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人要活出的几种境界

(2014-06-09 15:48:15)
标签:

感悟人生

处世哲学

分类: 感悟人生

一、抱朴守拙!

做人要活出的几种境界
      做人的一种境界——抱朴守拙!
    糊涂不出风头,能避免站得高摔得疼。糊涂暗中助人,能在不知不觉中赚足人情。糊涂包容有雅量,达观生活多快乐。糊涂不耿耿于怀,隐忍以图将来。
    糊涂的智慧表面上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内心里比谁都清楚。糊涂的人一般呐于言,不是不会说,防祸从口出。闲聊80%的话都是废话。即便这样,不知不觉中,加进了感情色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此始。有些人断章取义,把一些危言耸听的话到处传,让你百口莫辩。不如不去说,那样别人就不知你的深浅,也就不敢对你轻举妄动,糊涂呐于言的智慧由此可见了。
    一、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是很现实的,人心更是难测的。当你的聪明外观、锋芒毕露时,则遭人妒忌。那又何必呢?炫耀自己,无非想让人高眼看你,无非为了虚荣、脸上有光,但当你在官场、职场被排挤,不能尽情挥洒时,不知是否有聪明致祸之叹?
    二、口讷的智慧:不逞利口,不论人短。
    以说话遭祸者,不在少数。究其因,无非爱逞利齿,爱论人长短、搬弄是非。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无心之语,被人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致千古之恨。所以,如果从一开始就慎言,不是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吗?为人处世,万不可忘记“祸从口出”之戒。
    三、隐忍的智慧:知雄守雌,以退为进。
    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能伸能屈之人。没有谁一辈子都是顺顺利利的,所以,得意时固然值得扬眉吐气,失意时却不能一味消沉,应积蓄力量,以伺东山再起。这时候的隐忍,才算把人生百味都尝尽。失意时的忍,是知雄守雌,以退为进。
    四、包容的智慧:以和为贵,宽容大度。
    糊涂是一种肚量,是眼里揉得进沙子,是以和为贵的宽容大度。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当你包容别人时,也就为了自己积累了人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谋事易成。
    五、做人的智慧:表面愚拙,内心精明。
    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人不能太精明、太计较,平时糊涂一点,给人留有余地,方是共赢之路。当然,表面上可以糊涂,心里却要打个小算盘,时时的调整自己。放眼远望,别死盯别人的缺点,要懂得吃小亏才能赚大利着急道。
    六、生存的智慧:灵活应变,从容谨慎。
    一个人去拜访禅师。禅院的门很矮,他没注意,结果碰到了头。禅师对他说,要想不碰到头,就要学会低头。为人处世也是如此。
    七、交际的智慧:精于“糊涂”,广结人缘。
    交际场合,真真假假,虚实莫辩。别人的话,有些可以当真,有些则不然。精于糊涂之道的人,跟任何人都可以是朋友,甚至别人的冒犯,他都可以微笑面对。凡事不去较真,也就避免了冲突,可以左右逢缘。
    八、处事的智慧:故意示弱,假装糊涂。
    马有失蹄,人有失足,为人处世,能不小心点吗?小摔小疼,大摔就不仅仅是疼了。要明白的是:在一开始就故意示弱,假装糊涂,不是可以避免站得高,摔的疼吗?
    九、修身的智慧:达观生活,知足常乐。
    糊涂的人生观就在于要达观生活,知足常乐,他能看开一切,所以宠辱不惊、从容快乐。想要达观,就要怀一颗平常心,凡事顺其自然,不去计较是是非非,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生不满百,何必怀千岁忧呢?人生不愉快的事,能忘就忘,不去强求什么,不也很潇洒吗?

二、人应该这样活着

做人要活出的几种境界
 
      好好看看 <wbr><wbr>认真想想——人应该这样活着
    人就这么一生,人就到这世上匆匆忙忙地来一次,我们每个人的确应该有个奋斗的目标。如果该奋斗的我们去奋斗了,该拼搏的我们去拼搏了,但还不能如愿以偿。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有多少梦想是我们一时无法实现的,有多少目标是我们难以达到的。我们在仰视这些我们无法实现的的梦想,眺望这些我们无法达到的目标之时,是否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的失利。“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对于每一件事,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我们就应该觉得很充实,很满足,而无论其结果如何。
      好好看看 <wbr><wbr>认真想想——人应该这样活着
    人就这么一生,要想活得轻松,活得洒脱,你就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唯有这样,你才会活出一个富有个性的全新自我! 
      好好看看 <wbr><wbr>认真想想——人应该这样活着
    人就这么一生,不要去过份地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若我们苦苦追求过却还是一无所获,我们不妨这样想:既然上帝不偏爱于我,不让我鹤立鸡群,不让我出类拔萃,我又何必硬要去强求呢?别人声名显赫,而自己却平平庸庸。我们不妨这样安慰自己:该是你的,躲也躲不过;不是你的,求也求不来。我又何必要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占有那些原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呢?金钱、权力、名誉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善待自己,就算拥有了全世界,随着死去也会烟消云散。若我们要是这样想,我们就不会再为自己平添那些无谓的烦恼了。
      好好看看 <wbr><wbr>认真想想——人应该这样活着
    我们都曾经以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放手的。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手的。时日渐远,当你回望,你会发现,你曾经以为不可以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瞬间的一块跳板。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采。
      好好看看 <wbr><wbr>认真想想——人应该这样活着
    失恋、失意,甚至失婚,以至我们在爱情里所受的苦,都不过是一块跳板,然而令你成长。人在跳板上,最辛苦的不是跳下来那一刻,而是跳下来之前,心里的挣扎、犹豫、无助和患得患失,根本无法向别人倾诉。我们以为跳不过去了,闭上眼睛,鼓起勇气,却跳过去了。
      好好看看 <wbr><wbr>认真想想——人应该这样活着
    人就这么一生,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干吗硬要逼着自己不开心呢?是啊,人就这么一辈子,做错事不可以重来的一辈子;碎了的心难再愈合的一辈子;过了今天就不会再有另一个今天的一辈子;一分一秒都不会再回头的一辈子,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眼前,为什么还要拼命地自怨自艾,痛苦追悔呢?
      好好看看 <wbr><wbr>认真想想——人应该这样活着
    人就这么一生,我们可以淡然面对,也可以积极的把握,当你看不开、当你春风得意、当你愤愤不平、当你深陷痛苦中请想想它,不管怎么样,你总是幸运的拥有了这一辈子。
      好好看看 <wbr><wbr>认真想想——人应该这样活着
    人就这么一生,没有来世。所以让我们从微笑开始!人活一辈子,开心最重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在快乐的心境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安全地实现自身价值,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好好看看 <wbr><wbr>认真想想——人应该这样活着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长开;人生短暂,好好地去珍惜它,善待它,把握它吧!珍惜你身边的每个人。
    珍惜!珍惜!珍重!珍重!

三、只有舍,才能得

做人要活出的几种境界 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自己身上!
    无论你伤害谁,就长远来看,你都是伤害到你自己,或许你现在并没有觉知,但它一定会绕回来。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做,这是历来最伟大的教诲。
    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那个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同理,当你给予他人,当你为别人付出,那个真正获利的也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
    有一个农夫的玉米品种,每年都荣获最佳产品奖,而他也总是将自己的冠军种籽,毫不吝惜地分赠给其它农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方?他说:我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风吹着花粉四处飞散,如果邻家播种的是次等的种籽,在传粉的过程中,自然会影响我的玉米质量。因此,我很乐意其它农友都播种同一优良品种。
    他的话看似简单却深富哲理,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所做的。
    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须先让别人得到。就像那个农夫一样,如果你想要得到冠军的品种,就要给别人冠军的种籽。
    你若想被爱,就要先去爱人;你期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你要想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这是一个保证有效的秘方,可以适用在任何情况。
    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须先对朋友真心,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也开始对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乐,那就去带给别人快乐,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愈来愈快乐。
    我们所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为他人多做点好事。己所欲,施于人。凡你想给予自己的经验,就给予别人;想别人怎么对你,就怎么对待别人。别想太多功和利,用最本真的慈悲心去看待终生、善待每一位前世的父母,只问自心,莫问得失,你自然会获得最通透的安乐。
    施人与善,广种福田。施人与恶,报应连连。都是自己种下的,当然,也是自己收获的。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
    如果你对人冷淡,别人也会回以冷漠;如果你经常批评别人,你也会接收到许多的批评;如果你总是摆一张臭脸,没错,别人也不会给你好脸色。所有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套句诗人奥登( W.H.Auden)的话:“人受恶意之作弄,必作恶意回报。”
    如果你陷害别人,哪天你也会遭人陷害。同样的道理,当你带给别人欢乐,你就会得到欢乐;带给别人祝福,你就会得到别人的祝福;如果你经常赞美别人,不久你也会听到有人在赞美你,你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的。
    你让他人经历什么,有一天你也将自己经历;你怎么对待你的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
    我想许多人一定听过,格林童话中有一则关于一位老人和儿子住在一起的故事。老人的耳力已经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见,颤抖的双手经常把饭菜洒得满地,碗也常打破,儿子夫妇俩感到非常厌烦,给老爸爸一付木制碗筷,把他赶到厨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
    有一天,儿子看到自己的儿子用刀片削木头,他好奇的问孩子要做什么。结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准备将来要用的木碗、木筷。”从此以后,年老的父亲又回到餐桌上吃饭,家人也都非常孝顺他。
    我们需要做的是:
    1、感恩给你机会的人;
    2、感恩给你智慧的人;
    3、感恩一路上陪伴你的人
    有些事是可以懂一辈子的,有些事要用一辈子去懂。
    一直善良下去,总会离幸福更近。

四、享受是寂寞!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有所准备,有所追求,然后可以甘于寂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树叶飘零,形影相吊,登高望远,路无尽头,这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但就是这样的寂寞才可以培育出灿烂的花朵。只有在寂寞中奋斗,在寂寞中前行,才能登上不胜寒的高处。在寂寞中养精蓄锐,在寂寞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能够达到成功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老子·道德经》
  南怀瑾先生在告诫那些立志一生求学、修持道德的年轻人时说:“你必须先要准备寂寞一辈子才行。要甘愿寂寞一辈子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懂得如何来享受寂寞。”
  南先生在讲《论语》“德不孤,必有邻”之时,列举了一则他在清人的笔记中读到的故事,来佐证“准备寂寞”这一命题。一位清官退休后回家养老,在街上看到有人叫卖活鱼。他打听价格后一看钱包:身无分文,只好空手而归。回去和夫人说起此事,夫人说,你怎么不写张纸条给他啊?老人很诧异:欠条?夫人只说,你在纸条上写上“清官”二字,小贩就把鱼给你了。老人听后哈哈一笑。
  南先生不过借此告诉人们,为道德而活着,难免感到寂寞、冷清,但只有把寂寞当成一种享受,才可以进一步修持道德。反之,你把寂寞视为痛苦而非享受,那就不要在那儿摇旗呐喊追求高尚了。
  耐得寂寞方可谓之圣贤。看看孔子,我们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今天的孔子身负盛名,受人供奉,但当年他却非常清苦,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有时饭也吃不上,简直有点儿四处乞讨的尴尬。
  孔子是没有能力取得财富吗?非也!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都是一时俊杰,个个精英,如果孔子不是明师怎么可能会有众多高徒?关于富贵权势,对于孔子来说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孔子说过,财富和权贵,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他同时补充说,如果因为追求富贵而放弃道德,那么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
  与富贵相比,孔子追求的是道德。处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而这需要教育进行维系,所以孔子一生甘于清苦,致力教育。耐住寂寞就要放弃喧嚣,拒绝浮躁,有所坚持,有所操守。所谓“有恒业而无恒产者,唯士唯能”,用孟子的话来概括孔子的一生所为,亦复如是。
  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一张床板上一支笔,几麻袋的草稿纸,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数年如一日,陈景润攻克了世界着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与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其成就至今仍然无人能及。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称赞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绝顶独行,何其寂寞,需要何等的忍耐与毅力?
  守得寂寞,才能坚守忠诚,不为外界所惑,安静躁动的心灵,驯服狂乱的思绪,把无休止的欲望归于最有价值的地方,从而成就一番真正的事业。世道沧桑,人生无常,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凡世之人,如果不能耐住寂寞,随波逐流,必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就像鲁迅笔下勾勒出的麻木空虚且没出息的形象:一群麻木的看客,仿佛一群鸭子,被一只无形的手提着脖子。
  耐得住寂寞不寂寞,耐不住寂寞才真寂寞。如果不能安顿寂寞,那么你的人生注定将是一个灰色的过程,或者还可能加上一个悲剧的结局。一个人一定要学会享受寂寞,非如此不能了解人生,不能感受到人生更高境界。譬如,许多老年人在颐养天年之际总是觉得寂寞难当,因为无所事事而痛苦不堪,结果,本应是“从心所欲”的年纪,他们却因害怕孤独,不会享受寂寞而受其累,不能安度晚年。
  德国着名哲学家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教期间,不甘无名,与其认为是“徒有虚名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时授课。但黑格尔当时如日中天,叔本华挑战败北,最后课堂上空无一人,只得黯然离开,移居法兰克福,在那儿度过了寂寞的晚年。在孤独的日子,只有一条名为“世界灵魂”的卷毛狗陪伴他,他享受不了寂寞,感到的只是悲凉,即使他那所谓的“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再版,也改变不了他孤独的境况。最终,我们只能用彼德拉克的名句安慰他--“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那么如何才算懂得享受寂寞?如何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享受寂寞并不等于压制孤独,如果长期这样“享受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妨害。南先生的简便方法是:一个人到最伤心的时候痛哭一场,或者大喊一声,痛苦就没有了。现在很多人喜欢K歌、蹦迪,借以排遣苦闷,但却只是一时放松,并非根本解决之道。
  只有内心真正把寂寞当成最高的享受,才可以算真正的无忧无虑,也即所谓的身心空灵。比如静夜之时,无人之际,处于绝顶之巅或大漠之中,人往往会流下泪来,既非欢喜也非悲哀,不是因为物喜,不是因为己悲,只是情不自禁而潸然泪下。但妙在虽然流泪,却无比舒适,唐代诗人陈子昂有一句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大抵就是如此境界。
  有感于此,南先生会有如此感慨:寂寞的享受不是钱财能够买得到的。所以说,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享受寂寞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