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八只狐狸的“生存观”——六个故事的人生哲理

(2015-12-11 20:55:33)
标签:

传统文化

感悟人生

分类: 感悟人生

十八只狐狸,十八种心态,十八种结果。

十八只狐狸,十八种心态,十八种结果。

■第1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这只狐狸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

■第2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

■第3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有时我们也称它为强迫症。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第4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拍死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

■第5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它伤心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这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

■第6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这样的话,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样。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和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

■第7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运怎么这么悲惨啊,想吃个葡萄的愿望都满足不了,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啊?越想它越郁闷,最后郁郁而终。

  这只狐狸的情况是“抑郁症”的表现,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第8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尝试着跳起来去够葡萄没有成功,它试图让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还试了一些其他的办法也没有见效。它听说有别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后它一头撞死在葡萄架下。

  这只狐狸的下场是由于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不患无,患不均”的现象。很多人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因为心理不平衡选择了不适当的应对方式。

■第9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同样是够不到葡萄。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

■第10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看到自己的能力与高高的葡萄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以现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决定利用时间给自己充下电,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了。

  这只狐狸采用的是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它能够正确分析自己和问题的关系和性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第11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同样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它转了一下眼睛,把几个同伴骗了来,然后趁它们不注意,用铁锹将它们拍昏,将同伴摞起来,踩着同伴的身体,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葡萄。

  这只狐狸虽然最后也解决了问题,但它是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来解决的,这种应对方式不可取。

■第12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这是一只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个弱女子无论如何也够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别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个男朋友,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给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礼物。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原则”,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或是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第13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对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满,这导致了它不能尝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来。说因为葡萄藤太好高骛远,爬那么高,说葡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发泄完后,它平静地离开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抵消作用”,即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第14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来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轻蔑地看着这些,作呕吐状,嘴上说:“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反向作用”,即行为与动机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第15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它诗性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置换作用”,即用一种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

■第16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发现想吃葡萄的愿望不能实现后,不久便产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况。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饮食的它,怎么会在消化系统出现问题。

  这只狐狸发生的情况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转化”即个体将心理上的痛苦转换成躯体上的疾病。

■第17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它嘴一撇,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狐狸中已经有人吃过了,谁说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样行!”

  这只狐狸所表现的言行是一种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傍同作用”,即当自我价值低于他人价值时,寻找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来实现自我价值。

■第18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捞月,现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传为千古佳话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这只狐狸采取的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终的结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

  心态这东西说不准,关键看你自己如何去摆正他,小小浅显的道理,通过寓言来告诉大家,就看你自己怎么去做了,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六个简单故事,教会你的人生哲理

 
1.谁也影响不了你的光亮

     年轻人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总觉得不顺心,认为自己生不逢时,郁郁不得志。于是他趁假期回到家时,到当地的寺庙里拜访,向一位小有名气的禅师请教:“师父啊,我现在公司里的那些同事什么都不懂,学历、能力、素质都不高。我整天跟一群这样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郁闷,越来越觉得没法忍受了,也看不到什么发展前途。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微微一笑,起身将年轻人带到后院的一间禅堂。禅堂的窗户被厚厚的布帘遮住,里面漆黑一片。禅师打开一盏灯,房里变得明亮起来。禅师问:“你能找到这盏灯发出的光亮吗?”年轻人觉得奇怪,反问道:“这房里不都是这盏灯发出的光亮吗?”禅师又接连打开三盏灯,房里顿时变得更加明亮。禅师问年轻人:“你现在还能找到第一盏灯的光亮吗?”年轻人这下傻眼了。

      禅师说:“如果你现在的公司里都是一些什么都不懂、都不如你的人,只要你干出成绩,功劳不就都属于你了吗?这难道不好吗?”

      年轻人听罢茅塞顿开,高高兴兴地回去了,果然没多久他就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深得老板的器重,事业上顺风顺水、意满志得。

      一年后,年轻人工作中又遇到麻烦了。他再次来到寺庙里向禅师请教:“师父啊,本来我在公司里干得好好的,没想到最近老板招来几个和我能力相仿的人,这不是明摆着不信任我吗?”师还是没有直接回答他,仍然是微微一笑将他再次带到后院的那间禅堂。

      这次,禅师同时打开了四盏灯,然后关掉其中的一盏,问:“是刚才亮些,还是现在亮些?”年轻人不解其意,没有吭声。禅师又关掉一盏,问:“是刚才亮些,还是现在亮些?”年轻人这下看清楚了,说:“先前开着的灯多,当然是先前亮些。”禅师又关掉一盏,只剩下一盏灯了,房里顿时暗了不少。这下对比更明显了,年轻人点头说:“还是四盏灯都开的时候最亮!”

      禅师顺势开导年轻人说:“如果四盏灯都开的时候房间最亮,人们当然不想少开一盏了,少开一盏就会少一些光亮!”年轻人觉得禅师的话有道理,可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他继续向禅师请教道:“公司里只有我一个能人时,您在这间房里开这几盏灯来教育我;当公司里有好几位跟我能力相当的人时,您也在这间房里开这几盏灯来教育我。你说的这个道理对公司来说也许是对的,但对我个人来说,还是想不通啊~”

      禅师继续开导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盏灯。一盏灯不会影响到另一盏灯的光亮,真正决定光亮的是灯本身。同样道理,公司里不管能人是多还是少,都影响不了你自己的成绩,你的成绩从本质上是你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决定的;只要你还在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就会发出与自己能力相应的光亮!再进一步,如果你善用资源,能与这几位能人搞好关系,成为好兄弟,不仅自己学习、成长的速度会更快,说不定你们还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团队,而团队的价值会远远大于自己个人的价值呢!”

      年轻人听罢恍然大悟,欢喜而归。

六个简单故事,教会你的人生哲理

      启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只有与团队一起奋斗,你才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你才能成就自己的卓越!只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一个团队才能发出更亮的光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手表丢了
 
      父亲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的坐着,一会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启示:我们越是焦躁的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3:蜘蛛咬人
       
一士兵遭到敌军突袭后逃到了山洞。敌军在身后紧追,他躲在洞中祈祷不被敌人发现。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蛰了一下,原来是只蜘蛛,他刚要捏死,突然心生怜悯,就放了它。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织了一张新网,敌军追到山洞见到完好的蜘蛛网,猜想洞中无人就走了。

六个简单故事,教会你的人生哲理 

       启示: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4:抱孩子与抱石头
       
抱着你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觉得累,是因为你喜欢;抱着10公斤重的石头,你坚持不了多久。

       启示: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一个人没有成绩,不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不喜欢。

       5:帮助与被帮助
 
      二战时,一犹太家庭遭到迫害,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去寻求帮助。大儿子去找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小儿子去找自己曾帮助过的人。结果却是大儿子获救,小儿子被出卖。

       启示:爱你的人会一直愿意为你付出,你爱的人却不一定愿意为你付出。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爱你的人。

       6:富翁分西瓜
       
富翁拿了三块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若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选哪块?青年回答:最大的。富翁把最大的递给青年,而自己却吃起最小的。富翁很快吃完了,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吃起来。青年明白了:富翁吃的瓜虽都不大,加一起却比他多。

       启示:只有学会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取长远大利。

 

六个简单故事,教会你的人生哲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