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纸艺的创设和应用

分类: 园本培训 |
一、折纸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活动中幼儿折纸游戏的探究与实践
在改革创新的今天,许多幼儿园为了求洋求新,不惜花高价买一些高档的手工材料,从而忽视了最经济最实惠的纸,一张小小的纸片,可以变成心中百种不同的形状,这是折纸的魅力和乐趣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提出了“自主
二、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学习折纸的兴趣
(2)激发折纸兴趣提高折纸技能。
(3)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折纸内容
(4)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掌握和提高折纸技能
(5)由易到难,设置折纸教学的内容层次
(6).
从符号入手,探索看图示折纸
(7)在折纸活动中还应注重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同伴间的交流是幼
1、折纸作品在美工区的使用
小班幼儿可以在作品上进行涂色练习。如:把青蛙涂成绿色,猫头涂成褐色,小花涂成红色,给小鱼画上美丽的花纹等。
中班幼儿可以把作品贴在画纸进行添画活动;大班幼儿可以进行折纸构图绘画。
2、折纸作品在语言区的使用
幼儿可以用作品进行创编故事活动,也可以邀请小伙伴用各种折件玩过家家,开超市的游戏。创设幼儿折纸的游戏式、开放式学习模式
3、折纸作品在数学区的使用
幼儿可以用作品进行大小来排序,也可以比较多和少,还可以用作品进行分类活动,如:把各种小动物按鸟禽类、兽类、鱼类、昆虫类等进行分类,或者按颜色、大小分类。
我们还可以把吹气球,吹气兔用细竹棒串起来,做成计数器在这个区角中,各种各样的折件如几朵小花,几条小鱼,几只知了,几艘船都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好学具。
4、折纸作品在运动区的使用
幼儿可以用纸飞机进行投掷比赛,看谁的飞机飞得高飞得远,还可以手执风车和风儿做游戏。
另外:打纸板、纸爆竹也是幼儿喜欢的运动。
四、如何有效地使用折纸活动进行创设
1、用折纸装饰教室,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折纸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可以把教室的每个角落利用起来,利用教室的门、窗户、主题墙等,运用折纸工艺进行装饰,可以是教师自己折的或者是一些漂亮的工艺品,让幼儿每天受到熏陶,能边欣赏边讲述;也可以把幼儿的作品装饰在教室内,不要在意幼儿作品的美丑,从而大大激发幼儿想尝试动手折纸的兴趣。
每当我利用休息时间把一张张彩纸变成漂亮的动物、植物时,幼儿总是投来赞美的目光,对我的折纸作品非常感兴趣,不停地问:“老师老师,这是什么?”“是不是ⅩⅩⅩ?”每次当我用折剪好的作品装饰主题墙时,总有幼儿发出:“好漂亮!”的感慨,并投来羡慕的目光,这是我就会问上一句:“想折吗?”这时幼儿会大声的告诉我:“想!”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2、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空间。
不管是什么活动,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空间就都是很重要,特别是折纸活动,说难不难,说简单也并非简单,折纸活动能充分体现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首先教师要放松自己,不给他们施加各种压力,但是不是让那个教师不要教幼儿,相反,教师要教,但教得是折法,不一定让孩子去折老师所想的东西。可以让幼儿折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出来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折纸而并非去完成老师的一个任务,这样幼儿兴趣会更高。
3、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提高幼儿折纸兴趣。
折纸也可以与折纸、黏贴、添画相结合,教师为幼儿充分的材料,才不会束缚幼儿的想象能力,游戏活动上,手工区我每次都给幼儿准备了许多彩纸,并且为幼儿画了许多折纸步骤图,让幼儿边看步骤图边学习折纸。在折纸区里,我们添置的不但有孩子们喜欢的彩色折纸,还有各种大小、形状、厚薄不同的纸张,如挂历纸、普通彩纸、糖果纸、废报纸等,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折纸活动,满足了幼儿活动的需求。我们还在活动区提供各种折纸范例、折纸图示及彩笔、剪刀、胶水等辅助材料让幼儿在折折、剪剪、贴贴的过程中享受艺术创作的快乐。
选择有利于提高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方法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如报纸,充分利旧,做到节省,但颜色不鲜,不能长期使用,也应准备蜡光纸、彩色纸、图画纸等各种性能不同的纸,便于选择。翻、拉步骤较多的用不容易碎的纸,折花、小女孩用彩色纸,折好要装饰的用图画纸,而老师示范最好用两色纸,这样幼儿看得清楚。当然,剪刀、糨糊、水彩笔等也是折纸课上必备的。
有时单纯的折纸活动形式较为单调,我们可以加强与其他美术技能的结合。我们就引导他们找来其他美术材料对完成的折纸作品进行重新加工,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美术作品。此外,我们还鼓励孩子把折纸与泥工、剪纸等不同技能相结合进行创造。比如有个孩子折了只蜻蜓,老师问:“这只蜻蜓飞到哪儿了?”于是,小朋友拿来绿色的橡皮泥又是捏又是剪,竟然做出了一小片绿绿的草地,把蜻蜓放在上面,惟妙惟肖,非常生动。
五、折纸活动在区角中的指导方法
大班上学期幼儿的折纸能力尚待加强,有时折一半忘了下面的折法,如果没有人给予提示或鼓励,那么他就可能就此放弃了操作。这也是活动区内人气不旺的原因之一。针对此状况,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指导方法。
1.图示法与“自学成才”相结合。
在自主开放的折纸环境中,我们投放了不同难度层次的图示,如“折纸日历”“折纸大厦”等供幼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范围的图示看图折纸。学会了看图示孩子们就可以“自学成才”了,各自独立看着示意图尝试着折,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引导幼儿顺利完成折纸作品。孩子们在尝到成功的结果后更有了信心,自然就喜欢这个活动区了。
2.系列折纸法。
当幼儿有了一定的看图能力后,我们便对示意图进行整理和归纳,把他们分成几个系列,有双正方形系列、长方形系列、向中心折法系列、双三角形系列、双菱形系列等。在每个系列示意图中,我们先出示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物体,学会以后才对相似的图示进行对比观察,鼓励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折一折”。
3.合作互助法。
“合作活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折纸区活动中,我们会有意引导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幼儿结对子活动,以便那些能力弱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小老师”的帮助。这样孩子们在互相观摩、互相商量、互相启发的宽松环境下互相影响共同提高。
4.鼓励和等待。
当折纸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一件作品时,老师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哇!折得真好。这件作品就由你来教给本组的小朋友吧。”让这些孩子在当“小老师”的自豪感中更有信心地尝试和创造。而对于折纸能力较弱的幼儿,动手能力差,老师也要多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在活动区中,我们总是鼓励幼儿在完成原有作品后继续探索创新。鼓励他们多尝试、多想象,对手中的作品再进行变化,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玲玲把长方形纸卷成一根纸棒,再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粘在上面做成了一面红旗;浩浩把刚折好的房子又变成了钢琴……当孩子自己创造出新的作品时,即使不够完美,老师也应该找出他们作品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研究发现,对折纸活动区的有效评价是对幼儿折纸活动的一种有效引导和支持。因为有效的评价能够拓宽幼儿的思路,丰富幼儿的经验,拓展游戏主题,加速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评价对于幼儿游戏的作用。
作品的展示对与孩子来讲就是一种肯定,所以不管作品的效果如何,我们都会把孩子当天的作品展示在“作品墙”上,布置教室时,我们也总是选择孩子的作品进行装饰。每次幼儿看到老师把自己的作品布置上去都会自豪的说:“看,这是我的作品”,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自然而然增加了幼儿对折纸也感兴趣。,让一张张纸在幼儿稚嫩的手指里变活,变成各种动物、植物,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把折纸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他成为深受有人喜爱的活动。
6、注重个别差异,耐心指导每一位幼儿。
《纲要》再一次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加成功”。
7、教师巧妙提问,提高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折纸活动其实也可以培养幼儿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自主性评价非常重要。在每次提问中也能体现,折纸活动中我经常这样提问幼儿:“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你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吗?”“还可以做什么呢?”“还可以怎么玩?”,这样,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发现错误,并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让孩子们展开讨论,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并鼓励幼儿共同商量,从多方面探讨解决的办法。既能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增进了幼儿的友谊,又体现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同时,通过提问还能让幼儿集中注意力。
镜头一:“我不会折”
孩子们围在折纸区前,叽叽喳喳的交谈着,纷纷动起手来。本想着折纸区会很热闹,可是情况与我们想的截然不同,虽然有很多孩子光临了这里,可是没一会儿,孩子们就离开了,只剩下强强和林林在那里摆弄,这是怎么回事?我诱导着说:“强强,这个折纸很有趣的,可他却说:“我不会折,我在玩”。林林也说“老师,再怎么弄啊!”……“那老师来教教你吧!折小鱼并不难”。他勉强点点头。我相继又叫了3个孩子过来折纸,我耐心的教他们折双三角形,可是双三角形确实有点难折,他们根本就没有学会,顿时我不知所措……
分析:折纸区作为特色区,怎么会这样呢?仔细想想找到了问题所在:1、幼儿不会折,因为选择的内容是新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折纸接触的相对少,老师对这方面教学也有所忽略,不会折,孩子自然就不太感兴趣了。
2、教师折纸内容的选择过难,作为初学者双三角形的折法不适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教师对于幼儿的现有能力还不太了解,违背了幼儿“最近发展区”。尽管教师前期在创设环境氛围上花了不少心思,但这些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措施一:谆谆诱导
措施二:循序渐进
折纸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是个全新的技能,相对来说较难。活动前期我设计的学习折双三角形显然太难了,高估了幼儿的实际水平。于是我又重新思考:班级幼儿折纸的实际水平如何?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能适应幼儿现有的水平?教师如何满足幼儿的需要呢?……我反复思考着这些问题,以寻求最佳方案。经过一系列摸底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折纸的教学活动,同时对折纸内容的进行调整。即选择相对简单的以折叠次数的递增作为本学期的折纸内容,从中选择“蝴蝶”折叠次数为2次的类似内容开始折纸的进程。
这样一来内容简单了,就易于幼儿学习。只有让孩子学会折了,体验到了成功感,才会激发他们对折纸的兴趣。此后,折纸区明显比原先热闹了,参与幼儿的人数增加了。
镜头二:“我看不懂步骤图”
分析:步骤图中有很多符号,如直线、虚线、箭头等,对刚接触折纸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不清楚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更不用说要看不懂步骤图了。孩子们是在熟记教师教的每一步折法后,才能将作品完整折出来。看来,步骤图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于是,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措施一:“念念儿歌就知道啦”——儿歌行动伴奏法
孩子们在学习看步骤图的过程中,有的会哼着调“折一折压一压,沿着虚线来对折……”。孩子们的这种小调对我有了一定的启发,何不运用一些儿歌来帮助孩子看懂步骤图呢?“儿歌”是孩子的行动伴奏,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并且琅琅上口,便于孩子记住步骤图中的符号,从而提高对活动的兴趣。为此,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创编了一些折纸儿歌。如《折纸歌》:沿着虚线向前折/折了一边又一边/再沿虚线来对折/蓝纸变成一把剑/沿着虚线向里折/蓝纸变成小帆船。又如“看到虚线折一折,看到实线剪一剪”……
总之,在折纸活动区中,我们不苛求幼儿折纸作品的质和量,而在于能否借助折纸活动举一反三,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综合运用各种艺术的手法表现美、创造美和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