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佐藤学创建学校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后,我们要重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并以基于课堂事实的课例研究来构筑教师们的“同僚性”,促进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为此,我们必须明确研究思路,以解决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研究状态,在研究行为上提供我个人的想法,供交流。
一、理论研究:反复学习和参研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建立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挑战》《宁静课堂的革命——教师的挑战》。
二、课前研究:一是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贯通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我们才有可能将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放在教材上。当下,吃不透教材的问题很是严重。很多教师课前并未深入研究教材,只是机械地拿来教学用书和教案看一看就走进了课堂,这样,课堂上的低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更谈不上教师的“倾听”“串联”和“反刍”了。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设身处地地研究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的关注点由教案走向学案。尤其是教师多多研究课堂上引起学生思考和对话的“触发点”、“串联”词、增强倾听和合作意识的导语等。
三、课堂研究:
1、课桌呈“U字型排列,男女生四人混合编组。
2、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分享表达。
活动(作业):指的是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活动。我的理解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提出的探究任务(学习任务),或问题,或作业,这是为学生合作学习设计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佐藤学称之为“活动”。这应该是展开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我的理解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性实践。佐藤学在重新认识杜威的“经验”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学习者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这是合作学习的精髓,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必须持久地建立学生合作学习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求助同学来参与教学。事实上这一点很难,长期以来学困生形成的自卑、封闭的心理障碍很难克服,优秀学生的骄横(学霸)也愈发增加了合作学习的困难。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要构建学生的请教文化。
分享表达:一是小组内四个同学之间的分享表达,二是全班内的分享表达。通过“在某某段落……”、“听了某某同学的话,我想……”等语言,把自己的发现与感想同学习内容、同学的所思所想联系起来,借助合作彼此分享见解与思考,学生的讨论与发言在课堂里形成了“问题的意义空间”。这里值得指出的是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学习品质。
3、 教师的教学行为:倾听、串联、反刍,即倾听儿童的心声、串联儿童的思考、反刍教本的陈述。“倾听”是串联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发现和感慨,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发言,认真的作出回应。为使儿童的发言获得更加能动的关联,老师在倾听儿童发言之际就从三个维度加以倾听:该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该发言同其他儿童发言的关联;该发言同先前发言的关联。教师在教学中接纳儿童发言之际,点明各个发言之间的“关联”,把教材与儿童联系起来,把一个学生的发言同别的同学的发言联系起来,把某种知识同别的知识联系起来,促发能够引起别的发言的发言,借以深化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在倾听、串联的同时,教师适时的地把话题返回原点,儿童不理解的时候做再次阐述。一旦“反刍”(追忆、回味)之后,又会将儿童的思考引向深入。课堂教学中,教师虚怀若谷地倾听并细致入微的接纳每一个学生的疑问与困惑,串联每一个学生的发现与创意,通过反刍将儿童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从而使得微妙的差异得以交响。然后再“倾听”、再“串联”、再“反刍”,如此循环往复。“倾听关系”是儿童之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基础,在课堂里,任何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挫折都被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沉默”也被接纳和倾听,沉默之后发表见解的“意义充溢的沉默”会被倾听,沉默之后没有见解的“无意义的沉默”也会被倾听。事实上,发生“无意义沉默”的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也会三言两语谈出自己的感想。
在日常实施的同步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少数“中间生”形成了学习。而在推进“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里,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最大限度的提升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课堂教学立足于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困惑与沉默,设定在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的教学内容,通过针对最低水准学生的问题加以组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了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
四、课例研究:确定一学期要研究的课例及实验教师,组织有关研究人员(成长共同体为主)进行课前研讨、课堂观摩、课后的研究(基于录像回放)。课例研究中,以“学习关系的创造”与“优质学习的实现”为目的,以缜密地研究课堂的事件作为中心课题,着力研究的是“学习的成功之处和学习的失败之处”。根据课堂的事实,探讨三个要素——“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分享表达”——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重视执教者的意图并展开建设性的讨论,重点关注儿童之间的倾听关系是否形成?“合作学习”是否形成?基于教学的事实,刻画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状态,探寻学生学习的成败得失之处。观摩者对执教者也不是作出什么“建议”,而是从课堂的的事实出发,交流“观摩者学到了什么”。每一个教师直率地交流观察所得的印象与发现,所有教师平等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教师都能基于对儿童的细致观察作出发言,每一个教师都能运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自己通过观察课堂的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