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丘
小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34
  • 关注人气: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原因

(2014-06-16 19:50:32)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问卷结果分析和借鉴前人有关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发现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教师方面

1) 教师备课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备课中我们不难看到对于大多数的教师,仍旧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备课,很少去透彻的分析教材和认真的分析学生的学情,他们在编写教案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从百度文库中下载别人现成的教案,然后进行稍微的修改;有些甚至是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现成的教案。

2) 教师教学过程方面。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少部分的老教师无法摆脱传统那低效的教学方法,“满堂灌”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整堂课中教师问得最多得就是“对不对”、“好不好”、“是不、还有吗之类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极其呆板,使提问失去应有的启发性[5];另一方面,有些在岗教师那些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虽然教学观念更新较快,他们歪曲了新课程理念的思想,认为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数学情境,认为没有创设数学情境,数学学习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他们就盲目地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情境的创设上而忽视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往往这种冥思苦想创设出来的数学情境缺少针对性,也失去应有的价值。

3) 教师在实施拓展提升方面。课后提升阶段如果没有听课老师观察评价的话,很少有教师实施这一阶段的教学。即使是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教师也是极其不重视的,绝大多数教师是不加筛选、没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教材上对应的课后练习题,而这类习题很少关注学生迁移应用能力和发展提高性。

学生方面

有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经常处在教师要我学我就学的状态,也没有很强探索新知的欲望;有些学生虽然有了“不是教师要我学而是我自己要学”的思想,可是他们对学习只有三分的热度:还有的学生在数学课上一遇到困难就向同学和老师求助,从来不加以思索,有些就觉得自己不可能解出来直接放弃,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会积极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不轻言放弃,直到问题结果呈现为止。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我们不难看到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一些转变,如原来教师只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现在逐步开始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高级情感,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3.3%的教师是完全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大多数小学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太深,教师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在短期内彻底地转变。

2) 对高效课堂的本质把握不准:首先,大部分老师把高效课堂理解为“教学进度越快越好,在课堂中灌输的内容越多越好”,而高效课堂的实质指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单位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效益以及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6]。另外,教师在用高效模式进行教学时,往往只拘泥于特定的模式,而忽略了高效课堂的基本思路是“只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提倡固定的教学模式[7]。”

3) 大多数教师只是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流于表面,当有人听课的时候或者公开课时才会使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而在大多数时间里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教师被问及“你喜欢使用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时,竟然有23.3%的教师选择传统的传授式,说明传统的教育观念对部分的教师影响是极深的。另外有些教师认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短短的40分钟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探究合作流于形式,还会阻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评价方式方面的原因

美国学者斯塔弗勒比母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8]。”新课程也强调课堂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的作用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然而,问卷结果显示当前有30%的教师是只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说明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就是课堂评价中教师又很少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使得教师仍是课堂评价的主体,学生难以摆脱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

教学设备方面的原因

随着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现在不少学校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学校配备了很多的先进教学设备,如多媒体,DIS实验装备,数码显微镜,电子白板等。这些设备的使用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从而有利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去;可以化静为动,使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图像、动画和声音等集于一体,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也不难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以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小学几乎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他们还处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一个教室、一套试题、一张考卷的传统短程“笔、纸、板”式静态单选小教育。严重阻碍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

班级规模方面的原因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界有不少人士一直在强调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就要加快缩小班级规模的步伐,扩大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然而要班级规模缩小,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备的需求量就会增多,这无疑就会加大各地区教育经费地支出,而我们知道每个地区每年投入到教育这一块的经费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此难以达到“小学生每班人数一般不超过30,初中每班35人左右,而高中年级的每班学生数最好不要超过45人”的要求[9]我走访了武夷山市余庆小学、崇安中小、实验小学,经了解余庆小学每个班的平均人数是53人,崇安中小每个班的平均人数是58人,实验小学每个班的平均人数是55人,这些数据远远超过上述数据,如此以来,以高效课堂模式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教师很难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全面的关注每一个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