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推荐:《孩子们,你们好》
(2014-07-30 14:01:45)《孩子们,你们好》是格鲁吉亚(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博士、教授——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实验的成果。我自认为,这是这两年来我读到的最好的一本教育书。阿莫纳什维利是继苏霍姆林斯基之后的又一位教育家。在中国教师的心目中,阿氏的知名度远比不过苏氏。但两位教育家对待儿童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脉相承的。我无法将阿氏的教育思想参研透彻,但对他所言深以为然。近来,当和我的同事进行交流的时候,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向同事推荐这本书。因为,我觉得一个为人父母特别是为师者,不读读这本书实在是一份缺憾。
在当下的社会情势下,所有家长和老师无不对分数顶力膜拜。分数成了教师控制教学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学样的“顶梁柱”,分数成了老师塞到家长手中的“鞭子”。在大多数场合,分数被作为区分学生优劣的标尺,成了成人对儿童施加社会压力的工具。归根结底,分数成为“权力的体现”。儿童就这样在分数和成人“权力”的逼迫下失缺乏了灵性,不仅个性难以得到发展,人格扭曲和异化,就连应有的知识和能力也难有发展成效。这不仅让众多家长和教师额头冷汗涔涔了:孩子(学生)怎么了?教育该怎么做?
阿莫纳什维利没有分数的教育体系,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曙光,吹散了我们眼前的迷雾。让我们来看看阿氏是怎么说的吧。
“我认为,分数——这是跛腿的教育学的一根拐杖,或者,这是体现教师的绝对权利的一根权杖。拄着拐杖走进预备班的教室,把这根权杖架在于6岁儿童的头上——这样的教学,在我看来,乃是一个教育的怪胎。”
“儿童们绝不需要分数!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分数,干吗要发明分数,分数使谁的生活轻松下来。这是我们——教师和家长——使儿童养成了为分数而学习的习惯,是我们激起了他们对‘1’至‘5’这些数字的恐惧。当我们看到,他们终于开始努力追求‘好分数’,开始为这些数字而学习起来了,我们就会说:‘你们看,儿童多么需要分数:没有分数,他们就不肯学习。“
“儿童们不需要分数,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的学习变成发展认识渴望的过程,如果他们感觉不到我们强加给他们的种种强制措施的压力,即使没有分数,他们也会乐意学习。他们根本不需要知道,在学习方面,他们每一个人在班上占第几名,谁打头第几名,谁倒数第几名;他们也不需要知道,学生有‘高才生’和‘差生’、‘学习好的学生’和‘落后学生’的区分。需要区分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无能,不能认识每一个儿童的心理,我们不能为后者建立如同在学术界现在人们常说的最优化的、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
“儿童很可能过一分钟就会忘记教师的训斥,重又试图摆脱教师的绝对权利,去从事更有趣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不以这样的恢复秩序的手段为基础,而是以改变对儿童的态度,改变教学和教育过程本身为基础;最后,在班上确立普遍的友善、同情、亲切和关怀的气氛,这岂不更好吗?托尔斯泰把这一切称做为‘学校精神’。“
一、确立师生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阿氏的教育实验是从改变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入手的。他认为,师生关系,就其性质来说,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强迫命令的、权力主义的,即教师包办一切,不尊重儿童的人格,以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儿童,用高压手段、体力的优势、处分和分数的恐惧来强迫儿童服从自己的意志。另一种是他所谓的人道主义的、合作的,即师生平等相处,教师信任儿童、尊重儿童,师生合作,共同探索和共同发现,使儿童得到认识的快乐。
1、从儿童所处的立场出发组织教学教育工作和他们的校外生活。
创造类似游戏那样的一种教学情景,把要求儿童在一定教学阶段上必须掌握的知识变为他们自己感到非常重要的,使他们感到学习任务是自己选择的。(自由选择感)
2、始终相信每一个儿童的能力和发展前途。
教师的教育影响的目的在于教会全班要以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同学,相信每一个同学的发展前途,为自己同学的成功而喜悦,并能热情地帮助他摆脱困境。
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
教师的领导作用在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和求知欲,帮助和指引他们走上自我认识、自我觉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道路。
4、合乎道德规范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他的尊严。
二、以发展为目标
阿氏反对教学上的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不顾学生是否弄懂,是否掌握教材,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完成纸上谈兵式的备课计划。他认为,这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是使儿童在学习上落伍,成为“差生”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是教师片面理解量力性原则,低估学生的潜力,“抱着学生走”,把知识像烤鸡肉一样“嚼烂”了“喂”给学生,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他认为这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不能引起他们的的兴趣和积极性,其结果就延缓了儿童的发展。根据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理论,阿氏提出了教学应具有发展指向性的主张,即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在于使儿童整体性的个性在智力、思维能力、情感、意志行为动机、目的、道德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三、使学习成为儿童生活的需要
阿氏认为,采取强制的办法迫使儿童学习是与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发展创造才能的原则相对立的,也是违反学习和认识活动自身的规律的。他主张要着眼于消除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创设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学习的积极情绪、持久的认识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形成内在的动机的教学条件(或环境)。
使学生酷爱学习、不厌学,这绝不是把学生的学习变为没有困难、轻而易举的事。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让学生无需经过个人的智力紧张和认真学习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害的。
教师要始终应在使学生“会学习”和“要学习”上下功夫。
后一篇:阿莫纳什维利的课堂“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