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教师的建议》——64、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2015-07-23 14:56:20)
上一节讲了教师课堂上应将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那么这一节阐述了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的讲述。(在这点上,小学的教师做得好一些,中学、高中要差一些。)
因此,为了使少年学生能注意听讲,我们应该力求使讲课的思路达到最清晰的程度。要做到这点,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20倍,以便能够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我们所注意的中心,就并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了:从学生的眼神里就能看出他们是懂了还是不懂,如有必要,我就补充讲些新的事实。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抽象思维——由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是少年时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为此,我们在提供事实上应该是慷慨的,而在进行概括上是吝啬的。对少年来说,最有趣的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我们叙述事实,而让学生去分析它们和进行概括。在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少年感觉到思维的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思维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的情感的时期。
为了满足少年对抽象活动的需要,要重视让他们做一些推理的练习。这样,他们上课就感到很有兴趣。此外,课堂上进行训练机敏性的练习,也能引起学生巨大的兴趣。总之,要使学生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而脱离开具体的东西。
这里,特别要提醒教师注意的地方:有些教师使出教育学上巧妙的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理解,试图让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但结果事于愿违,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少年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它摆脱思考,这就好比是给聪明伶俐的头脑做催眠术,使它变得迟钝起来。
如果对上述现象作进一步说明的话,就涉及到掌握知识的问题。什么是掌握知识?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对待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如果没有思考和研究活动,什么也装不住。请记住:发现的欢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
关于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苏氏研究认为,大脑中有一块“情绪区域”,如果它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兴趣就会消失,疲劳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就会来临。当讲授的内容充塞了过多的新材料,或者教师力求以事实、现象和事件的新奇而使学生感到大为震惊的时候,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因此,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待激发脑的“情绪区域”的问题。
对少年来说,感兴趣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外加的东西,而是教材的实质本身。我们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就没有必要一直去刺激脑的“情绪区域”了。
经验证明:讲课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候教师就非但要大声喊叫,而且有时候还得敲桌子了。如果这样的课一节跟一节地上下去,那么少年就处于如此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以至他很可能对教师做出无礼的表示,当他回到家的时候,则感到郁闷、激怒、头疼。这样就根本谈不上从事正常的脑力劳动了。
那么,怎样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如果教师的讲述里完全都是新材料,那么学生就无法把新材料跟自己的思想挂起钩来。因此,揭示出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
我们不允许“反复咀嚼”已经熟知的东西,以免引起少年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的态度。需知少年们希望感到自己是思考家,而不是再现知识的机器。如果我们确知全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某一个教材,那就既用不着再布置课后去学习它,也用不着以其他方式去复习它。顺便指出,检查家庭作业常常进行得没有趣味,正是因为它是在机械地重复已不止一次地复习过的东西。
关于知识运用的问题。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应当成为建立新的联系的内部刺激物和推动力,这就要求经常地把知识加以运用。一是,在讲课时,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那一部分已知的东西,把它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工具。在那些学生能够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解释问题的地方,保留不讲,不把话说完,让学生对教师没有阐明的地方作出思考和回答。二是,我们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独立地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相互关系、现象和事件,这也就是巩固。在巩固这个环节,特别要注意:不要在教师讲完课以后就让学生回答;不把识记的目的放在首位,应该让学生努力把精力用在思考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