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顺桥是一座古桥,在2013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这座桥这个村庄才叫做方顺桥,方顺桥隶属河北保定市满城区。对这座古桥早有耳闻,虽说离我的故乡望都只有七八十里的路程,可并不曾去探访,这几年我对一些古迹很感兴趣,也走访过几处,从中领略到一些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年春节过后,还没上班,改造小院的计划还在筹备中,所以很多事都不能实施,正好去外面走一走,去一些平时想去而不曾如愿的地方看一看,于是又想起这座古桥。
这天吃过午饭,乘兴而往,骑上我的爱车从望都县城出发,沿107国道向东北方向行驶,也不过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到达方顺桥村,向在街边休息的村民打听,没费多大周折便找到这座古桥。
方顺桥曾叫访舜桥,双凤桥,传说上古时尧帝是北方一个部落首领,就住在尧城(今保定顺平尧城)一带,由于尧的仁慈爱心,聪明勇敢,善于抵御自然灾害,深得百姓和其他部落拥戴,被推为帝,后来尧帝感到自己年纪大了,想传位给儿子丹朱,可丹朱整天吃喝玩乐,不学无术,尧担心儿子不能胜任,整天为找不到继任者而忧虑。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看到父亲为此事愁闷的样子,便劝说父亲:“天下之大,贤才遍野,何愁没有贤人。”尧帝听取了女儿们的意见,经常到外面访察贤德之人。一天尧来到舜村(今河北保定满城区东方顺),见一穿着朴素的小伙子正在耕田,小伙子手提鞭子,用手拍着牛的脊背说:牛啊,牛,你走哇,耕不完这三亩地,咱俩谁也回不了家。牛听了小伙子的话,便使劲拉了一阵,不一会儿又停下来,小伙子又用刚才的办法说了几句。牛又拉起来。尧帝看在眼里,觉得此人就是一个贤良的人,正是自己要找的人,决定把王位禅让给他,为了表示诚意还把两个女儿许配给他。娥皇女英成亲之后,经常要过曲逆河,她们看到行人过河的苦处就修建了三拱桥,人们为了纪念娥皇(乳名大凤),女英(二凤),就把这座桥叫做双凤桥。有诗为证:“双凤桥下水东流,昔日曾通一叶舟。芦苇夹岸澄水清,板桥石砌匠心求。”后人为纪念尧的大公无私,贤惠,就把这桥改叫访舜桥,舜的故里也改做东访舜,时间一长,人们就叫成东方顺。
关于方顺桥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古时这条河叫做曲逆河,后来觉得名字不雅,就把“曲”改为“方”,把“逆”改为“顺”,成了方顺河,自然这桥也叫方顺桥。
现存的方顺桥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桥面已经下沉,石狮子部分损坏,风化严重,北面两只石狮基本完好,南面一只石狮已经遗失。村中老人传说,很久以前,桥南面一只石狮年久成精,经常深夜村里人都安睡后,去挨着桥北一家酒铺偷酒喝,有一天掌柜看见了,第二天早上,掌柜就带着大伙儿推倒了这只成精的石狮子,于是桥南面就失去一只。
我来到桥前,心中顿生敬慕,今天天晴,但不明朗,迷蒙的天空给古桥凭添一些肃穆和庄重。踏上桥面,轻抚石栏,不免感慨。桥面凸凹光滑的石板尽显岁月流痕,镂空的石栏雕有如意云纹,虽历尽风雨沧桑,但那精美流畅的线条,仍清晰可见,依然保留着古代匠人用原始工具精工细琢的智慧和匠心。栏板由望柱衔接,望柱顶端各踞一尊小石狮,石狮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虽然风蚀严重,失去原来雕刻细腻的线条,但从那些神态中还能看出各自的风貌和神韵。
春冬之际,河中无水,我就踏着残雪从桥的东侧河坡来到河底,横看南北贯穿的古桥,线条流畅,古朴,庄重,结构严谨,具有早期建筑的时代特征。有望柱,石狮,水兽等石桥通用的元素,石桥为三孔石桥,中间券顶有吞水兽,水兽狰狞,怪异,凶猛,威严。雕刻细致,线条清晰,但有一侧残缺。砌筑拱桥的为青石料,表面斑驳脱落,显露出石料青色的纹理。
从桥洞穿过,来到另一侧,在小拱券上方有一块汉白玉嵌石,上面有字,但很难辨认,依稀认出几个字,也不能连贯,大概是建造或重修的年代记事之类的文字吧。
桥北西侧第三块石栏处,留有古时放栏杆盘查行人用的人工凿石孔,可知当时的行人众多,说明了桥梁交通地位的重要。桥头石狮和现在见到的有所不同,现在常见的石狮都是蹲伏式,而这里的石狮呈蹲立式,头部侧偏,斜视,阔口大张,显示出石狮高大威猛,桥北两尊完好,只是表面风化掉原本的细致,桥南只剩一只,而且只露出上半身,从桥两端的地势来看,南面地势略高,石狮像是被掩埋土中。至于另一只传说中的成精,明显不可信,被人盗走是最大的可能。
在桥北看到一石碑,是文物保护单位所立,近看碑文:方顺桥,位于满城西南25千米处的方顺桥乡方顺桥村,横跨于龙泉河上,南北走向,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09年)。隋开皇,金明昌年间继修,明嘉靖年间古桥塌毁,现存方顺桥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僧人德印募资修建,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翻修桥面,方顺桥为三孔石拱桥,中间一大孔为半圆形拱券,两侧各一小孔,均有细石料砌成,桥全长32.8米,宽8.06米,高9米,中孔净跨15米,两侧小孔净跨3.46米,拱券条石均垂直于桥的走向,各拱券脸用大理石悬砌,主券券脸落心石雕吞水兽,桥上有22根形态各异的石狮望柱,24块雕花石栏板,桥面长条石铺墁,桥头两端各置石狮一对,在该桥西侧300米处,有一处建造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的雄心闸,用以分水泄洪。
从碑文上看,方顺桥最早建造于西晋,跟传说中上古尧帝时娥皇女英建造的双凤桥不符,我们要尊重历史,传说只是通过口口相传,很大部分都夹杂着人们的意愿和美好祈盼,更夹杂着传播者的爱憎和个人情绪,加以修改和整理,为了生动形象,把人物,事件等进行了大量的虚构和夸张,时间久了和原始内容会大相径庭。因此,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的依据,好在它们大多是扬善除恶,有深入人心的情节,所以才得以代代相传。至于这桥,或许在西晋以前河上原本就有一座古桥,只是已毁坏也不得而知,而这座桥是否尧帝有关似乎并不重要,也无必要为此深究。再说龙泉河和曲逆河是否是同一条河有待考证。曲逆河改为方顺河确有记载。
只可惜成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方顺桥,也只是在桥头摆放了几个石墩,禁止大型车辆通行,周围的环境并无半点修整和保护,河的两岸杂树丛生,野草肆虐,残雪中混杂着各种垃圾,桥的石栏板上乱写乱画着一些不文明的内容。
值得庆幸和让人感动的是,我刚到桥边就发现一位白发老太太,在清扫桥面,她手拿铁制的簸萁和笤帚,很认真地清扫着,以致我到她身边也无察觉,看到 她认真的样子,把一些细小的碎屑归拢,收起。可见她无尘的心境中有一片净土,根植着先人留下的这座古桥。她正用自己绵薄之力极力捍卫和维护着心目中的神圣和洁净的形象。她见证了古桥的一段历史,更确切的说是古桥伴随着她成长。从漫烂的童年到豆蔻年华,从年富力强的中年到花甲垂暮,都不曾离开这座桥,她就在这样的相互印证中萌生深深的依恋和仰慕。
流连古桥,瞩目镌刻岁月印记的每一块岩石,观摩古人精雕细琢的每一个构件,顿感自己如同荏苒时光流逝中的一粒微尘,飘忽在历史的长河,渺小,轻盈,无以依托。不禁感叹世事匆匆,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英雄伟人,都不会成为时光的主人,斗转星移中无论谁都会稍纵即逝,淹没于浩瀚的风尘。只有山河常在,风物永存,只有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和为民造福中缔造的功绩才能成为历史的丰碑。
古桥上每天都来往着无数行人,他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行走中想着各自的心事和前程,唯独想不到默默承受着他们奔忙的古桥为他们带来的福祉。众生如蚁,熙攘繁忙,皆为名来,终为利往,俯拾碎银,只为浮生。扼腕轻叹,世间能有几多仁人志士,会为后人留下什么,宛如这古桥,流芳百世,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