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教程引路》(3) —— 为什么要学习入声字
(2012-10-14 20:10: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七槐子文件集合 |
二、为什么要学习入声字
入声字的学习,一般限于文言诗文尤其是唐宋诗词之吟诵鉴赏的教学范围内,并非阻碍推广普通话,而是出于满足古典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这是原则。
(一)
据考证,南北朝时期,文人归纳出汉字的四声,即:平上去入。其后的文学创作,凡是具有格律的,如绝律(近体诗)和词曲,在使用韵脚、安排平仄方面,一般都是遵循“平上去入”的四声规则遣词造句的。其他属于“古体”的诗作,虽然句内不讲究平仄、对仗,但押韵还是比较严格的,这是“诗经”“楚辞”所树立的准则。
于是,中小学文言诗歌的教学,便与入声字天然地具有内在联系。我们语文课本所选录的古诗,多数是唐诗宋词,它们都是遵循了平上去入的四声规则。
第一类,绝律。这类诗只押平声韵,韵脚与入声字无涉,但不押韵的诗句尾字只能用仄声字,于是便很容易产生误解。例如,杜甫的五律《春夜喜雨》。
第一、三、五、七句,其尾字都应该是仄声字。第一句的“节”,第五句的“黑”,用普通话来读,分别是第二声、第一声,属于平声。依照五律的格律规则,这就说不通了。
我们再用另外两条规则衡量:一是当中两联必须对仗;二是这八句之间,前后每一个字与邻句相应的字原则上都具有特定的平仄对应关系,即所谓“沾”与“对”。请看仄起的五律平仄格式(首句多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附注】
参照每一句第一第三个字平仄不论、第二第四个字平仄分明的惯例,可以查出依从今音读,这首五律违反平仄要求的一共有四个字,它们依次是:发、俱、独、湿。其中,“俱”属于“平水韵”的“上平七虞”韵部,算作平声字。其余三个都是入声字,它们属于仄声字,这样理解便合乎格律了。全诗的第三联作为对仗句,认定“独”是入声(仄声)字,才符合上下句第四个字平仄必须相对(反)的要求。
词韵较之诗韵,要求略为宽松一些,但句子当中的平仄格式甚至严过绝律,不再举例分辨了。我们且看第二类:古体诗,也称“古风”。举出最有名的两首杜甫杰作:《佳人》和《梦李白(其一)》,这些经典唐诗以后都应该进入中小学汉语文课本。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梦李白》其一
(二)
从古代音韵学方面阐释“入声字”这个难题,这是古汉语专家门的一项工作。我们做文化普及工作的汉语文教育者,要不断虚心学习请教,同时在我们自己的专业层面上,汲取学界研究成果,演化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专业探索。
我见过的对入声字的最直白有效的诠释,莫过于这一句古代僧人的话:入声短促急收藏。听到过今人有这般操作的技术分辨,云:拟音,便是先把入声字读成普通话第一声,然后马上收住,造成把余音吞咽下去的呜咽、阻塞的效果。专业上,有许多术语,我不想引述了。反正是拟音,想象一下而已。
有一个情况,却提供了补救思路。我国方言区中,相当多的地域、人群的口头交际语言,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中古的“入声字”。这乃是还存活着传承者的一个语言奇迹。于是就实质而言,情况变得比较简单了,比如鄂尔多斯的当地交际语言里(方言),就保留着一批入声字,我听那里的学员说过。就是那么一种奇怪的,在普通话里消失了的“入声”,——短促而急收藏。以今天的方言残存,反推古人的发声原理、用语习惯,可能不无裨益。
回到古典文学的学习和鉴赏方面,了解一些入声字常识,进而沉浸到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借助吟诵,尝试象征性地还原其音韵特色,这应该是回归更加真实贴切有效的学习与鉴赏。
例如,连续使用某些入声字入韵,会对营造某种意境产生渲染作用。请吟哦相传是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唐宋词人选用此调,一般押入声韵,词境苍凉哀怨者多。再如,宋代词人贺铸的《子夜歌》(“忆秦娥”之别名),词云: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番情景,凄凉而惨烈,似乎听到了呜咽之声。
贺铸还填写过平声韵的《忆秦娥》,词境发生变化,韵脚烘托出别样的情绪,请吟哦: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虽然还是描写别离景象,也含着感伤,基本色调却变化了。宋代词人秦观也作过押平声韵的《忆秦娥》词,可作参照。词云:曲江花,宜春十里锦云遮。锦云遮,水边院落,山下人家。 茸茸细草承香车,金鞍玉勒争年华。争年华,酒楼青斾,歌板红牙。(附注:遮,福州话读“jia”。车,福州话读“qia”。此音与画、华、霞、家、牙同韵,或与唐宋读音近似。此平声韵发开口音,适合表现非哀怨的情绪,这一首便描画出明媚温婉的早春风景。)
站在入声字的角度上,分析体会前面例举的杜甫的两首古风,诗中出现大量入声字、韵脚全用入声字,其特殊的音韵特色烘托出哀婉悱恻的意蕴,这便解开作者选韵用字的深层用意。采用适合的语调吟诵,能够更加准确贴切地体会诗歌意境。
(三)
学习入声字,对于学习文言作品是有价值的,可以从以下若干方面思考这种学习的特殊价值和具体功用。
1. 有利于熟悉汉语文的对仗规则
古代孩童们吟诵的对韵歌谣,里边便有选择入声字作为仄声字与平声字相对的实例。例如,选择《笠翁对韵》中的一言对、二言对和五言对各6组呈现如下。(红色、蓝色加方框的都是入声字,;按今天普通话读,蓝色字仍是仄声字,而红色字已经是平声字。)
一言对:
清对浊 荻对蒿 夕对朝
家对国泉对石 只对双
二言对:
山茶对石菊秋实对春华 宝鸭对金凫。
二伯对三监鸾箫对凤笛 洗钵对投竿
三言对:
秋月白,晚霞红三寸舌,九回肠 志和宅,博望槎
骐骥足,凤凰毛春九十,岁三千 谢蝴蝶,郑鹧鸪
五言对:
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密云千里合,新月一钩弯
石鼎龙头缩,银筝雁翅排贤相聚东阁,良朋集小斋(聚,旧读待查)
古壁蛩声匝,闲亭鹤影单仙棋藏绿橘,客枕梦黄梁
谓“对韵”演练,就是通过吟诵这种分门别类加以编写的歌谣,帮助孩童直观、生动地懂得一些汉语文的基本规则,包括:(1)对对子的规则,含词性相应、平仄相反、意义相对、字数相同。(2)押韵的规则,基本上按照“平水韵”中的平声韵部顺序安排(个别处不合)。依次是上卷:一东、二冬
熟悉声律规则是第一步,学习理解对对子、诗词中的对仗句便是第二步。对对子也是古代私塾里的必做的功课,诵读过《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 《千家诗》这一类蒙书,便自动跨过了对对子的门槛,而属对这种演练方式,对于形象、直观、生动地学习理解汉语文遣词造句的基本法则、修辞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的中小学生,学习欣赏前人大量的对联成果,乃是非常必要的一种基础训练,而“入声字”仍然对理解上下联之间字与字的平仄关系起着阻碍作用。前文言及“对韵”,这番道理已然讲过了。对联中,出句(上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对句(下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因为不清楚入声字的特殊读音,有些语文教师便以为上下联的尾字无所谓平声仄声,教学中出现了误导的情况。请读这些名联,便可知晓:
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王孙不归,芳草何曾歇
云带钟声穿树出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
国忠君真气节
其中,红色加方框的入声字今音都读平声,误解盖源于此。蓝色加方框的字,也是今音读平声的古代入声字,还原成本来的仄声,才能正确理解原作上下联之间的平仄对应关系,第一副对联中,出句、对句的后三字,依次是:平仄仄 / 仄平平。认定“欲”“杀”是入声字,属于仄声,便能感到“皆欲杀”与“不能呼”的平仄对应。对联里,每句尾字以外,也还存在着上下联的平仄对应,一般双数位置用字更严格一些。如上,像字数最多的末两联,各小句的对应关系就比较讲究。
近体诗中的律诗,当中必须有两组对仗句;词里某些特定位置上的语句也要安排对仗:这乃是比对联还要严格的声律关系,甚至有可能涉及整首作品的音乐感、韵律感。可参考前面对杜甫《春夜喜雨》的平仄、对仗之分析,我这里只对杜牧的《泊秦淮》全诗声律和诵读要义作出解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平平平仄仄平平
夜泊秦淮近酒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即便用普通话朗诵,最关键的两个入声字“泊”和“国”也不要刻意上扬,而是略加上扬尔后语调降下来为妥。无他,不这样朗诵,就会破坏全诗的声律格局,听起来缺少和谐感。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咬合,已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声律之“场”,具有起承转合的音韵整体感,这乃是格律诗最大最出色的形式美,关联着内涵美、意境美。假如朗诵适度关注,作出些许补救,也聊胜于无了。
遗憾的是,语文老师大概很难读好,我在教学案例中发现过把“国”字声调扬起的美读之误导,现场听执教者示范朗读,这类问题就更多了。我以为这不是小毛病,小问题,由此而延伸到阅读(包括白话文本阅读)教学广大区域,损失之大,遗患之深,或许还从来没有人作过田野调研统计。
我有一个疑惑:现代学科教学类似于一种流水线运作,统一的教学标准、教材模式、考试样式等等,如果我们发现这种流水线上相当一些工作模型、模版、操作规程,几乎全是不对的或者不好的,——我们期待着大面积乃至于全部如何如何,很难了不是。
(四)
入声字的学习方法和演练,是不是比较容易掌握运用呢?应该说,方言中没有入声字的地区,学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而方言中具有较多入声字的地区则比较容易。充分利用方言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或许是一条捷径。但关键还是语文教师本人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这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提出一种教学实验思路,供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建设者考虑。要点是:参照古代韵书中的入声字韵部,编写相关歌诀,初步熟悉常见入声字。
《平水韵》中,入声字划分出十七个韵部,包括: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凡900余字。
词韵相对宽舒。按照《词韵简编》,入声韵可以合并成如下几种:
(1)
烛属录辱”等),可以合在一起押韵。
(2)
(4)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即:物部(如“佛拂屈乞掘”等)、月部
(5)十五合十七洽通用,即: 合部(如“塔答纳榻杂”等)、洽部(如“狭峡匣
诗韵(指古风,绝律不能押仄声韵)相对严格,但中古音韵存在今天我们可能不是非常熟悉的某些情况,分析之后看到特殊现象,存疑为妥,应该无碍大局。
唐诗中与“平水韵”吻合的作品举例: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韵脚皆合乎“平水韵”之“九屑”部)
●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阔,七曷部)
(杜甫《梦李白》其一,八个主要韵脚用字,皆合乎“平水韵”之“十三职”韵部)
杜甫《哀江头》诗通篇用入声韵,韵脚韵部略有变化。第一句至第四句,韵脚“哭”“曲”“绿”,皆属“平水韵”之“一屋”韵部。第五句至第十八句,韵脚“色”“侧”“勒”“翼”“得”“息”“极”皆属“平水韵”之“十三职”之韵部。唯有尾句韵脚“北”,属平水韵之“二沃”韵部。——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晶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
综合这些现象,本着汉语文教学知识的有用、好懂、简明的编制原则,七槐子认为最好借鉴《声韵启蒙》《笠翁对韵》的编写思路,主要参照“词韵”,把入声字划分为五大韵部,编出具有今天学生学习特色的《入声对韵歌诀》,目标是把阅读古代诗文常见的八九百个入声字,像《千字文》那样囊括其中,合辙押韵,谐于唇吻,轻松愉快地记诵不忘。安排在小学最为适合,能够兼顾识字了,尔后,将会惠及初中高中乃至于一生的个人古典学习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