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的调整

标签:
体育文化教育 |
因子和虚拟
逆向工程
发力练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动作进程,使自己能够更为高效精确的使用自己的肌肉完成打击。但是,这些练习却存在一个问题:这些练习是无法直接应用在实际的打击当中!
从发力练习的角度来看打击进程(动作顺序)应该是:
动作重心(姿势)>大臂>小臂>手腕>准度(控制)
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完成动作的质量。但是,却不是建立在确保准度与母球的旋转上。
而从准度的角度(准备方式)来看应该是:
瞄准>手腕>小臂>大臂>动作重心(姿势)
这样的方式,看起来似乎是能够确保准度与控制需求。但是由于动作不容易支持,反而更不容易形成稳定!
理论上,如果我们的发力能力非常好,并且都能够正确的支持打击的需要,那么,我们对于处理打击的方式,以及打击的能力当然会很好。(技术已经非常好了)
初学者如果是先进行发力练习,并且以这种发力的进程来练习准度。那么,形成的准度,自然会依据自己的发力习惯来形成。所以根本不会存在是先有发力,还是先有准度的问题!
但是,如果在不清楚正确的发力方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准度。那么,由于种种原因(请参考前文“一个从错误中开始的进程”),我们无法正确的应用自己的动作部位,长期下来,我们的发力方式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以至于打击的能力受到限制,技术能力无法提升。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整合自己的发力方式。
但是,当我们进行发力练习之后,由于我们的瞄准准备习惯,和正确的发力进程,思考的次序是不同的。因此不容易将新练习的发力的方式,引用到准度的维持上面。
正如前面说的:存在着一种顺序上的抵触。
因此在自己拥有更好的发力方式的时候,还需要将这种发力的能力,引用到自己的打击过程当中。那么:
1、是以发力的进程重新练习准度?
2、还是在准度与走位控制的基础上植入自己的练习?
首先,在我们重新练习发力的时候,我们知道,过度的要求细节,会降低练习的效果。这个意思就是说:在进行发力练习的时候,是不好将准度摆在优先的目的,而是必须将动作摆在优先的位置。因此,在进行发力练习的时候,在自己状态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将自己发力的动作,与实际打击的细节,尽可能的结合起来。当然,过于复杂的打击控制方式,是不容易产生结合的。因此,在练习发力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对简单的球形进行要求。
其次,我们在进行准度(球形)练习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引用自己所练习的动作细节。由于手腕的速度是最快的,也是最能够精确完成细节的部位,因此,我们需要先建立手腕动作的细节。然后在将整体的动作,慢慢的和自己的小臂,大臂的动作结合起来。
现在,我们再将前面两种进程重新整理:
1、动作重心(姿势)>大臂>小臂>手腕>准度
2、瞄准>手腕>小臂>大臂>动作重心(姿势)
这两种方式。应该逐渐的向另外一种方式靠拢。由于这样的整合方式,发力练习和准度练习刚好处在对立的进程。因此,我将这种练习的细节,称之为:逆向工程!
因子
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在进行台球运动的时候,习惯性的将回杆和发力两个动作进程混合为一个动作进程,这个进程称之为“打击”。由于两个进程被整合为一个进程,因此当我们想要对其中一个进程进行精炼的时候,另外一个进程就会成为阻力。妨碍我们对进程的锻炼效果。因此,才会有前面内容动作所提及的发力练习。
在这里,我们理解所谓的发力练习。就是将原本简单的动作进程,划分为几个个别的进程,以方便自己对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有效的锻炼。
但是,当我们想要将练习所产生的能力。再应用到自己的打击进程的时候,身体由于已经存在一定的习惯,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容易更改的。全面的修改,势必会形成与身体的对抗。这虽然样子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更快。但是难度更高,也容易失败。
因此我们可以应用逐步改善动作细节的方式来进行修正。
这种修正的效果非常难以感受,也非常难以产生明显的效果。这对于学习者而言,确实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事实上,这里面存在一个企图心的问题!或者说是心态的问题!
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都希望自己的练习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如果不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打击能力有所提升,也会降低自己对训练的期待感。这对于练习又产生更为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练习,在实际打击动作所扮演的功能角色,就非常重要了!
我们将发力练习所产生的动作能力,引用到正常打击的过程称之为“植入”。
这个过程就好比有系统的“改造”我们在进行打击时候的发力特质。而改造的方式,就是适度的在发力的进程当中,植入一些我们所练习的动作细节。
因此,我们将这些动作细节称为“因子”。
当我们在进行发力练习之后,想要重建自己的打击能力,是不需要全面放弃过去所练习的内容。我们只需创造一些条件,适度的将正确的发力方式“植入”我们的打击动作当中。这样子做,虽然不能很快的产生应用的能力。但是因为我们在瞄准准备的时候,许多的感觉,凭借,是可以互相支持,互相修正的。因此没有必要全面否定自己以前的判断依据(感觉)。
但是,植入的企图心需要非常的坚决,否则不容易改善自己的习惯,不会产生效果。
球形和围球
在理论当中说明了很多关于技术形成的缘由,主要的重点是:身体在接受外在压力的时候,能够产生应对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本能”。我们应用特定本能的能力则称之为“技术”。
因此,我们所有的打击技巧,其实都是架构在自己拥有一定的本能反应的基础上的。
当我们已经存在一些必要的本能反应之后,想要对这些本能反应进行修改,那么,我们就必须以更为系统的方式来进行。因为,过于分散的需求,容易被整体的打击需求所掩盖。不容易产生足够强烈的需求感来促使本能产生(接受)调整的条件。
如何让本能接受(植入)我们希望的动作进程,最好的方式是透过有系统的“需求”来实现。所谓有系统的需求,在台球运动动作我们可以理解为“近似的球形”。(以下我们简称为“球形练习“)
球形练习和我们所理解的围球是不同意义的!
1、球形是指有相同打击角度与相同走位方式的球组。
2、围球是指球在桌面上系统的摆放,但是没有特定的打击角度与走位方式。
两者是不同的!
如图所示:
http://s13/mw690/003d2quEgy71mLKz7bucc&690
这是练习斯诺克经常在使用的球形,我们一般称之为”蛇彩“。练习蛇彩我们称之为”围球“。围球的目的是以任何合法打击的方式进行连续的打击。因此,围球强调的是”应用“。练习的目的是利用这些简易的走位控制,培养打击者的连续能力。
如图所示:
http://s14/mw690/003d2quEgy71mLGWIUJ5d&690
这是我在本书当中(9球的模糊训练)所提列的练习方式。由于打击的走位方式受到了”两颗星“的约束。因此,所有的控制都存在”左塞“的需求。这种相近而相同打击方式的练习,我称之为”球形练习“。球形练习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自己在特定的旋转控制条件下,使自己产生更为精细的判断与准备的能力。因此可以快速有效的对自己在这种角度关系的判别,准备与发力的细节。使自己的打击控制(应用)能力。更为高效精确。(参考前面博客的表演视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当我们在练习发力之后,如果希望自己能够利用新的发力习惯来进行打击。是非常不容易的。过于分散的练习,不容易改变习惯。因此,可以利用一特定的“球形”来进行练习。由于这些球形的准度与走位方式具有相近的条件(角度与旋转)。因此身体比较容易建立准备的细节。透过这样子减轻身体的准备压力,我们比较容易将新的打击习惯(发力方式)。植入打击过程当中。
虚拟
在进行台球运动的时候,我们所使用的瞄准依据,力量大小,旋转控制。其实都是一种发生在我们身体内部的一种预设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的大脑在与我们的本能反应进行沟通的过程。大脑将这次打击的目的和结果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包括力量大小,旋转方式,将目标球打进袋口等需求,以一种预设的方式来引导本能反应做出合适的动作。然后再以本能反应来完成打击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本能反应也会释放出一些讯息,包括:瞄准的感觉(幻化),球杆的通过性(杆意)等等。以提供大脑做出更为合理精确的准备依据。大脑根据这些讯息对自己的企图做有限度的修正,使自己的打击意图与自己所能够完成的结果更为相吻合。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大脑为身体的反应“虚拟”一个环境条件。使身体做出正确的反应,来支持我们想要完成的动作。
因此,我将打击准备的进程称之为“虚拟”。
如果我们想要在准备的过程当中,改变我们已经养成的习惯,那么就必须在虚拟的进程当中来引导本能完成。
发力练习的习惯在引入到实际打击的过程,就可以应用这样的方式!现在我们将这个过程做一个次序上的说明(这些进程是相互修正的。不是单独存在,也没有次序上的分辨。像我是同时进行的。):
1、我们先以运杆大致确定我们身体的位置,角度。以及对结果的估算。
(注意:这里称为“运杆”而不是“试击”。这是因为学习者的层次还不足以完全利用试击来进行瞄准准备,因此需要以运杆先建立自己打击的基础。)
2、放慢速度,以小试击引导手腕在合适的发力时机动作。
3、小试击主要的内涵是以三过来预演打击的效果。
4、将整体需要的力量,以长试击重新进行预设。
5、将球杆拉回最后面,以练习时候的加速感进行对结果的估算。
6、将球杆最终的方向,动作的细节固定。固定之后才能够对进球点进行锁定。
7、发力进行打击。打击的时候应该凝视在进球点上,专注在动作的完成度,而不是专注于结果。(“坚决”完成动作)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次前面内容述及的进程关系:
1、正确的打击进程应该是:
动作重心(姿势)>大臂>小臂>手腕>准度(控制)
2、现在练习的进程是:
瞄准>手腕>小臂>大臂>动作重心(姿势)
所以这个进程是与正确的打击的进程相反的。但是,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将发力练习的进程,引用到实际打击的进程当中。
当然,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由于无法以正确的进程进行打击,又失去了旧有习惯的稳定感,因此会感觉到迷失与不安。
所以,学习台球,不仅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
傅文政 2016.5.2 于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