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有感
(2024-02-28 13:07:56)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那么,究竟我们的儿童观是怎样的呢?这本书很好,在每一章的最后一页都留下了“反思性问题”,就像我们学生时代的教科书一样。而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方法论、权利以及儿童和成人的表达模式所提出的。这对我的深度阅读很有帮助。第一章节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你所受的教育,你曾经的学习环境隐含的儿童观和童年观是什么?
作为80后,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我们小时候的教育环境是这样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对于学生来讲,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我们必须听老师的话。老师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而在老师的眼里,儿童似乎是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利的,儿童就是一个个需要灌装的知识容器。尤其是更小一些的孩子,成人们也往往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小孩子就是要听大人的……这些观念误区一直影响了我们很久,直到我们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后,还占据在我们的思想中很长一段时间。这正是为什么我们总喜欢上预设的课程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原因。
在书中,我再次读到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条款中关于儿童的权利的描述:被保护免受伤害的权利、享有健康照护和教育等服务的权利以及参与的权利。同时,我也联想到了《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一书中所强调的“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以及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中所强调的儿童是完整的人的相关理念。
所以,我们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要树立这样的儿童观:儿童是完整的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儿童是有权利的人。如书中所说:幼儿是“他们自身生活方面的专家”,幼儿是熟练的交流者,幼儿是权利的持有者,幼儿是意义创造者。有了这样的儿童观后,作为教师需要怎么做?我想,不仅仅是要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相信儿童有无限的潜能,还要有“儿童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意识,更要有和儿童一起生活的行动。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固有的行为方式中走出来,让自己的教育生活逐渐走向研究型的生活,以聆听者、观察者、陪伴者、参与者、合作者等身份参与儿童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走下“教者”的神坛,和儿童一起在生活和游戏中交流、探索、发现、建构有意义的知识。另外,我们也要重新定义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传统的我问你答并不是真正的交流。我问你答,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非儿童的主体地位。有时儿童会答非所问,有时儿童所给我们的答案也并非是他们心中所想。而真正的交流应当是相互作用的,应当是产生积极意义的。我们需要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表达、去创造,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肢体动作,或者是乱作一团的随手涂鸦,都可以作为交流的一种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放下姿态,承认自己是儿童生活的参与者、研究者、实践者、观察者、合作者,而非单一的指导者,从多维度融入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相信并明确——儿童的看法和经验很重要,其获得经验的途径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儿童通过生活与游戏,自己获得的知识才更有价值。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