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一些统计学术语

(2010-12-14 21:40:59)
标签:

杂谈

什么是“经济增长”?简单地讲,经济增长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规模的持续扩大,由于目前国际上在统计上对一国的经济活动规模一般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1993年前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主)来把握的,因此,经济增长也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经济增长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率。

但是,仅仅说经济增长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容易引起对经济增长的不全面理解:

其一,似乎经济增长专指一国生产的“量的增加”,而不包括生产的“质的提高”,比如,粗放型生产与集约型生产都可以导致“生产总值的增加”,但两者的“生产水平”或“增长质量”是不一样的;

其二,似乎经济增长专指一国在生产方面的发展,而不包括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比如,尽管生产发展得很快,然而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结果大大降低了人们所呼吸的空气和所饮用的水的质量,至少从一个侧面可以说不是“改善了”、而是“恶化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这种生活水平的“恶化”或下降,从国内生产总值的角度却反映为“经济的增长”。

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即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临近结束之时,由于伴随经济增长而发生的公害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物和汽车排放的尾气等将美丽的日本国土弄得脏兮兮的,一些地方的居民由于饮用水及空气被污染而患上了水俣病、“痛痛病”等,日本列岛到处流行一句名言,叫做“该死的GNP”。此外,在美国,一些思想激进的人甚至说:“不要对我说国民生产总值(GNP)这一概念,对我而言, GNP的意思就是国民污染总值”(引自[美]萨谬尔森:《经济学》)。

将经济增长归结为GDP和人均GDP的增加,确实存在着“仅仅反映了经济的量的增长而不足以反映经济的质的提高”、“仅仅反映了生产的发展而不足以反映国民生活的改善”的局限性,为此,人们开发了或正在开发各种更加合理的经济增长指标,如绿色GDP(GNP),但仍没有找到一种比GDP(GNP) 更好的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的全面的统计指标,因此,至今世界各国仍然普遍采用以GDP(GNP)为中心的统计数字系列(包括GNP、GDP、人均GDP、GNP等等)来反映其经济发展的状况。

GNP、GDP和GNI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由其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联合国统计司SNA93核算体系用国民总收入(GNI)取代了原先的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获得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和财产收入等原始收入总额。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支出)

其中,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是指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获得的劳动者报酬、利息、红利等。

 国民与国内的区别

一国的国民不仅在其国内进行生产,而且也在国外进行生产;同时,在一国的境内从事生产的不仅有本国的国民,而且有外国的国民。因此,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在该国国境内开展的全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不是重合的,而是有出入的。其“出入”在于:(a)一国国民在国外从事生产活动所取得的收入;(b)外国人在该国从事生产活动所取得的报酬。“国民生产总值”应包括(a)但不应包括(b);“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b)但不应包括(a)。比如,日本企业在中国开设的合资、独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应计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日方的收入应计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日趋扩大,各国的生产活动相互交叉、渗透程度的增大,目前世界各国在生产量统计方面更多地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如,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早就以GDP、而不是以GNP 作为生产量的主要统计数字。美国也从1991 年以后开始以GDP 作为生产量的主要统计数字。GNP(GNI)与GDP 这两个数子虽然相差不大,但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名义与实际

GDP使用市场价格作为衡量的尺度,把诸如面包、汽车、理发等不同种类的产品与劳务“加总”为一个数字。然而,“价格”这东西是经常变动的,恰如一把经常伸缩的“橡皮尺”,当它伸长时,就会把一个东西量“短”了(量出来的长度短于实际长度),反之亦然。比如,假定按现时价格计算的GDP在过去的一年中增长了3%,同时市场价格水平也上升了3%,那么,GDP仅仅是在“名义上”增长了3%而在“实际上”并没有增长(即实际产量未变)。

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给实际产量统计造成的失真,以便对不同年份的实际产量进行比较,经济学家发明了“GDP价格调整指数”(简称“价格指数”)对其测量结果进行修正。所谓“价格指数”代表在现时购买所有商品与劳务的费用与其在基准年的费用之比。通过以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现时价格表示的“名义GDP”就被换算成以“基准年”价格表示的“实际GDP”,而如果各个年份的生产总值都以同一个基准年份的价格加以表示,它们之间就有了可比性。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个GDP 或GNP,即未经调整的“名义GDP”(或名义GNP)和经过调整的“实际GDP”(或实际GNP)。实际GDP(GNP)等于名义GDP(GNP)除以价格指数。

最终产品与增加价值

在GDP的定义中,被“加总”的是“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所谓“最终产品”是指“不再被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至于“被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则称为“中间产品”。比如,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包房从其他单位购入的生面团就是中间产品;苹果酱是最终产品,而苹果酱制造商购入的苹果就是中间产品;汽车是最终产品,而汽车组装厂从承包厂购入的零部件、原材料就是中间产品。当然,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并非总是很容易区分的,有时甚至是很难区分的。

GDP简单说来就是“一切最终产品的总和”,在这个总和之中不应包括“中间产品”,这是因为“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中已经包含了“中间产品”的市场价值,比如面包的价值中已经包含有生面团的价值,汽车的价值中已经包含有零部件、原材料的价值。我们要把面包计入GDP之中,但不应把做面包的生面团也计算进去;要把汽车计入GDP之中,但不应把制造汽车用的零部件、原材料也计算进去。如果把中间产品的市场价值也计入GDP,就形成了二重计算甚至三、四重乃至更多次重复的计算。

除去以“最终产品法”以外,GDP也可以用“增加价值法”来计算。比如,家电制造商使用价值3千元的零部件与原材料,制造一台价值4千元的电视机,那么,按照“增加价值法”,作为该制造商的生产额计入GDP的金额应该是1千元,即从电视机的价值4千元减去其中的零部件与原材料的价值3千元。因为那3千元已经在零部件与原材料的生产阶段计入GDP,如果再计入电视机厂商的生产额,就成为重复计算。

从某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价值中减去购自其他厂商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从“生产额”减去“投入额”),所剩下的就是该制造商所实际创造的“增加价值”(value added,也译作“附加价值”,简称“增加值”)。 GDP 正是该国所有生产者在一年之中所创造的“增加价值”的总和。

总值与净值

GNP 的“G”是英文词Gross 的词头。Gross 的意思之一是“总的、全体的、毛重的”,Gross 的反义词是Net,其意思是“净的、纯的、无虚价的”。与Gross 与Net 这两个词相对应,一国的国民总收入也有 Gross National Product与 Net National Product之分,前者即GNP——国民生产总值,后者则是NNP——国民生产净值。

两者出现差别的根源在于,进行生产是要使用机器设备的,而机器设备用于生产是要被磨耗的。比如,某工厂在一年之中制造了价值300万元的产品,购入100万元的原材料,同时使用价值100万元的机器设备并假定该机器设备由于磨耗而只能使用两年,那么,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虽说是200万元(减去了作为中间产品的原材料费),但这个“增加值”仍只能说是“毛值”,因为它没有扣除机器设备价值的降低(在一年之中降低了50万元)、即机器设备的“折旧费”,如果从工厂创造的“毛”增加值中再减去机器设备的折旧费,则可得到工厂创造的“净”增加值,即200万元减去100万元的1/2,等于150万元。

国民生产净值(NNP)就是全国所有生产单位在一年之中所创造的“净增加值”的总和。由于机器设备的折旧费较难估计,几乎不可能对每个季度机器设备的折旧费作出迅速而准确的统计,因此,各国总是先计算GNP,然后再来推算NNP。一般情况下,折旧费的变动比较缓慢,其数值大致稳定在GNP的百分之十几的范围,因此,就不太长的时期而言,GNP与NNP的变动是非常相近的。

潜在增长率与现实增长率

一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该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可能达到的最高的增长率,即在其劳动、资本、技术能力等生产要素得到最大限度利用的场合下所能实现的增长率。潜在增长率由该国的劳动者人数、劳动时间、教育水平、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及质量、技术进步等因素所规定。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在规定潜在增长率的因素中,还应考虑能源、国土、环境问题等制约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此外,一国人口结构的高龄化、少子化,全球市场竞争的激化所导致的该国企业竞争力的相对下降,也具有使一国的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作用。

与潜在增长率相对照,“现实增长率”是指一国经济在实际上所实现的增长率,它可以由政府通过审时度势,采取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加以调整,并由于企业、个人的心理变化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动。

GDP、GDE、GDI 的“三面等价”

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费,不是卖给个人用于消费,就是卖给企业用于投资,而从“把东西买来加以使用”的意义上说,投资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消费”,在GDP统计中,“消费”又被称作“支出”。

同时,生产者把它所生产的东西卖给个人、企业乃至政府以后,需将所得到的收入分配给对生产做出贡献的各种“要素”,这里所说的“要素”既包括劳动者,又包括土地、资本等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

总之,无论是对于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还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都可从生产、支出、分配这三个方面来把握。而对于一国的生产活动,从生产(值)方面来把握,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从支出方面来把握,就是国内支出总值 GDE(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s);从分配方面来把握,就是国内总收入GDI(Gross Domestic Income)。

以某厂家生产一台汽车为例,作为最终产品的汽车的市场价值为100 万元,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需求者为购买这台汽车所支出的100万元,应计入国内支出总值GDE;厂家(生产者)通过销售这台汽车所获得的100万元,应计入国内总收入GDI。从一台汽车推及一国的全部生产活动,理论上来说,GDP、GDE、GDI 这三者应是等价的,这个原理通常被称为“三面等价”。但是,由于统计精确性等原因,三者的统计结果并非是完全一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