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顿动物小说与沈石溪动物小说的不同(转)

(2013-11-26 10:54:32)
标签:

育儿

文化

教育

情感

分类: 灵喜欢资料

    这一本《感动世界的动物故事》,一共收录了加拿大著名动物小说家西顿的五篇动物小说,分别是《公鹿的脚印》、《狼王罗坡》、《泉原狐》、《石山大王克拉格》和《白尾兔豁豁耳》,篇篇好看,令人不忍释卷。全书还配有若干幅色彩艳丽的插图,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有眼前一“亮”之感,赏心兼能“悦目”,也使该书增色不少。
  
  西顿的动物故事流布天下,影响深远。收在这本书里的五篇,热爱动物文学和西顿的读者想必都已读过,因此我在这里没有必要再去复述其中的情节。让我感兴趣的是,像这样情节不见得复杂、语言也平平淡淡的动物小说,它究竟是靠什么“抓”住了读者的心呢?为什么在中国,像西顿这样的动物小说作家很难出现?
  
  有人也许会说是文化差异的缘故。不错,中国古来就有“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章是“不朽之盛事,经国之大业”,负载着传输思想、化育民众的重大责任。虽说在这样一个“启蒙死了”的年代里,文章可以卸去肩上的重担,但几千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化”的冲动其实已融进血肉,甫一提笔便情不自禁,即使努力想显得活络一点,想“寓教于乐”,结果还是拿捏不准分寸,弄得里外不是人。另外,从图书分类法来看,中国的动物小说一直是归置于“儿童文学”门下的,这种制度上的安排无疑也限制了作家的创造力。因为在中国,儿童历来都是需要“教训”的,这样,动物小说的作家们只好在作品里或隐或现地穿插一些“道理”,曲终奏雅,万事大吉。比如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他就说他的动物小说是叙说“人间主题”的。但“人间主题”的动物小说本质上已经不是动物小说了,因为它的拟人化、象征化策略是自我颠覆性的。它必将把动物小说逼到死胡同里去。(灵灵非常爱看沈石溪小说,不怎么看西顿的。特别钟情于那种细腻的动物心理,动物之间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悲欢离合,深深地吸引她。她看完一本又一本,看了一遍又一遍,受到震撼,感慨连连。)
  
  但西顿的动物小说没有这种隐忧。在西顿的动物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西顿并不借他的动物主角传递诸如狡诈阴险、尔虞我诈或情意绵绵这样的“人间主题”。也就是说,西顿剥离了依附于动物身上的教化色彩,把动物当成动物来写,虽然偶尔也不免让动物说点鲁迅所谓的“人话”,但在整体上是非象征的。这就使得西顿的动物小说获得了一种单纯性、明晰性,因为不再和“人间主题”纠缠在一起,这使得西顿的亲和力大大增强。
  
  但问题还不止于此:不把动物小说当作教化工具并不能绝对保证它的生命力。实际上西顿的魅力还来自于他博大的生命意识。我们阅读西顿,会发现他的小说总是与“追击”有关,即人追逐、猎捕动物。在一般人那里,这样的“追击”过程总是会写得酣畅淋漓,总是会尽情展示人的勇力和理性。但西顿的叙事却给我们“迟滞”之感:在人与动物的紧张对峙中,西顿总是会在某个节点“慢”下来,思考“追击”之举的正当性,总是以反思性的笔触涉及到动物作为“珍宝”和“高贵生物”的道德价值。在西顿的动物小说中,“生命意识”既是他着力描写的对象,同时“生命意识”反过来又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品格。在宽泛的意义上来说,西顿的小说是“狩猎小说”,但因为他引入了“生命意识”这一元素,于是人对动物的“追击”不再具有合法性。这样,人即使在“追击”中取得胜利,他实际上也输掉了道义。《石山大王克拉格》中的史谷堤历尽艰险打死了大角公羊,然而却在惊惧和良心的不安中苦度余生,最终葬身雪崩,就是一个典型。西顿对“生命意识”的谕扬实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隐在批判,这种生态视角显然不是平庸的动物小说所能具备的。
  
  反观中国的动物小说,在这方面显然就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注重“生命意识”和生态视角的作品,已经能够在叙事中给予动物一定的伦理关怀,但技术上的粗糙和“教化”传统的阴影阻碍了它们成为气象阔大的佳作。比照西顿,中国动物小说的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西顿著,何江译《感动世界的动物故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月版,定价:24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