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策略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2015-01-08 09:35:02)
标签:
课题 |
分类: 教学科研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策略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执笔:武夷山市崇安小学
邮箱地址:wyscazxlym@163.com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2014年5月,武夷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发出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号召,我校积极响应,精心组织教师申报“武夷山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市教研室领导与专家对各校上报的立项申请书进行严格审核,于2014年10月确定幼儿、中小学共二百多项课题,我申报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策略的研究》被确认为立项课题,(课题立项编号:wys201410039)。根据武夷山教育局,使课题研究管理正规化、程序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课题研究方案。下面,我谨代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策略的研究》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敬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审议和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和界定
1、2012年4月参加杭州“千课万人”全国研讨会,吴正宪老师执教了《重叠》一课,其中关于同时参加两项兴趣小组的学生有几人的片段汇报中,学生关于“重叠”人数顺心所欲的回答,吴老师巧妙的调控,引发我对任何恰当追问的思考。课堂中的追问就是把一个个的问题串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深度的思考中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追问?在什么时候追问?追问的价值又是什么呢?故我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策略的研究》的课题。
2、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之后的进一步引导。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交流走向深入。追问可以及时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成功的追问本质是一种高效点拨,是保证对话成为深度交流的重要手段。没有追问的课堂,其本质是教师教的缺位,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学习始终在一个层面上徘徊。
追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追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追问是一种教学策略,追问的问题一定是有意义的、有趣的,同时也是有挑战性的。因而对于一个成熟的数学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古代教育家在课堂追问方面也早有自己的研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表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美国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提问策略,提出有效问题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在教师课堂提问层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另外,许多大教育家的教育教学论中也纷纷指出“问题”在维系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分类。但这些研究里面仅提到了教师的提问策略,很少从追问角度加以综述。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师追问有效性这方面的研究尚处空白,有待实践和研究。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将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追问实践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三、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高效追问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追问,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却没有办法很准确到位的表达出来,或者因为习惯的缘故表达不够完整、不够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追问,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表达清晰,引导学生走向准确与规范,通过这样经常的追问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
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策略,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课堂追问的顺利实施。正因如此,我们试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期指导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研究内容
1、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问题筛选。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方式的选择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时机的把握。
5、教师要具有追问的意识和习惯。
五、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充满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追问者”,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善于追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和关键的把握了然于心;善于追问的教师就是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善于追问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从而“于无为处而无不为”。追问的艺术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快乐驿站。
2、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创造性地用教材,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追问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将问题设置梯度,分档提问,同学之间相互启发;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评价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本课题研究,恰当地运用有效追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六、研究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追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启发性原则:利用追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学到知识。
3、适度性原则: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追问的频率和时间;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
4、兴趣性原则:教师的追问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5、循序渐进性原则:数学课堂追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的设计,要遵循、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等一系列规律,体现教学的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体现出指示结构的紧密型、科学性、条理性。
6、全面性原则:追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创新精神。
七、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小学五、六年级。
八、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密切关注教学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课堂追问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探讨小学数学课堂追问时机的把握。
4、学科借鉴法:研究过程中借鉴其他学科在课堂追问方面的做法,吸取经验,弥补不足。
5、课例分析法:研究数学课,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追问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的重要作用。
6、总结经验法: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在研究的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九、实施步骤及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并在教研活动中分析本校教师课堂追问的现状,确定研究的课题,组建课题组,明确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年4月——2014年6月)开展研究,加强学习,收集资料、积累和整理资料,。探索过程中采取“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的方式进行。形成阶段性的成果。
第三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结题、总结阶段。整理学生成长记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9月)填写申报表,申请立项,启动研究,成立课题小组;搜集课题有关论文、案例并结合新理念进行理论学习,完成课题的立项申报、让课题组成员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写好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会议。建立课题博客。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制定课题计划; 从课堂研究入手,广泛深入地了解小学教学中课堂追问现状;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探讨课堂教学追问的策略;撰写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7月)发现、提炼、概括实践中的有效做法,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十、研究成果形式
2011.11—2012.3 |
课题组成员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实施起来有章可循。 |
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1份 |
2012.4—2014.4 |
课题组成员经过前期试验,能发现学生有效追问对其思维灵活性及课堂质量的提升。 |
公开课 |
2012.3—2014.7 |
课题组成员总结体会并体现出文字成果。 |
阶段性分析、论文,教学后记、总结、教案、录像各若干篇。 |
2014.7—2014.9 |
汇总课题组成员的意见。 |
课题结题报告1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