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球讲武堂(23)手腕和手肘之争

(2015-06-18 14:44:53)
标签:

教育

体育

文化

 

在大陆的台球界,大约分成两个族群:

第一个是认为以小臂(手肘)发力的方式,具有比较稳定的准度。主要是以斯诺克和中式黑8为主的群体。这些群体,普遍认为以小臂为发力主体的打法更正确。

第二种是认为以手腕为发力主体,主要是以花式9球为主的群体。认为只有灵活的手腕,才能够精确的进行走位控制。

关于这个话题,我在“台球讲武堂13优化”当中,已经有一些的描述了。在许多关于发力的内容中,也一再的描述两者之间互补的关系。但是,我还没有有针对两者在台球技术中,当应用在准度这个区块时候的不同,以及其中的原理。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错,但是也都是不正确!

没有错的理由是因为小臂和手腕,确实都可以非常有效的对进球点进行锁定。手肘由于肌肉组成以及生活习惯的锻炼,并且力量也比较大。在启动球杆的时候,不容易使球杆产生震动,确实在力量向前方投送的时候,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而手腕由于肌肉组成非常的复杂,具有非常广的方向适应性。因此如果我们锻炼手腕,使手腕用来维持准度,确实也能够更好的执行准度。

但是两种在练习过程中却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差异:

1、手肘由于发力行程较长,方向性受到约束,对于架桥点的正确性需求比较高。因此以手肘为发力主体的台球爱好者而言,能够在一点程度上培养出调整架桥点的习惯。因此,除了其发力特性稳定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以小臂为发力主体的人,因为能够调整架桥点,对于准度的稳定性,当然比较好。

手腕由于肌肉方向复杂,并且非常灵活。这种特性,赋予手腕在球杆接触母球的时候,能够改变球杆与母球的相对关系,进而改变母球的行进路径。因此能够使力量精确的到达进球点。但是,也正因为手腕的这种特性,在打击准备当中,允许架桥点不需要完全满足打击的需求。长久下来,以手腕为控制主体的稳定性当然会不好。另外,依靠腕力在打球的过程中,如果在球杆刚开始启动就使用腕力。那么当球杆接触母球的时候,反而无法使用腕力来达成准度的锁定。这时候,由于架桥点的偏差又没有足够的修正习惯。因此非常容易导致整体技术消退。

2、事实上,在母球的走位控制上,同样存在不同的影响:

以手肘的发力瞄准主体的打击者,由于架桥点具有比较强的调整能力,因此整体打击准备的精确度,也比以手腕为发力瞄准主体的打击者来得高,当进行母球的走位控制的时候,架桥点也比较符合需求。因此,以手肘为发力主体比较好,是对的。反而,认为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打法,能够对母球进行更好的控制,这是不对的。


我们都知道,不管手肘还是手腕,都是台球运动中的动作部位。既然手肘有手肘的优点,手腕有手腕的优点。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才是技术的本质!

不正确的是:不应该断章取义!一言以蔽之!

3、如果从优化的角度来看待的话,其中还有更为不同的影响。

手肘和手腕在动作的时候,动作的弧度是不同的。手肘的动作弧度比手腕大许多。换句话说:手肘的动作行程,比手腕的动行程成大!

越长的动作行程,意味着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约长。

因此,以手肘为发力主体的打击者,非常容易让自己的力量完全经过母球。因此能够慢慢的形成比较高效的感觉来进行打击准备。比方:可以用球杆的方向来进行瞄准。而使用手腕的打击者,则几乎无法让自己的感觉进化。

因此使用手肘(小臂)为发力主体的台球爱好者,比使用手腕为发力主体的台球爱好者,通常能够在技术上走的更远。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两种不同的发力观念,更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打击者,对于架桥点的要求不高,因此常常会将手架用来支撑平衡身体的重心。这又使得调整架桥点变得更加困难。最终,几乎都完全丧失调整架桥点的能力。所以,如果初学台球的时候,养成了这种习惯,台球技术想要取得进步,非常的困难!

换句话说:打击台球的时候,根本就不应该以手腕为发力主体。如果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时候,事实上,手腕在球杆刚开始往前的时候,几乎都已经完成了动作了。因此,这样的发力方式,根本就没有锁定进球点的能力。我们一般认为手腕能够对进球点锁定,其实是一种非常粗糙的锁定。所以,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台球爱好者,在斯诺克上面根本就不够准!

但是、我在前面许多内容当中都斩钉截铁的表明。手腕是执行意念的保障。这其中到底还有什么关联?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将手腕的动作时机延后到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当中。那么,手腕的这种肌肉特性,就能够保障我们的准度了。


台球讲武堂到目前为止,几乎都是理论,还没有能够足够帮助练习者参考模仿的依据。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些理念,都只能是在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一种应用。或者是想要重建自己打击方式时候,提供作为一种参考依据。

因此在后面的文章内容当中,我准备提供更多的练习模仿参考!

但是,有一个问题也是非常痛疼的事情:因为我本身已经达到某种层次,当然希望自己所传授的经验,级次不要太低了。

因此我希望网友们。提出问题,我将以回答的方式来继续台球讲武堂!

现在,我先回答一个网友的提问作:

这个网友的技术水平应该已经非常的高了。我认为他应该已经是选手极的了!

他的问题是:如何应用意念锁定进球点?怎么样才能够感觉到?

这个问题的层次真的非常非常的高!但是我也希望透过这个内容,能够让读者们理解台球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时机。甚至是理论的由来等。

这个问题得引用到前面许多的内容,因此我希望球友们不要怕麻烦。试着去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

记得我曾经说过“三过”。三过就是瞄准的时候,感觉球杆、力量和心通过母球,

我们利用三过在前点瞄准之后,将球杆拉回至最后方,使自己也能够在后方瞄准进球点(前后同点)。然后慢慢的将球杆往前推送(运杆)。调整重心及架桥,使得在这个推送过程当中,也有一两个位置能够瞄准进球点。(还不需要全程都能够锁定进球点)

这时候,我们的打击意图就会被固定下来。然后再将球杆推送到最前点,再进行瞄准,这次瞄准的时候,要感觉到力量到达进球点之后,还能够穿越进球点,并且与子球的中心点形成一条线(这种感觉我们叫做“打穿进球点”)。在这个位置上调整手腕的动作弧度和角度,使得手腕也能够打穿进球点。然后在慢慢的把球杆拉回到最后方。如果还是没有自信,可以在这个位置,再打穿一次。再慢慢的将球杆往前推送,这时候就会感觉到进球点在运杆全程中始终是被打穿的。

这次再回杆的时候就要正式打击了。因此必须要开始把准备转到“杨杆”。不然当球杆回到后方的时候,力量是没有办法送出来的。回杆的时候,将进球点交由手腕紧紧的锁住。准度就会转移到意念。一直维持意念直到球杆回到最后方,这时候就需要“杨杆”了。比较简单的方式是将球杆用大臂稍微提起一点点。感觉到大臂的肌肉稍微有点压缩就行了。然后再由大臂这种压缩的感觉开始,将力量发送出去。过程中,始终维持手腕的锁定(意念)。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再对母球有控制的意图)

多练习几次,就能够感觉到,我们的意念始终透过手腕在紧紧的锁着进球点了。

没有经过锻炼的球友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么复杂的打击准备过程的。水平比较低的球友,会感觉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头晕眼花,这是非常正常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高手打球有这么麻烦吗?

确实没有!

如果我们的发力已经具有连续的能力,那这个过程就可以简化了!

我们在进行打击准备的时候,先准备好需要的力量和旋转方式,然后再拿着这种打击方式进入打击区。这时候,只需要调整架桥点,使自己预设的力量能够打穿进球点就可以了。

所以奥沙利文才可以打得这么快,这么准了。

全面的本能的优化是可以经由不同的过程来达到的。分段发力是一种。这种瞄准准备方式也是一种。

但是,这两种方法还是不太一样的!

在“台球讲武堂8本能在优化当中”,曾经说过本能在形成过程中有它的认知,这种认知会表现在球杆的通过性上面。(请自行参阅)

分段发力练习的时候,由于是从动作开始整合发力的连续性,这个过程当中,也会被球杆所影响,因此形成的本能反应,基本已经克服了球杆的通过性。具有更好的应用能力。因此分段发力练习其实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但是,如果是一般的选手,并不一定能够克服这个认知的差距。因此在进行上面的模拟的时候,成功与否还需要克服一个关键,就是球杆的通过性。

必须以球杆的通过性来修正自己的锁定能力!

我知道,这个问题的层次非常非常的高。但是我还是希望球友可以试试,就是试试而已。也许能够打开我们的视线。

因为,技术只会属于能够勇于尝试的人的!

S。这些内容是我在台球教材中的延伸讨论!请大家到我的其他博客内容中看看。后面的章节还会逐条逐项来说明台球技术应该具有的正确观点。

欢迎球友提问。进行交流。

(未完待续)

傅文政 2015618于台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