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过程

(2016-04-07 21:36:1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看新课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一书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同样,《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并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阅读、写作等同等重要的学习模块之一。回顾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围绕教科书打转,片面追求知识技能,“课堂”与“生活”几乎隔阂,“学习”与“实践”经常脱节,这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随着新课程的到来,“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名词也随着教材一并出现在我们一线教师的面前,然而实施新课程已经四年多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指导与操作,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汇报在课堂和实践中的落实还是难以把握,这是每一位语文学科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二)、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一条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每一学段都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目标,这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新事物,因此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学习和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或者说,“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一般地说,所谓“生活”就是人类的社会生活,人类个体或群体为了生存、发展所进行的社会生活实践,就是人生。生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也就是主张教育必须以社会生活或社会人生为中心,反对脱离社会生活或社会人生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

2、从陶行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讲的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力量和作用在于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二、教育要通过生活,“通过生活”才能发生“效力”。

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的实质,首先是强调生活实践的教育作用。陶行知认为“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不算的劳动的教育;过迷信的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讲演,不算是受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讲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革命的教育,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变必须过什么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发生更大的作用。而大自然、大社会到处都有知识,到处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课堂。学校教育要伸向大自然、大社会,强调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科学实践中培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生活力”、“创造力”。这是教育的长期目标,又是现实教育的要求。要打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要参与现实生活的变革。这包括对学校生活环境本身的创造,和对学校社会环境的改造或创造都是有利的。

三、本学期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策略

(一)、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进行资源开发和实施,积极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固有的知识体系、学科门类和封闭的课堂,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通过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是无限的,但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

(1)观察日记

本课题实施以来,本人在组织教学时,围绕小语七上第二单元我的发现就在班级中开展了“我用神眼探奥秘”的观察发现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有趣事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有趣的自然现象,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与发现的综合性学习,学生们的发现真是应有尽有,陈颖同学写下《宝石花的繁殖秘密》,李俊文告诉我们乌龟很喜欢听音乐,高艳琪自己观察得出了小猫走路没有声音的原因,沈晓鑫还把他精心培育的小痘苗拿到了学校里,坚持每天写观察日记等等。因为有了语文中教师的指导性观察,学生才能从生活中有效地选材、正确地表述。这些活的知识的习得正归功于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开展。

(2)调查、采访

在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调查报告、采访记录、体会文章等这些策略是最直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三年级的调查水资源的报告中,同学们真实地记录了亲眼看到的水污染,又采访了长辈们,知道过去的水又清又甜,非常干净,从而写下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调查体会文章,再则是五年级上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汉字王国的遨游,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调查,收集生活中看到的错别字,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很有好处的。

3、劳动实践、社区服务

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开展“我是社区小主人”的活动,采访小区的物业管理,了解小区的环境现状,为小区的美好明天献计献策。本学期我们四年级开展了“小鬼当家”行动,通过当一天的家,体会父母的辛劳,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社会情感体验。这样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将生活教育的种子拨撒到了每个孩子的心田。因为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用我们的语文去还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教育也就变的欣欣然了。

2、紧扣学校特色,整合学习资源。

我校虽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是学校的一些特色教育,如“农民画”、“国际象棋”、“科技制作”等,还有像少先队社团活动、学生个人博客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实践操作模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活动都已成为学校的日常工作。这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现实情境,这些内容由于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往往能够比较便利地使学生满情兴趣地投入到语文综合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来获得丰实的体验。而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人、自然、社会》课程、《品德与社会》等课的正常实施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和途径。

(三)、新课标环境下生活作文的实践。

生活是生命活动的轨迹。人因为生活着,事才有所发生,理才有所信奉,爱才有所依附,情才有所着落。对学生来说,生活也就是习作的源泉。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大的便是“无米之炊”,因此,事情地点集中,内容雷同较多,有创意的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直接接触生活的机会少,导致生活积累少,到时候只能“面壁虚造”。由此可见,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于生活。可以说,离开生活,作文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的课题组老师都在尝试轮流日记、随笔接力,在合作中学会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在分享中学会包装自己的精心之作。在包装中记录生活的精彩无限,

我们还倡导老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把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大自然,看成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一个神奇莫测的万花筒。在自然界的安逸中让作文散发清新。

我们的语文老师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校每一次活动的机会,推行“躬行”实践,创设语言实践的环境,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童真、童趋,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发自己想抒发的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