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吟诵教程引路》(3)  —— 为什么要学习入声字

(2012-10-14 20:10:21)
标签:

杂谈

分类: 七槐子文件集合

 

二、为什么要学习入声字

 

 

入声字的学习,一般限于文言诗文尤其是唐宋诗词之吟诵鉴赏的教学范围内,并非阻碍推广普通话,而是出于满足古典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这是原则

 

(一)

 

据考证,南北朝时期,文人归纳出汉字的四声,即:平上去入。其后的文学创作,凡是具有格律的,如绝律(近体诗)和词曲,在使用韵脚、安排平仄方面,一般都是遵循“平上去入”的四声规则遣词造句的。其他属于“古体”的诗作,虽然句内不讲究平仄、对仗,但押韵还是比较严格的,这是“诗经”“楚辞”所树立的准则

于是,中小学文言诗歌的教学,便与入声字天然地具有内在联系。我们语文课本所选录的古诗,多数是唐诗宋词,它们都是遵循了平上去入的四声规则

第一类,绝律。这类诗只押平声韵,韵脚与入声字无涉,但不押韵的诗句尾字只能用仄声字,于是便很容易产生误解。例如,杜甫的五律《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 当春乃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 江船火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一、三、五、七句,其尾字都应该是仄声字。第一句的“节”,第五句的“黑”,用普通话来读,分别是第二声、第一声,属于平声。依照五律的格律规则,这就说不通了

我们再用另外两条规则衡量:一是当中两联必须对仗;二是这八句之间,前后每一个字与邻句相应的字原则上都具有特定的平仄对应关系,即所谓“沾”与“对”。请看仄起的五律平仄格式(首句多不入韵):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附注】

 加圈的字,表示可以用平声字,也可以用仄声字,即所谓针对七言(五言)绝律所说的俗谚口碑:“一三五(或一三)不论,二四六(或二四)分明”。但是,存在若干带有模糊性质的难点:(1)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中韵脚前面仅有一个平声字。例如,仄起五律第三联:(出句)平仄,(对句)仄平对句,若第一字用仄声,只能采用这一个变化:仄平仄平。否则,就会犯孤平2)可以调动平仄,造成错位而实施补救,这个比较麻烦,不细说。(3)一句的最后,不连续使用三个平声字,或者三个仄声字。)

 

 

参照每一句第一第三个字平仄不论、第二第四个字平仄分明的惯例,可以查出依从今音读,这首五律违反平仄要求的一共有四个字,它们依次是发、俱、独、湿其中,“俱”属于“平水韵”的“上平七虞”韵部,算作平声字。其余三个都是入声字,它们属于仄声字,这样理解便合乎格律了。全诗的第三联作为对仗句,认定“独”是入声(仄声)字,才符合上下句第四个字平仄必须相对(反)的要求。

词韵较之诗韵,要求略为宽松一些,但句子当中的平仄格式甚至严过绝律,不再举例分辨了。我们且看第二类:古体诗,也称“古风”。举出最有名的两首杜甫杰作:《佳人》和《梦李白(其一)》,这些经典唐诗以后都应该进入中小学汉语文课本。

 

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自云良家子,零依草

关中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论,不得骨肉

世情,万事随转。夫婿轻儿,新人美如
   
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
   
在山泉水清,山泉水。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
   
不插发,采动盈。天寒翠袖日暮倚修《佳人》

 

 

已吞声,生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
   
故人我梦,明我长相。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 
   
恐非平生魂,路远。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梁,犹疑照颜。水深波浪,无使蛟龙 《梦李白》其一

 

    以上两首唐诗绝唱,假如按照今天的普通话来读,韵脚平声、仄声错落,听不出啥子奥妙。但是,想象中粗略地还原成中古古音,——所有涂成红色并加上方框的,全都是“入声字”。这意味着什么呢?以往我们对此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依照欣赏外国诗、本国新诗的一般思路,管管内容主题,不论用字、用韵这些所谓枝节问题——以为这便是文学鉴赏的正道,殊不知离经叛道远矣,误入歧途久矣。原因何在?一部分原因就是:几十年上百年来,无奈太匆匆,顾不上管诸如“入声字”这样的底里处的关键问题。可见,语文教学总是进不待文字深处涵泳,总是教不好咬文嚼字,总是缺少那种“(汉)语文味”,也算得上源远流长积重难返了。

 

(二)

 

从古代音韵学方面阐释“入声字”这个难题,这是古汉语专家门的一项工作。我们做文化普及工作的汉语文教育者,要不断虚心学习请教,同时在我们自己的专业层面上,汲取学界研究成果,演化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专业探索

我见过的对入声字的最直白有效的诠释,莫过于这一句古代僧人的话:入声短促急收藏。听到过今人有这般操作的技术分辨,云:拟音,便是先把入声字读成普通话第一声,然后马上收住,造成把余音吞咽下去的呜咽、阻塞的效果。专业上,有许多术语,我不想引述了。反正是拟音,想象一下而已

有一个情况,却提供了补救思路。我国方言区中,相当多的地域、人群的口头交际语言,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中古的“入声字”。这乃是还存活着传承者的一个语言奇迹。于是就实质而言,情况变得比较简单了,比如鄂尔多斯的当地交际语言里(方言),就保留着一批入声字,我听那里的学员说过。就是那么一种奇怪的,在普通话里消失了的“入声”,——短促而急收藏。以今天的方言残存,反推古人的发声原理、用语习惯,可能不无裨益。

回到古典文学的学习和鉴赏方面,了解一些入声字常识,进而沉浸到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借助吟诵,尝试象征性地还原其音韵特色,这应该是回归更加真实贴切有效的学习与鉴赏

例如,连续使用某些入声字入韵,会对营造某种意境产生渲染作用。请吟哦相传是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娥梦断秦楼秦楼,年年柳霸陵  乐游原上清秋咸阳古道音尘。音尘,西风残照,家陵

    唐宋词人选用此调,一般押入声韵,词境苍凉哀怨者多。再如,宋代词人贺铸的《子夜歌》(“忆秦娥”之别名),词云:三更,中庭恰照梨花。梨花,不胜凄断,杜鹃啼   王孙何许音尘,柔桑陌上吞声。吞声,陇头流水,替人呜。——这番情景,凄凉而惨烈,似乎听到了呜咽之声


贺铸还填写过平声韵的《忆秦娥》,词境发生变化,韵脚烘托出别样的情绪,请吟哦: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虽然还是描写别离景象,也含着感伤,基本色调却变化了。宋代词人秦观也作过押平声韵的《忆秦娥》词,可作参照。词云:曲江花,宜春十里锦云遮。锦云遮,水边院落,山下人家。 茸茸细草承香车,金鞍玉勒争年华。争年华,酒楼青斾,歌板红牙附注:遮,福州话读“jia”。车,福州话读“qia。此音与画、华、霞、家、牙同韵,或与唐宋读音近似。此平声韵发开口音,适合表现非哀怨的情绪,这一首便描画出明媚温婉的早春风。)

站在入声字的角度上,分析体会前面例举的杜甫的两首古风,诗中出现大量入声字、韵脚全用入声字,其特殊的音韵特色烘托出哀婉悱恻的意蕴,这便解开作者选韵用字的深层用意。采用适合的语调吟诵,能够更加准确贴切地体会诗歌意境

 

(三)

 



学习入声字,对于学习文言作品是有价值的,可以从以下若干方面思考这种学习的特殊价值和具体功用 

1. 有利于熟悉汉语文的对仗规则


古代孩童们吟诵的对韵歌谣,里边便有选择入声字作为仄声字与平声字相对的实例。例如,选择《笠翁对韵》中的一言对、二言对和五言对各6组呈现如下。(红色、蓝色加方框的都是入声字,;按今天普通话读,蓝色字仍是仄声字,而红色字已经是平声字。) 

一言对

   清对      对蒿     对朝
家对     泉对      对双 

二言对:

山茶对石    对春华     对金凫。

对三监     鸾箫对凤     对投竿


三言对:

,晚霞红      三寸,九回肠      志和,博望槎

骐骥,凤凰毛      春九,岁三千      谢蝴,郑鹧鸪


五言

数竿君子,五树大夫松     密云千里,新月钩弯

鼎龙头,银筝雁翅排     贤相,良朋小斋(聚,旧读待查)
蛩声,闲亭鹤影单      仙棋藏绿枕梦黄梁 

谓“对韵”演练,就是通过吟诵这种分门别类加以编写的歌谣,帮助孩童直观、生动地懂得一些汉语文的基本规则,包括:(1)对对子的规则,含词性相应、平仄相反、意义相对、字数相同。(2)押韵的规则,基本上按照“平水韵”中的平声韵部顺序安排(个别处不合)。依次是上卷:一东、二冬 三江、四支 、五 微 六 鱼 七虞八齐 九佳 十仄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卷:一先 二箫 三肴 四豪、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如是诵读,差不多也就可以写出合辙押韵的文言绝律了,当然此前还有一道必做题:对对子。从这里接着引出来古代私学里的另外一个重点演练科目:对课,俗称对对子、对对儿。如果不学习入声字,这些根基处的学习演练迷迷糊糊、模模糊糊,是不是有害于逐步形成厚重稳固管用的汉语文语感基础呢

 

 2. 有利于学习理解对对子、诗词中的对仗句 

 

熟悉声律规则是第一步,学习理解对对子、诗词中的对仗句便是第二步。对对子也是古代私塾里的必做的功课,诵读过《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 《千家诗》这一类蒙书,便自动跨过了对对子的门槛,而属对这种演练方式,对于形象、直观、生动地学习理解汉语文遣词造句的基本法则、修辞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的中小学生,学习欣赏前人大量的对联成果,乃是非常必要的一种基础训练,而“入声字”仍然对理解上下联之间字与字的平仄关系起着阻碍作用。前文言及“对韵”,这番道理已然讲过了。对联中,出句(上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对句(下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因为不清楚入声字的特殊读音,有些语文教师便以为上下联的尾字无所谓平声仄声,教学中出现了误导的情况。请读这些名联,便可知晓

 

狂到世人皆,醉来天子不能呼

一盏寒泉荐秋;三更画船穿藕花

王孙不归,芳草何曾 ;城犹是,白云无尽时   

云带钟声穿树 ;风摇塔影过江来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 君真气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其中,红色加方框的入声字今音都读平声,误解盖源于此。蓝色加方框的字,也是今音读平声的古代入声字,还原成本来的仄声,才能正确理解原作上下联之间的平仄对应关系,第一副对联中,出句、对句的后三字,依次是:平仄仄 / 仄平平。认定“欲”“杀”是入声字,属于仄声,便能感到“皆欲杀”与“不能呼”的平仄对应。对联里,每句尾字以外,也还存在着上下联的平仄对应,一般双数位置用字更严格一些。如上,像字数最多的末两联,各小句的对应关系就比较讲究

近体诗中的律诗,当中必须有两组对仗句;词里某些特定位置上的语句也要安排对仗:这乃是比对联还要严格的声律关系,甚至有可能涉及整首作品的音乐感、韵律感。可参考前面对杜甫《春夜喜雨》的平仄、对仗之分析,我这里只对杜牧的《泊秦淮》全诗声律和诵读要义作出解析

 

烟笼寒水笼沙, 平平仄仄平平   (笼,古音可读上平声,即今第一声)

秦淮近酒家。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泊,误从今读,则与第一句“笼”失对)

商女不知亡   平平仄仄    (国,若误从今读,则与第二句“酒”失粘)

江犹唱后庭花   仄仄平平    (隔,入声,因不论,可不管)

 

即便用普通话朗诵,最关键的两个入声字“泊”和“国”也不要刻意上扬,而是略加上扬尔后语调降下来为妥。无他,不这样朗诵,就会破坏全诗的声律格局,听起来缺少和谐感。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咬合,已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声律之“场”,具有起承转合的音韵整体感,这乃是格律诗最大最出色的形式美,关联着内涵美、意境美。假如朗诵适度关注,作出些许补救,也聊胜于无了

遗憾的是,语文老师大概很难读好,我在教学案例中发现过把“国”字声调扬起的美读之误导,现场听执教者示范朗读,这类问题就更多了。我以为这不是小毛病,小问题,由此而延伸到阅读(包括白话文本阅读)教学广大区域,损失之大,遗患之深,或许还从来没有人作过田野调研统计

我有一个疑惑:现代学科教学类似于一种流水线运作,统一的教学标准、教材模式、考试样式等等,如果我们发现这种流水线上相当一些工作模型、模版、操作规程,几乎全是不对的或者不好的,——我们期待着大面积乃至于全部如何如何,很难了不是。

 

(四)

 

入声字的学习方法和演练,是不是比较容易掌握运用呢?应该说,方言中没有入声字的地区,学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而方言中具有较多入声字的地区则比较容易。充分利用方言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或许是一条捷径。但关键还是语文教师本人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这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提出一种教学实验思路,供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建设者考虑。要点是参照古代韵书中的入声字韵部,编写相关歌诀,初步熟悉常见入声字。

《平水韵》中,入声字划分出十七个韵部,包括: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凡900余字

词韵相对宽舒。按照《词韵简编》,入声韵可以合并成如下几种:

 

(1)   一屋二沃通用,即:屋部(如“木竹目服福禄谷熟肉”等)、沃部(如“俗玉足曲粟

烛属录辱”等),可以合在一起押韵。

 

(2)    三觉十药通用,即:觉部(如“角桷榷岳捉朔数卓啄”等)、药部(如“薄恶作乐落阁鹤爵弱约”),可以合在一起押韵。

 

    3)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即:质部(如“日笔出室实”等)、陌部(如

        “石客白泽伯”等)、锡部(如“壁击绩笛敌”等)、职部(如“国德色翼

         墨”等)、缉部(如“集急入泣湿”等),可以合在一起押韵。

 

4)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即:物部(如“佛拂屈乞掘”等)、月部

    (如“骨发阙越谒”等)、曷部(如“达末阔钵脱”等)、黠部(如“八察杀刹

     轧“等)、屑部(如”节雪绝列烈“等)、叶部(如“帖牒接蝶叠”等),可

     以合在一起押韵。

 

(5)十五合十七洽通用,即: 合部(如“塔答纳榻杂”等)、洽部(如“狭峡匣

     压鸭”等),可以合在一起押韵。

 

诗韵(指古风,绝律不能押仄声韵)相对严格,但中古音韵存在今天我们可能不是非常熟悉的某些情况,分析之后看到特殊现象,存疑为妥,应该无碍大局

唐诗中与“平水韵”吻合的作品举例:

 

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柳宗元《江雪》,韵脚皆合乎“平水韵”之“九屑”部)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水深波浪,无使蛟龙得。(阔,七曷部)

(杜甫《梦李白》其一,八个主要韵脚用字,皆合乎“平水韵”之“十三职”韵部)

 

杜甫《哀江头》诗通篇用入声韵,韵脚韵部略有变化。第一句至第四句,韵脚“”“”“绿”,皆属“平水韵”之“一屋”韵部。第五句至第十八句,韵脚”“”“”“”“”“”“皆属“平水韵”之“十三职”之韵部。唯有尾句韵脚”,属平水韵之“二沃”韵部。——

 

少陵野老吞声,春晶潜行曲江。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

 

综合这些现象,本着汉语文教学知识的有用、好懂、简明的编制原则,七槐子认为最好借鉴《声韵启蒙》《笠翁对韵》的编写思路,主要参照“词韵”,把入声字划分为五大韵部,编出具有今天学生学习特色的《入声对韵歌诀》,目标是把阅读古代诗文常见的八九百个入声字,像《千字文》那样囊括其中,合辙押韵,谐于唇吻,轻松愉快地记诵不忘。安排在小学最为适合,能够兼顾识字了,尔后,将会惠及初中高中乃至于一生的个人古典学习欣赏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