真。性命双修实为道家即世成真的宝筏,立志修真者必须牢牢掌握这一大关键。
南派由于入门弟子,一般年龄较大,而且主张“大隐隐于市”和先尽人道后进仙道,而且握有“接命法”“栽接法”的补漏堵的方法,所以入门时一般是由命入性,这只是指入门时而言。性命双修实际是道家南北的总旨,没有原则上的区分,修真人要总体把握。就功法而言,通中脉和通督脉(髓道通)这才是性和命区分的关键和教外不传之密。道家认为人体一太极,将人体从上至下分为八个区间,元神(性)幼居于苜,所以小儿元神活跃,能见到成人见不到的一些现象。每八年下沉一区间,六十四岁降至海底,很容易逸出体外,所以老年人也容易看到一些神秘现象。南派入门讲究意守海底穴,把火炉设于此,不仅修命,也同时固神。
中脉是元神出入躯体的通道,所以密宗把握住修中脉的法窍。督脉是修命的总持,所以道家的性命双修把握三关九窍。
性命双修的妙处,还在于元性带有历代的信息,他比识神聪明何止百倍。如能将其调出,令其采集万物之真炁,回补修命,则大大加速修命的过程。元神一旦活跃起来,修真者即生慧,慧而不外用,慧而会用,则功力上长迅速,早登修真之法船。
性命双修在功理功法上都是一门大学问,修真者应认真体悟。这对修炼是极有益处的。经云:“性靠自悟,命靠师传”。任何功法都是由有为进入无为的境界。修炼元神关键是掌握徽妙、玄妙、奇妙,大部分修为只能靠自己体悟,为师者只能原则上掌握和指导,所以说“性靠自悟”。炼形(命)涉及到方法,步骤,火候时机等特殊因素,“差毫发不结丹”,所以称为“命靠师传”。
“悟”之一字,大有讲究,一方面师传者不可将玄况说深说透,以免形成定格,修者难以突破和全面发展。只可释疑解惑,具体事督促检查破解,或者以讲数事谈神话的方式举例,旁敲侧击地点化,才能掌握好顺应自然这一大“火候”,使实修者在三维以上空间自由翱翔,“海阔凭鱼跃,天广任鸟飞”。这对于更快加速识神元神的同步是一极为重要的方法。
另一方面,对实修者而言,应当在重德性、德心的前提下,密修自悟,切勿轻言。对于功态中,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玄妙,要以自悟为主,师破为辅。对于玄境万勿对有忌嫉妒心的功友言谈,更不可对不相信者吐半语,否则将损耗大量能量,功力难以上进。因为能观察到玄境,就说明元神已经活跃,天目已经开启,五神主五眼,天眼就是元神所主。天目初开说明元神幼弱,能量不足。就是元神已经培炼成功出壳做功者,由于刚出元神时本命元神即被空间师父带走修炼,在躯体内的元神只是最初刚分出来的一个值年元神。由于本命元神刚成就分出一神,这一神能量也很低,而且其寿命存在期只有一年,一年后将替换。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轻言或有意用功能,必会严重损伤元神,有的人很可能因此病一场,千万要慎言,谨密而修。自己写炼功笔记,就教于师是可以的,但切忌招摇!
性命双修必须二者并重,年轻人、中年体壮之人可由性入命。老年人称为衰休,必须先行授命之法或者栽接之法,将身体的生理指标复归于乾健状态。
修性之士往往因不注意修命而沦为谈神说怪,步入妄谈玄学的境地,最终也只是“冲举”而已,只修性不修命,此乃修行之病也。修命之士往往因不注重修性,而死啃丹经,成为“谈将”,或者苦修金丹,丹包其神,成为“死丹”,神不得运。诗曰:“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终止此层.永无进境。
这二种情况都是偏颇,必须杜绝和防止。唯有性命双修才是正法正途,望诸同道共识。
有二人自幼为友,后分别入道佛二门修行,五年后偶相遇而谈经论道,相约共入定神游西湖。僧者散盘后对西湖美景娓娓道来,如历如绘。道者频频点头称“善”,“兄之所言善尽美,吾再言之犹如画蛇添足,今有一物权作见证,望兄鉴识”。言毕从袖中取出鲜花一朵。僧者一见曰:“此乃西湖某苑之花,兄能摄物于千里之外,胜弟远矣”。道者云:“弟自入门墙,即授性命双修之法.勤加修习,略有所得尔,岂敢与兄之灵慧相争乎!”……
这则小故事,亦可算得上一种对性命双修的解释。性命双修之“性”的含义,不载于丹经,属于教外别传的天人大秘密。余今漏泄此诀,愿诸道友珍秘。
性命双修就是道德双修、神形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