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九真言,破解天下难!——古今识人术,看破人本质!

标签:
处世哲学感悟人生 |
分类: 社会人生 |
佛祖九真言,破解天下难!
佛祖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了天下所有难题!
2.生活太累,如何轻松?
佛曰: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3.昨天与今天,我们该如何把握?
佛曰: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4.如何对自己,对他人?
佛曰: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5.如何诠释礼貌?
佛曰: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6.怎样平衡快乐与悲伤?
佛曰: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佛曰: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
8.有人说爱情会因为时间而冲淡,是这样吗?
佛曰: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9.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怎么办?
佛曰: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其实一辈子也没那么长!珍惜每一次相逢吧。
古今识人术,看破人本质!
忠诚,从古至今都是为官之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指尽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且有过目不忘之能。他常在早晨和傍晚处理公事,听取大家意见,中间接待宾客,宴饮娱乐,使人人尽兴而公事井井有条。除了天生异禀,这也是个人修养的结果。
佛教上说“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处理好繁杂的工作,更不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而能不能“定”,主要还是靠个人的后天修养。
智识是为官者又一必备条件。突然向考察对象提出其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看他是否胸怀全局、应付裕如,可以考察其对分管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应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历史上“卒然问焉”对官员加以突击式考察的事例有很多。公元前179年,汉文帝突然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内判决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
作为领导干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每出现一个新情况可以说都是一种“卒问”。只有对所负责的工作有详尽细致的关注了解,才能应对来自各方的“卒问”。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能做到知行合一,以“知”来指导“行”,以“行”来验证和修正“知”,这是庄子对人才综合素质加以判断的重要依据。
“信”,从“人”从“言”,词意“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诚信从来为立政之本。不仅儒家提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法家对诚信立政的作用也很重视,所谓“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战国商鞅就强调以诚信强国利民。
唐代《贞观政要》也有类似记载,魏征就曾向唐太宗谏言,“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这对唐前期的治国方略起到了积极影响。对庄子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德行。“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意即仓促与考察对象约定时间,来观察他的守信程度。
古代交通不发达,因此“急与之期”,再看他能不能按时赴约,是检测个人信用的一种方法。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石,而领导者想要“取信于民”则更应做好表率。
“仁”在此处是廉洁的意思。古语云:公生明,廉生威。廉洁与否还会影响干部的公信力和威望。对此,庄子的考察是“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即安排其管理财物。
庄子的“告之以危”,即是将考察对象置于某种危难处境中,以观察其是否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持守节操。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赴刑的谭嗣同是这么说的:“各国变法,无不因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里,“节”完全是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甘愿为理想而献出生命的高贵情操了
让考察对象喝醉酒,然后观察他的行为仪态。
《鬼谷子》上说“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一个人内在感情有所变化的时候,会在情貌上有所表现,如歌哭、舞蹈、或怒或笑等等。
而庄子以酒醉将人对自身有意无意地伪饰尽量解除,还原其本真状态,借以观察他平时不能显现的真实情志,从而对他的为人、仪表等做出接近本质的判断这种考察方式可见庄子对人性体察之微。
“色”,本义是脸色。察言观色,可以考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方法是让考察对象和各式各样的人相处,通过他的面部表情考察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综上言之,“九征”之法即将人放在九种情境中观其表现,察其人品,识其能力,从而完成对人才的综合考察。而这九种考察策略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之上的,全面且有针对性。
综上言之,“九征”之法即将人放在九种情境中观其表现,察其人品,识其能力,从而完成对人才的综合考察。而这九种考察策略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之上的,全面且有针对性。

《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
(1)喜。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
(1)居视其所亲。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而观其识。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将其灌醉以后,观察他的真实性情。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用物质利益引诱他,以观察他是否能保持廉洁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给他办一些事,看他是否讲信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为善者,善无不至;挟才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比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为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矣,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这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多矣。
凡用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人物志》刘邵关于性格:
厉直刚毅,才在矫正,失在激讦;
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
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
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地多疑。
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两个考核人的标准:
八观:
(1)在一个人通达、过着很顺利的日子的时候,要注意看他礼遇的是些什么人
(2)在他显贵、发达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举荐些什么人。
(3)在他富贵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供养、收养些什么人。
(4)在他听取意见的时候,要注意他将采取些什么行动。
(5)在他闲暇无事的时候,要注意看他有些什么喜好和嗜癖。
(6)在与他探讨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他说些什么话、怎样说话。
(7)当他贫穷的时候,要看他不接受什么东西。
(8)当他社会地位处在下贱阶层的时候,要看他绝对不做什么事情。
六验:
(1)当他高兴的时候,要检验他什么地方没有过分的表现、所守的事情没有因此而开放。
(2)当他快乐的时候,要看清他的癖好。
(3)当他发怒的时候,要看清他的节制,能否保持理性。
(4)当他恐惧的时候,要看清他是否保持着足够的自制力。
(5)当他哀伤的时候,要看清他为何哀伤?透过这种哀伤能否看到他的仁慈之心?
(6)当他处于苦难当中的时候,要看清他这时所秉持的始终不渝的志向。
六戚四隐:
所谓“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
六类亲戚是:父、母、兄、弟、妻、子;
四类接近他的人是: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
这些人代表了他不同时间、生活侧面和生活空间内对他最为熟悉的群体,所发表的看法和见解也必然是最为客观和全面而公正的。
所以,要全面的考察一个人,不但要能看清他的表现,而且还能够洞察他的内心品格,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则任何人的本来面目不论是虚伪贪婪还是诚实谦让、不论是卑鄙庸俗还是磊落高尚、不论是邪恶阴险还是正派善良都将一一明察而不会有丝毫的疏漏。
这就是古代圣贤之所以能知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