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虚实相映
(2015-07-27 16:01:26)
标签:
转载 |
虚实相映是诗歌形象和意境创造的一种手段。明人屠隆说:“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认为艺术表现应该是虚实并举,虚实相映,二者之间,不可偏执。
什么是虚和实呢?从内容看,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从手法看,对人物、景物的具体描叙是实,从人物、景物中升华思想意义为虚;从形式看,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间接描写为虚;从风格看,具体、明朗为实,飘逸、空灵为虚。
艺术创作提倡虚实结合。如绘画中的“空白”、音乐中的“休止”,都是“实”中藏“虚”。世间事物都是虚实互补,“实”到过头,适得其反。
诗写得太实,同样显得单调而缺少变化,令读者感到乏味。因此,精彩的虚笔必不可少。试将两首描写边塞题材的唐人绝句作比较。先看薛逢的《凉州词》: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这首诗歌颂沙州节度使(又称都护)张义潮一举夺取凉州,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属地,使“九曲黄河”终于回归唐朝的怀抱。结句通过千里塞外,血流成河的画面,写出这次战争伤亡惨重,喜悦之中又带有悲凉的情调。由于此诗全是记实手法,仅仅具有史料价值,而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陈陶的《陇西行四首》中的第三首和前诗题材相同,由于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笔力千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首句突出戍边将士们奋勇作战的决心和气概,显示他们为国建功立业的大无畏精神;次句描写战争的残酷,致使这些将士葬身沙场,壮烈牺牲,以上两句描绘战地实况,到此,如果不另辟新意,诗句就很难再继续下去。后两句,诗人巧用虚笔,将镜头从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场转到洋溢着温馨气氛的家庭。设想说,这些暴露于无定河边的白骨,竟是春闺中少妇梦中思念之人。有了这一精彩的虚笔,诗的境界、格调顿时显得更为高远。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都是指为国捐躯的戌边将士。但前者实,后者虚;前者是悲惨的景象,后者是温馨的梦境,两者构成多么强烈的对比!明人王世贞称赞此诗“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但又说“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清人高步瀛反驳说:“若前两句不若此说,则后两句何从着笔? ”可见“虚写”必须以“实写”为基础,有虚无实,便流于空泛。这首诗之所以受到后人的赏识,就是它采用虚实相映之手法,使诗歌具有浑厚的内涵。
唐彪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诗歌也是如此。因此,古典诗词中常常采用“以虚衬实”或者“化实为虚”等写法,增强诗歌的艺术力量。如南朝民歌《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由于相思之苦,夜不能寐。此时,月光照进门窗,她感到夜是那样的漫长,独守闺房又是那样的寂寞、凄凉。正当她处于精神恍惚,如痴似迷之中,仿佛听到情人在悄悄地呼唤自己,于是,情不自禁地答应一声。诗的前两句写实境,后两句写幻觉,以虚衬实,表现了少女对情人的缠绵相思和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再如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惑叹亦虚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这首诗写离乱中回到家中的情形。诗的前四句叙写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时的所见所闻。后六句写亲人团聚、邻里相逢以及自己的感叹,都是实写。末二句写夜深时,一家人秉烛对坐的情景。明明是实实在在的相逢,然而,过去的梦境太多了。以致对眼前的真实也产生怀疑。
杜甫这两句诗刻划细致,真是入木三分,故受到后人的好评,被不少诗人所效法。如: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向年。”(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刚见面时,简直不能相信,怀疑是在梦中。各自互问了年龄,方知相逢确为事实。这两句以虚写实,为传诵名句。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前三句写别后相思,常在梦中相逢,是虚写;后两句说今朝相逢,恐怕又是梦境,故持灯相照,以证其为真,是实写。亦虚亦实,虚实相应,分外感人。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陈师道《示三子〉)明知不是梦中相见,但心中恍惚,不能安定,仍怀疑在梦中。这两句化实为虚,曲折地表现思念亲人的感情。
一般说来,诗词总离不开写景抒情。因此,诗中既有实,也有虚,只有两者相辅相成,互交成趣,才能情景交融。如李益的《行舟》: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云晴共上望乡楼。
很明显,此诗前两句写舟行扬子江中所见的景色,是实写。“柳花飞入”,点明时令正值春天,两岸景色,分外迷人。次句写自己仰卧船上,抚弄水中菱花,听凭小船漂荡,表现悠闲的神态。诗的后两句用“闻道”领起,改用虚笔。也许是同舟的人说是扬子江的春光如何如何的美,诗人的情绪受到了感染,打算选择一个晴天,登上望乡楼去眺望一下家乡。至于为什么要登楼望乡?为什么要“天晴”登楼?他是否真的登楼?登楼又有什么感概?这一系问题,让读者作深层次的思索和体味。这就是“虚笔”的魅力所在。
同类的情形在古典诗词中还可以见到。如李清照在晚年写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词的下片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等虚词。“双溪春好”、“泛舟游春”本来都是实实在在的事,衬以虚词之后,化实为虚,委婉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当时郁郁寡欢的情怀。
范希文在《对床夜话》中引《四虚序》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他举出刘长卿的“岭猿同且暮,江柳共风烟”、“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等诗句说:“若猿,若柳,若花,若且暮,若风烟,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
“岭猿同且暮,江柳共风烟”见于刘长卿的《新年作》,意思是自己过得是“老至居人下”的谪居生活,十分单调、寂寞,只能跟猿猴共同打发日子,和江柳一起欣赏南国的风烟。诗中用“同”、“共”两个词,化实为虚,用实的景来表现虚的情。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见于刘长卿的《喜鲍禅师自龙山至》,意思是醒来听见猿声才知到了后半夜,看到花开才知道又到了春天。诗中用“知”、“见”两个词,虚实相映,从景物中写出感情。
由此可见,虚和实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实以目视,虚以神遇;实由直觉,虚以智见;实处就法,虚处藏神;实以形见,虚以思进;实能赋其形,叙其事,虚能显精神,传神韵,两者既对立,又统一。虚和实的结合是客观事物的辨证规律在文艺创作中的反映。如果我们把握住这一点去鉴赏古典诗词,就能寻找、发现其艺术美。
【注释】
①《与友人论诗文》、转引自《中国古代诗歌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733页。
②见《艺苑危言》卷四
③《唐宋诗举要》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839页
④见《读书作文谱》
⑤《对床夜话》卷二,转引自《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193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