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欣赏:老君殿的一副楹联

老君殿的一副楹联
http://i2.s1.dpfile.com/pc/c68cbeb8ad3e5eaf5aac3f394e40ae0e(249x249)/thumb.jpg
安徽省涡阳县太清宫老君殿的殿门两侧,悬挂着台湾学者马合阳撰写的一副楹联,对老子的生平经历作了一番概括和描述。楹联的内容如下:
八一载脱胎离母和光同尘执大象也真源起于斯土
五千言函关传经致虚守静其犹龙乎至道化及万邦
“八一载脱胎离母”,讲的是个神话传说,说太上老君(即老子)投胎到玄妙玉女(即老子母亲)腹中81年,因圣母攀折李树枝,老子从圣母的左腋下降生的故事。
“和光同尘”,源自《老子》第4章和第56章,原文为“和其光,同其尘”。“和”,涵蕴、涵蓄;“光”,光芒。“同”,混同;“尘”,尘土、尘垢。意思是老子这个大圣人涵蓄着自身的光芒,不露仙家本色,降临凡尘,来到人间。
“执大象也”,出自《老子》第35章的首句。“执”,持守;“大象”,最大的迹象,指道。道本无形,但它充塞天地,无处不在,所以说它是“大象”。意思是指老子终生追求和执守道学。
“真源起于斯土”,“真源”指“道德真源”。唐高宗拜谒老子故里后,确认这里是“道德真源”所在,颁旨将老子故里改为真源县。“起于”,得名于,起源于。“斯土”,“斯”,此;“土”,土地,即这块土地,指现今涡阳太清宫之所在。全句的意思是,道德真源(老子故里)就起于这块土地,或真源就在这块土地上。
“五千言函关传经”,讲老子晚年西游,在函谷关被关令尹喜热情挽留,经尹喜再三恳请,老子写下五千言《道德经》的故事。
“致虚守静”,出自《老子》第16章中“致虚极,守静笃”两句:“致”,通“至”,到达,达到。“虚极”,虚静的最高境界。“守”,把持、保持:“静”,指心灵虚寂、宁静:“笃”,稳重。全句意思是要排除各种杂念,竭力使心灵虚寂,并切实坚守在宁静的状态。
“其犹龙乎”,“其”是副词,表示推测、估计的语气。“犹龙”是个典故,说的是孔子向老子问礼后,对老子十分敬仰,赞扬他高深莫测像一条龙。“乎”,语气词,表示赞美和感叹。全句意思是:他好像一条龙啊!
“至道化及万邦”,“至”,达到极点,“道”,老子之道:“至道”即老子之大道。“化”,感化、教化。“及”,到。“万邦”,指天下。全句的意思是老子用至高至尊的大道教化天下万邦。
这副楹联概括了老子的一生,从老子降生到晚年西出函关写《道德经》,从孔子赞美其学识到老子的主要学说观点,以及老子故里所在,都作了画龙点睛般的介绍。虽夹杂了一些神话色彩,但老子的生平仍可见于一斑。
——选自刘光蓉专著《老子浅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