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法尔如是
法尔如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52
  • 关注人气:2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教师的建议》——8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2015-07-29 09:22:39)
一、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第一个问题:要消除某些受教育者智力不平等的思想。
在某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某些儿童知道了自己在智力发展上有限,正是这一点成了他们不想学习的原因。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感到自己似乎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这种状况不应当出现!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
解决这个问题,在于不要把学校和学生的精神生活仅仅局限在掌握教学大纲所取得的成绩上。(唯分数)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在这里,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学校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获得幸福和欢乐,这个活动领域的顶峰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善。
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堵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中和成就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第二个问题:一部分青少年把学习当成一种苦事和沉重的负担。如何使学生认识和体验并自觉主动地获取人类文化的宝藏,热爱学习,有教养。
如何克服学生把学习当成负担和苦役的现象?那就在于:把责任感变成学校精神生活的核心。
从幼小的年纪开始,就应当使一个人从亲身经验中得到一种信念:生活中有一个叫做“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有允许做的事和不允许做的事,有值得赞扬的事和应受谴责的事,有道德高尚的事和卑鄙可耻的事。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这一点正是以责任感教育学生的技巧和艺术之所在。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学生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出能力——一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即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泉源,它只有在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什么和他对社会贡献什么这两者之间达到高度和谐的地方才得以展开。
三、个性全面发展的第三个问题:需要的教育。培养有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的愿望,劝止不能允许的和不可容忍的愿望。(欲望服从理性,克制腐蚀性的、使人堕落的欲望,形成和满足高级的精神需要)
四、个性全面发展的第四个问题:在人的生活中,满足物质需要与形成、发展、满足精神需要之间,能否建立起明智的和谐。(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和谐发展)
学校里,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都不学,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沉郁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
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莛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也还能继续下去。
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一教育过程中,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的多方面:以致能使每一个人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只有在一个年轻人由于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显示了自己,从而体验到自豪感的地方,我们才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看到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力量的东西。
只有当学习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时候,只有当集体与个人的和谐成为这种丰富性的核心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人愿意去从事的活动。
个别儿童、少年和青年不愿意学习,这个证据正说明了学校里只有学习,而没有集体和个人的丰富多彩而充实的精神生活。懒惰、散漫——这是危险的孪生子,它们的“母亲”就是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五、全面发展思想的第五个问题:应当使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做好准备,“安置”他去从事工人和农民的普通的、“粗重的”、平凡的劳动,而且要培养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劳动的愿望、志向和向往。(培养普通的劳动者,享受劳动的快乐。接受教育并非为了将来脱离体力劳动而成为一个奴役别人的剥削者)
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这项任务。首先,通过教养和知识的传授,应当在学生时代就使学生认识到:“普通”劳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具有无限复杂性和丰富的创造性。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应当单纯地成为“起码的生活资料”的获取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秘诀”之至,就在于从儿童的学校生活的最初几步开始,把劳动看成是需要智慧的、非常复杂的事情,从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年轻的劳动者的人的尊严感。
要使一个人从童年就开始的劳动生活成为他的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能给人以欢乐,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劳动是一种创造,在劳动中能展示人的能力、禀赋和天才,从而能够确立人的尊严感。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并不是他们在劳动中直接需要的;它们之所以需要,是为了使一个人在接触了文化财富之后,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产生一种自己是劳动的聪明而有才智的主宰者的尊严感,为自己在生活中只是为求得一块面包在操劳而感到幸福。
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在每一个未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身上,培养起一种对知识、文化和美的不可熄灭的向往。
六、全面发展思想的第六个问题:掌握牢固的、深刻的、理解透彻的知识,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都在追求“我要比今天知道得更多”的不能动摇的愿望。
要对学生的荣誉和自尊感抱着一种敏锐的爱护态度。学习的愿望这个产儿是娇嫩的,任性的,调皮的,需要时时刻刻照料它。你要每一分钟接触它,否则它就会变得无人照料,而且你不得有任何一次粗暴地、疏忽大意地去对待它。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要经常地评价自己的学生。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意学习的一种惩罚。如果由于学生不善于学习而给他一个不及格的评价,那就更糟:儿童觉得教师已经把他看得什么都不行,他就会欺骗和弄虚作假。学生不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会酿成大祸——懒惰和散漫。
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要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作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一个真正的教师和教育者,如果他看到儿童还不会学习,还不理解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他是绝不会就给儿童作出评价的。
评价的次数不要过多,过多的评价会降低它的教育价值。同时,教师在给学生做出评价的时候,要把劳动放在首位,其次才是能力。
有教学,但是没有智育,——这是许多儿童知识肤浅和不巩固的主要原因。智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通过获得知识而变得聪明起来,使学习对他来说并不因为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而变得越来越难。所掌握知识的分量本身,并不是智育水平的标志。教师的任务在于,要使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所必需的脑力劳动成为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手段。
要解决智育的问题,首先要求每一个教师同时成为智慧的培育者,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包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采取专门的方式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这是对教师劳动最起码的要求。其次,智力的发展和整个智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在学校里,应当让智力生活之火永不熄灭地燃烧和发光;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兴趣越丰富多样,知识的最重要的泉源——书籍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越珍贵,那么智力局限性、对知识抱冷淡态度的危险就会越小。
对那些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在教学和教育中,要对他们采取细致的、温和的、个别对待的态度。主要的是:不要让这些儿童觉得自己“不够格”,防止他们对学习劳动产生无所谓的态度,不要伤害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我们认为学校和教师负有人道主义的使命:挽救这些孩子,引导他们以完全够格的、幸福的人生的资格进入交往、精神生活和美的世界。
七、全面发展的思想的第七个问题: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素养。
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作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一项严重任务,就是形成学生对于做父亲和做母亲的道德准备。要善于把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看做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要善于从这样的立场来看待教育现象,这就是再过20年,我们的小学生就会领着自己的儿子来上学,就会跟我们一起思考怎样更好地教育他。
教育学生怎样做父母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对他们进行完满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早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就懂得对别人的生活、健康、精神安宁和福利负有劳动的责任和道德的义务,认识到逃避劳动、不负责任、不尽义务是一种可鄙的品质。
不断提高父母们的教育学知识水平的教学大纲,这实质上就是我们跟家长一起进行共同的工作——细致而艰难的工作,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在这项共同工作中,主导的思想就是要想到将来,看到将来。
八、全面发展的思想的第八个问题:培养道德的成熟性。
学校是一个幸福的童年时代的世界,但是照耀这个世界的思想应当是想到儿童在明天将要变为成年人。成年人的思想、操心和观念——这一切都应当逐渐地进入无忧无虑的童年的世界。儿童的道德成熟性、“成年性”,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待劳动的态度,更准确地说,取决于劳动在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成熟性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为了什么而生活,对哪些事情的操心和思虑充满着他的生活,以及生活的意义在他的心目中表现在哪里。最重要的教育学任务之一就在于,早在少年时期,就使对劳动的迷恋成为充满人的精神生活的最为关心的事。成熟性——这就是对未来的向往,就是能够认真地思考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