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培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标签:
育儿 |
分类: 专题培训 |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二、健康的概念: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那么对应以上的健康观念,老师们是否可以推出学前儿童健康的概念呢?
学前儿童健康是指学前儿童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发育正常,没有身体缺点(如视力不良、扁平足、龋齿、沙眼等),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三、我们该如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呢?
1、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
2、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教育
3、体育锻炼与健康教育
4、安全教育(疾病与意外伤害的教育)
5、环境教育
6、营养教育
7、性教育
|
智力发展正常 |
情绪稳定乐观 |
意志品质健全与行为协调适度 |
性格特征良好 |
人际交往和谐 |
心理健康儿童 |
能够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
以积极情绪表现为主 |
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适时做出决定而且自觉去执行,能够保持长时间专注的行动去实现既定目标; 行为有条不紊,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性质相配 |
性格相对稳定,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诚实、合作、乐于助人等性格特征 |
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同伴合作共享,理解与尊敬教师,待人慷慨而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 |
心理不健康儿童 |
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压力大,需要特殊的保教和护理 |
消极情绪多余积极情绪 |
挫折承受能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缺乏自控力;行为表现前后矛盾,做事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打发脾气 |
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敌意、自卑和缺乏自尊心 |
不能与别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嫉妒、退缩,与人格格不入 |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外部压力:包括生理性、心理性以及社会性的应激源
心理应激源:不良的人际交往时最重要的应激源。学前儿童语家长、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会导致幼儿心理发展不平衡,尤其遇到家长体罚、教师冷落、同伴讥笑时,其心理压力加剧。
社会应激源:如家庭的突然变故,亲人的去世、父母离异和再婚等都会使幼儿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教养方式简单、粗暴或不一致,会造成学前儿童心理负担过重,发生心理行为异常。
2、内部压力:指学前儿童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为。
如果这些身心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内部压力加大,最后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行为。
3、自我强度:指个体应对对内外压力的能力,这与学前儿童的身心素质有关。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正式途径:(1)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
2、非正式途径:托幼机构、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榜样示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树立榜样,让幼儿通过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学习榜样的行为和习惯,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情景演示:是指让幼儿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做出行为对策的教育方法。情景演示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实际,它能帮助儿童认识到一定情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并对之做出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反应。在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锻炼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学习选择办法的能力。
3、行为练习:指让儿童对已经学过的技能和行为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儿童对某个行为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教师要注意行为练习的兴趣性、持续性和指导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讲解说理:指向儿童传递、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的知识,以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帮助儿童改善对心理健康的态度。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讲授的生动有趣、形式的活泼多样,切合儿童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5、讨论评议:是组织幼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共同交流而取得较一致的认识。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是在同伴之间的,也可以是在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应当允许儿童发表不同的看法,也应当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情感,以及对他人发表评议。
(五)学前儿童常见的各种问题行为及预防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有情绪障碍、品行障碍、语言障碍、排泄障碍、睡眠障碍、顽固性不良习惯、儿童多动症等问题。
根据案例,配对相对应的问题行为:
案例4-2:玲玲患的是一种恐惧症,是学前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恐惧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某些具体的事物,另一类是某些抽象的概念。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对具体事物产生恐惧,如有的孩子害怕毛茸茸的玩具动物,有的不敢触摸柔软的棉花,而更多的孩子害怕水、火、陌生人。有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对某些概念开始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似懂非懂产生焦虑,比如对“死亡”概念的恐惧等。
对于儿童期恐惧行为的预防,关键在于教育。要鼓励儿童区观察和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学习科学知识。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对儿童进行恐吓,不要让他们看恐怖的电影、电视、书刊和图片。鼓励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坚强的意志,以此客服种种恐惧情绪。
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出了恐惧症外,还有分离焦虑及拒绝上幼儿园两方面,这两点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细讲了。
案例4—4:小刚的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伴的攻击性行为的示范作用;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如电视武打片、暴力动画片);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不打不成材)和对男性儿童的性别期待等。
矫正攻击行为应注意改变亲子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紧张因素进行分析,指导学前儿童正确地处理和解决。在有些情况下,可用暂时隔离法进行治疗。
案例4—5:造成口吃的原因较为复杂:儿童受到惊吓、被严厉斥责或惩罚、家庭失和、环境突变等。学前儿童善于模仿,出于好玩对口吃患者加以模仿,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口吃;因疾病导致大脑皮质的功能减弱等。
根据以上原因,矫正口吃最好的方法是消除心理紧张因素。家长不能过分注意或当众议论孩子的口吃,也不能模仿或嘲笑他,更不能强迫他说流畅话,否则他就会越紧张越结巴,只能加重其心理负担。家长要多给孩子以温暖和关怀,不能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尽量减少和消除孩子的精神压力。
案例4—6:明明所患的是遗尿症。一般两三岁孩子就开始能够自行控制排尿,仅在夜间偶尔遗尿属于正常现象。而在5岁以后经常遗尿的儿童中,有10%左右是由于疾病造成的遗尿,如大脑发育不全、膀胱炎、肾盂肾炎、绕虫病、糖尿病等,故称器质性遗尿;另外有90%左右的儿童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所造成的遗尿,称为功能性遗尿。预防和治疗儿童遗尿的有效措施是:不让幼儿过分疲劳和兴奋,从小训练排尿习惯、消除引起儿童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的精神因素,及早治疗儿童的各种躯体疾病。
睡眠障碍:包括梦魇(即做恶魔)、夜惊及梦游症。主要应从消除幼儿内心矛盾冲突、、缓解心理紧张、改善儿童睡眠环境等方面入手。
不良习惯:
1、吸允手指头
2、咬指甲癖:这种情况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出现这种情况与儿童内战心理紧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父母和同伴当中,有人先有这个习惯,也可能会引起幼儿的模仿,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3、习惯性阴部摩擦:指儿童用手抚弄自己的生殖器,或用其他方式刺激阴部的行为习惯。这种行为在我们班就有两例,这两个孩子基本上都会在午睡的时候用手摩擦阴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呢?
发生这种现象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不要责骂孩子,而要寻找原因,对症治疗。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清洗外生殖器;不要让儿童穿得太多太热,宜穿宽松的裤子。一旦发现孩子发生这个动作,立即转移她的注意力。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注意缺陷障碍“是指幼儿表现出与实际年龄和身心发育阶段明显不相称的,以活动过多为主要特征,以注意缺陷为最突出表现的幼儿行为障碍。
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属于多动症,主要依据下列表现:
(1)活动过度
(2)注意障碍:与同龄儿童相比,多动症患儿的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极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干扰,做事情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3)情绪不稳定:多动症患儿的自控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冲动任性、不服管教、倔强、爱发脾气。
(4)适应困难:大多数多动症患儿都有各种不良的行为表现,比如好打架、纪律性差等。
(5)神经功能失调:比如感知缺陷、记忆困难、思维和想象力差、动作不协调等。
(1)轻微脑损害,主要是脑外伤、分娩过程中难产、早产、颅内出血、窒息、某些传染病、中毒等;
(2)有家族遗传倾向。
(3)个体发育迟缓。有资料揭示多动儿童有神经生理基础异常,认为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脑内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不足有关。
(4)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如管教过严或过分溺爱
(5)精神创伤
多动症的治疗:
1、心理治疗:家长和幼儿教师应以正确、积极的态度予以对待,以表扬、鼓励教育为主,使患儿提高自觉性,尽量少用批评、惩罚等方式,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教师在教育多动症患儿时的策略指导:
2、参加一些康复训练
3、药物治疗
其他行为问题:
1、退缩行为:指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胆小、害怕或局促。
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适应新的环境较为困难。他们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沉默寡言,在人多的场合,他们总是静坐一旁。
这种行为的出现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因素有关。家长过分娇宠、过度保护与退缩行为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要防治退缩行为,从小就要培养学前儿童的交往能力,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过失。对于已有行为退缩这父母要态度温和而又耐心,多用鼓励的方法,让孩子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帮助孩子发展社会交往的技巧。
2、缄默症:指幼儿在无任何语言的情况下的缄默不语。患儿不在同伴或他人面前说话,仅仅与家人有不多的言语往来。这是在受惊、生气、恐惧等精神有瘾刺激下的保护性反应,常见于身体衰弱和心理胆怯的儿童。消除精神紧张,适当改变环境、转移儿童对自己言语的注意力,是较为有效的治疗办法。
(六)分析
案例一【分析】该幼儿存在着不分场合地过多活动,与同龄儿童相比,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自控能力较低、不服管教、有打架、纪律性差等方面的问题,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他为多动症患者。
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多动症患儿时:一是要切合实际,不要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