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迹觅踪之:伍仁桥

(2022-03-21 22:04:33)
标签:

杂谈

古迹觅踪之:伍仁桥

自从工厂内退,便求职于私企的纺纱厂,几年中辗转几个地方,在2008年到了河北安国市的伍仁桥供职。伍仁桥有祁南雄镇之称,古时候就是城南集水陆码头,每到春秋两季,商贾云集,市场兴旺,直到现在伍仁桥还是经济繁荣,农工发达的重镇,这里有紫皮大蒜和祁山药等特产,还曾有一定规模的纺织小区。

伍仁桥村在明代称伍仁店,据《勅建万寿桥碑记》载:“皇帝二十有六年,乃命建万寿桥于祁之伍仁店,工成,执事者谋镌诸石……”也许就是因为建了这座万寿桥,村名才改成伍仁桥,而这万寿桥也叫成了伍仁桥。

要介绍的这座伍仁桥,就是万寿桥,也叫贵妃桥,横跨于南磁河,此桥是贵妃为皇帝祈福的祈福桥。这个贵妃是郑贵妃,据传祖籍伍仁桥南南马村人。十四岁进宫,明神宗朱翊钧登基后便由淑妃册封为德妃。有一次郑贵妃同皇帝一起南巡,途经家乡伍仁店,看到磁河上桥窄人多,车马行人拥挤,交通十分不便。于是奏明圣上,请求勅建万寿桥。明神宗准奏下诏,命巡抚汪应蛟和保定知府汪治领办修桥事宜,派郑贵妃的太监王朴亲监督造,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成。万历戊戌(1598年)岁之仲春,特差补赉帑金前来伍仁桥督工建造,择本月吉日兴工,选曲阳黄山运石,昼夜传输,历时三年完成。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曾对桥体进行了修葺,对桥上的望柱和栏板做了一些修补。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名胜古迹,也当之无愧的成了此地著名景观。

古迹觅踪之:伍仁桥

伍仁桥为五孔联拱石桥,桥面中间宽6.91米,桥长65米,拱券矢高由中拱券至稍拱券分别是3.76米,3.61米,3.21米。桥面中间高6.5米,两端高5.9米,桥体主要由青白石砌筑,以白灰和粘土为粘结材料。

桥券采用横联式的砌券方法,券体下部为条石横联砌置,券顶部分则采用分段并列式砌筑,使整个拱券成为一体。在券的两侧各设单独的券脸石一道,为了防止券脸石外塌,各拱均用八块长条石与券脸石交砌,结构上接近框式横联排列,拱背上平铺伏石层厚20厘米,将券石进一步纵向拉结,增强了桥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桥的拱券和桥墩之间有铁腰和铁锔加固。桥基为柏木桩,山岩石板筑成,桥面平缓,券脸石用汉白玉制成,高0.64米,厚0.46米,石上随拱券弧度雕刻凸起的两道装饰线,正中的一块券脸石雕有吞水兽,桥面顺桥身方向铺设桥面石。桥面两侧施望柱栏板,栏板置于地栿石上,栏板两侧雕饰阴刻装饰线。望柱均为方形,有二十六对。柱头雕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石狮子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顽皮活泼,有的威猛庄严,各具性情,每尊石狮都彰显雕刻艺人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

古迹觅踪之:伍仁桥

古迹觅踪之:伍仁桥

古迹觅踪之:伍仁桥

古迹觅踪之:伍仁桥

古迹觅踪之:伍仁桥

古迹觅踪之:伍仁桥

关于伍仁桥上的石狮子,曾有“伍仁桥上的狮子数不清”的古老传说,据说在清末伍仁桥镇两座当铺的账房先生奉东家之命,手拿算盘,带领伙计,多次到桥上清点石狮子的数目,结果数字各异,难数之处在于母狮子身上雕有数目不等神态百出的小狮子,有的大如拳头,有的小如核桃,有的趴在背上,有的蹲在身上,有的挑逗戏耍,有的则只露出半个头部,数起来稍不留神就会漏掉。望柱的石狮子现存完好的只有二十七个。

在桥中券北壁上有一刻石,俗称“贵妃石”,上有“万岁爷皇贵妃郑,敕赐修建伍仁桥……大明万历岁次庚子秋季月立。”等文字。故而此桥又名贵妃桥。

在桥南口紧接抱鼓石处雕有大型石狮一对,高1.8米,北头两侧雕有石象一对,长1.4米,高0.85米,现已遗失,遗失的年代不久,如今五六十岁的人,小时候还曾骑上去玩耍。

在早些时候,桥南头峙万寿坊,撰九龙碑,北悬三忠阁,在南碑楼内有蟠龙擎玉带一条,历年久远炊烟所熏,五色不辫,而其形宛然可睹。相传是郑贵妃所留,在三忠阁悬有郑贵妃佩剑一把,圣旨一道,作为镇桥之物,以防洪水,保百姓永远平安。上述建筑和文物,如果流传到现在,那个都会是无价之宝。这些建筑被毁,文物被盗或损坏,都令人扼腕兴叹,是时光的无情,还是人力的践踏,都不可挽回。

伍仁桥自建成以后,一直是南北交通要道,近现代以来都作为公路桥使用,因为经济的发展迅猛,行人和大型车辆不断增多,于公元1989年在桥西侧九米处新建一座公路桥,这时伍仁桥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我刚到伍仁桥时,就急切地去参观这座名胜古迹,到那里不禁被古桥的雄浑大气之美所震撼,虽然古桥历尽沧桑,显露着历史的积淀和厚重,但丝毫掩盖不住桥体的精美细致的工艺和严谨科学的建造技术。只可惜望柱上风蚀严重的石狮大部分都被毁坏,桥面塌陷,有栏板跌落,桥面满是杂草,桥的四周遍地垃圾,其中北部一孔拱券被垃圾吞没。几年之后,由于对文物的重视,当地政府对伍仁桥进行了清理,桥的两端都筑矮墙,禁止闲人靠近。桥两侧河堤做了清理,修筑护坡和围栏,尽管做了一系列的维护,亡羊补牢,但仍不能阻止古桥所面临的最终宿命。桥体本身的风化,腐蚀,崩裂,桥面塌陷,桥北一侧明显凹陷,北边小拱券券脸石破裂,现在用木桩支撑,还有几个券脸石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有的栏板和望柱跌落遗失。看到这些不免心生痛惜,不知这古老的石桥还能撑多久?它就象步入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夕阳中,努力支撑着,挺立着,它靠的不只是身体的力量,而是坚强的意志和生命的毅力。他们支撑的是身体,坚守的是岁月。而这古桥在坚守中见证过的繁华与萧条,兴盛与衰落,几世的沉浮荣辱都已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四百年不算太久,可四百年间的人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仅仅是繁衍生息和饥寒冷暖,传递的更是温饱后的文明礼仪和人文情怀,是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精神富足。

那条经过古石桥的路是我晨练的主要路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感受古桥的四时轮转和冷暖交替,在桥上看夏花盛开,赏秋空朗月,踏古桥残雪,沐河边微雨,成为我诗意生活的重要元素,更是我浪漫人生的真切体验。

晓月清辉,古桥朦胧,神秘,青石泛着幽幽的光,庄重沉稳,横卧如虹。旭日东升,顿时整座桥便熠熠生辉,那精美的线条,惟妙惟肖的石雕尽显风采。桥头葱郁的树木,枝繁叶茂,湿漉漉的散发出青春蓬勃的朝气,石缝间的小草甚或那一抹抹苔痕都依附在桥石上,点缀着古朴的石桥,也点缀着祥和美妙的时光。晨曦中,道道光柱穿过桥洞,云蒸霞蔚,令每块桥石,每个构件都灵动鲜活。

夕阳余晖中,古桥又换上浪漫的霞帔,营造出的诗情画意中有人在桥上行走,老者,青年,还有孩子。有的行色匆匆,有的闲适悠哉,他们都是时间的过客,是古桥的访者,他们轻轻抚弄着栏杆,触摸着石柱,驻足与古桥对视,默默地用心交谈。他们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凝结着历史,有性情,有温度,有内涵,有故事的时光老者,那些人中也有我,而且还是不止一次的造访者,每一次都有所想,有所悟。

石桥,古渡,码头,岸边杨柳依依,草木葱茏,粼粼水光间,舟楫往来,人声鼎沸,河面上满载货物的小船接踵而至,有天津卫的食盐和海产品,有白洋淀的芦苇,苇席,莲藕和鸭蛋。船夫们吃力地摇着橹,口里吆喝着靠近码头。码头上的民工们开始了忙碌,他们跳上靠岸的小船,卸下船上的货物,然后又把伍仁桥的大蒜,祁山药等药材装上船,顺着水陆运往各地。装卸货的都是身强力壮,手脚麻利的青壮年,他们扛起麻包健步如飞,那些大件的货物,多人合作也能齐心协力。此时的船工已到岸上的树荫下歇凉,他们用变了色的毛巾擦去头上的汗,然后又在腰间的荷包里掏出旱烟袋,装满烟斗,相互谦让着,点着烟吸了几口,有意无意的撩动敞开的衣襟扇着风,和身旁的人谈论起路上的见闻。

夏日晌午,阳光正足,河岸浓密的树梢里传来嘹亮的蝉声,桥上的行人稀少,桥下水面折射出婆娑的树的倒影,偶有几只鸭子游来游去,在河里捉些鱼虾。有一群孩子跑上桥来,随后是一片童声的喧闹,他们是从河里窜出来的,大都是十来岁的光景,有的穿着家制的短裤,大多数的干脆什么都不穿,赤条条的裸露着被晒得黢黑皮肤,也许是习惯了,没人觉得害臊,因为谁都是这样,没人笑话。他们登上桥栏,陆续跳进河里,个个象光滑的泥鳅,自在的游着,把那些鸭子惊得四处散去,有个孩子从桥上跳下,一个猛子扎下去,好一会儿,在很远的水面露出头,还嘿嘿的冲着人们笑着。

这是在历史的光影中剪辑的画面,虽然我不曾经历过,但是我能感知到那质朴的场景的真实。世事变迁,好多的场景都无法还原和复制,只能从人们的谈论中捕捉一些支离破碎的影子,了解古桥过往岁月的繁华与没落。

转眼我来到伍仁桥已有十多年了,十年弹指间,可叹时光飞逝,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我已融入到伍仁桥的风土人情,甚至就连这里的方言也渗入了我的乡音。身在异乡为异客,错把他乡作故乡,可他乡怎能化得开心中浓酽的乡愁,尽管如此,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把满腔地热忱和一片深切的情谊寄托在异乡的土地,时间久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会难以割舍,自然这座古老的石桥也在我心中留下举足轻重的位置,成为我阅历中一道不灭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